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企业再有困难,逼人离职也是下下之策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守一
2022-11-29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好好的座椅被换成红色塑料凳、本职工作之外被安排清理一周的厕所和垃圾、被领导同事各种排挤冷嘲热讽……这些荒唐现象,竟都是为了逼员工“主动”离职。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企业逼员工离职的方式五花八门,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大幅降薪、调离岗位、变更工作地点、安排过重的工作任务等。

企业逼人辞职的动机不难理解,因为按照相关法律,企业辞退员工应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如果企业想省钱,就只能动这些歪心思,让员工“主动”提出离职。

显然,这类做法对员工是一种巨大伤害,也违背法律精神,但因为取证难、维权难等现实因素,遭遇刁难的员工通常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除非事件闹得太过恶劣,被舆论曝光,引发监管部门主动介入,企业才会迫于各方压力,给予一定赔偿。但舆论倒逼的“特事特办”,显然没法在普遍范围内保障员工权益。

针对逼员工离职的现象多发,有必要对类似案例的痛点加以梳理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在现实案例中,如果企业对员工有侮辱性调岗、变相强迫加班等,相对还是比较好辨认和取证,进而只要直接走法律渠道维权就可以。更隐蔽的是一些挤兑排挤,给员工施加无形的精神压力,这在定性上确实比较难,因而也可能是更普遍的情形。

这种主观感受屈辱却很难找出企业明显违法证据的情形,要实现个案的救济很难,何况单方面听信员工说法,也有可能造成对企业的误伤。更现实的做法,或许是通过信息披露、监管约谈等方式,对企业的言行进行“软约束”。

比如,可以由劳动仲裁部门定期公布被投诉有逼员工离职现象的企业名单。如果只是偶尔出现个例,也许是个别员工主观感受的问题;但如果频繁出现类似现象,就大概率是企业问题。这种曝光会影响企业形象,对其今后的招工和业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相信这种信息披露,会起到一定约束作用。

当然,面对这类现象,也有很多声音认为,疫情以来,企业活得也不容易,裁员是不得已的选择。一些互联网大厂家底雄厚,支付得起不菲的赔偿金,可是很多中小企业现金流脆弱,难以支付赔偿金,逼员工离职也有无奈的因素。

这种声音自然不是没有道理,可不管企业有多难,相比员工来说,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力所能及给予补偿是法律和道德的必须。如果真是连这点钱也支付不起,和员工坦诚沟通,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也比逼人离职的吃相好看。

挖空心思、花样百出逼员工离职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员工利益,实际上也会进一步恶化劳资关系,让社会对企业的宽容度降低。在外部环境困难的情形下,更理想的关系应该是彼此理解,共渡难关,而不是制造矛盾对立,加剧双方的艰难处境。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