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山居杂忆》中,领略传统中国人的智慧

2022-11-30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99年,千禧年之前,一本跨越近百年的回忆录,《山居杂忆》横空出世。

作者高诵芬以一位坚守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视角,写出了那些平淡却充满生活趣味的人和事。

哪怕二十年过去了,这本书在豆瓣依旧有8.8的高分。被誉为近30年“九大女性回忆录”。

因作者出身书香世家,世代为官,在杭州更有高半城之称,所以在动乱时期依旧可以保有原初的生活习惯与气质,能够真实地讲出传统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也就不奇怪这本书被读者誉为半部《红楼梦》,半部《金粉世家》。

读懂了《山居杂忆》,也就找到了中国已经过去或正在消失的传统社会,领略独属于中国人的脉脉温情。

一、慢的智慧——生活之美

最近看《奇葩说》,复旦大学教授熊浩问观众的一句话,也深深触动了我:

“大家见过大理的风花雪月吗?去尝过成都那既贴心又便宜的小吃吗?听过寒山寺的漫漫钟声吗?是呀,大城市固然热闹,但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才能更轻松,也不失为一种精彩的生活。”

想想已经多久没有准备一桌好好的饭菜犒劳自己了?有多久没有去感受清风拂面的气息?是因为没有时间,还是自己早就没了那份慢慢生活的心呢?

在《山居杂忆》中,你便可以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处处流露着传统中国人对于生活的闲适与爱。

(《山居杂忆》插图照片)

以中国人生大事之一的结婚为例,那种热闹与精心令人神往。

作者14岁定亲、18岁结婚,在双方确认结婚后,便需要选料制衣,照新的照片再由家长交换。之后是“选庚帖”,也就是交换生辰八字,由算命先生占卜,若八字相合,则进行“下定”,即订婚下聘礼。

在聘礼中,双方家长要请媒人将孩子的生辰八字放在红木盒中,并用金元宝压住,交换给亲家,这便是古礼中所谓的“纳彩”。

女方在结婚之前最重要的便是准备嫁妆,高诵芬在等待结婚的四年里,一直在准备嫁妆。要找绣工最好的绣娘住在高家绣整整四年,除了被面床罩桌毯,还有过门后要送给各辈份家人的礼物;赠佣人的绣件另有绣娘专绣。

家具方面,先确定新房有几间,随后按大致情况,备好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等六大类。有三十条上等长纤维棉花做成的苏北棉被;定制江西的瓷器,除日常使用外,还有清朝的盘碗,绿梅花、月亮图案,上用隶书“锄月山房”放在木箱中十分精致;托人带回的义乌竹器,上面描有房屋、树木、风景,下部则用金漆漆过,甚为古雅、高贵。

可见传统中国对于结婚前期的准备也极度重视,看似忙碌却井井有条。

举行婚礼时更是充满仪式感。上轿前要请“全福太太”,也就是家里的长辈用灯照一照,把妖魔鬼怪赶走。用装过米的空袋子放在地上,让新人一起走过,视为传袋(传代),是中国古代祝福新人的一种方式。走到新房的床边后,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叫“坐床”。新郎的袍子压在新娘身下,算“魇禳法”,意为压倒丈夫的威风,妻子不受欺负。就连吃交杯酒也有专属名词,为“合卺”仪式。之后还有“回郎”、“和合神马”、“谈十八句”、“吵房”等等等等。

但单单这些活动还不足以体现当时中国传统风俗的隆重、细心,诸位想一下,自己在节日和庆典里最期待的或者说最重头的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吃”。

吃的制作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每一种食物都是一件艺术品,婚礼上的吃更是如此。

(《山居杂忆》插图照片)

书中对众多食物的制作都有详细描述,而其中对于为婚礼准备的桂花糖的制作过程描写尤为精彩,甚至成了近年来电商们宣传推销杭州桂花糖的蓝本,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网红产品。具体过程就是,将桂花摘下,去蒂带蕊,浸入酸梅干的水果三小时以上保证其永不变色,再将无杂质的纯白冰糖磨成细粉;将桂花放入捣臼,舂成糨糊状,加入冰糖拌匀,在用力舂捣,直到桂花糖与臼底完全脱离,毫无粘滞感为止;最后把糖放在模具中,可以是双喜、双鱼、元宝等,寓意吉祥。

(《山居杂忆》插图照片)

新婚要分赠宾客的桂花糖,一般人家分红绿两色,世家大族的高家要六色。四年待嫁,家园和别墅的桂花都不够采了。做好的六种糖放在六只大铁箱里,包糖时计数,共包出9万6千粒!婚礼没散完,直到婚后20年,作者的孩子还不断从箱里找出糖吃!

从摘花到制成要几天时间,而这几天的制作要循环四年,这便是中国人生活慢且闲适的缩影,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二、静的智慧——处世之美

虽然作者高诵芬出生于书香世家,但依然逃不过百年变迁。但在老人家的书中却能看到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素朴之美。

高诵芬一生一直以温厚待人,也以善意解人。她遇到过剪鹅脖子的坏仆人、差点害死孩子的奶妈、在危难时候欺负他们的弄堂管家,但她也就是止于陈述,连分析评论都寥寥,更没有什么声讨和批判的欲望,就像她生在富家,享受锦衣玉食时的安然。什么巨浪,到她这里也就是拍岸的微波——高诵芬身上有种让人舒服的低调:顺时不炫富,追忆不炫苦,写作不炫智,而这个不夸张不造势的淡然,又保护了她自己。

(《山居杂忆》插图照片)

从表面看,高诵芬在人际上很幸运,生来被父母疼爱,出嫁又遇到了专一(在闲时还会填词作诗)的儒雅丈夫,连传闻中难处苛刻的婆家的太婆都很善待她,可是这幸福,我认为:一是她那种圆融的正数性格带来的良性的善业,其次,也是家教的结果:高诵芬小时候,虽然家境优越,可是长辈们从来不作兴给孩子们穿绫罗绸缎,也不能吃山珍海味,怕“折福”,孩子们吃银耳,也只能吃奶奶碗里剩下的那几朵。然而这人工打压过的富贵气,在她经历逆境时就成了承压力,最后酝酿成了高诵芬身上富而不骄矜的一种雍容之气了。

虽然始终有这种豁达的处世心态,但时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普通人。高诵芬一生历经近代的剧变百年,从晚清直至改革开放。晚年想起一生的起落、心酸和委屈,到嘴边也只是化作一句淡淡的:回首往事,真有如梦之感。仔细想想,我们民族性格里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们的东方生活美学不就是这样吗?管它变与不变,都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疾不徐。

(《山居杂忆》插图照片)

作者的文字始终遵循传统文章的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读者的心跟着作者一样忐忑的同时,作者又化身成一位慈祥又沉静的老奶奶,在身边不断安慰自己,前方无事,细读故事就好。

正如作家黎戈所说:《山居杂忆》之味,就是人情味,是高诵芬蕴藉含蓄的朴厚之美。东方文学与美学的基础,恰恰就在于人情迂回、世故周旋,在秩序之中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疾不徐。人和人之间,有着散淡但绵实的关系。这些细碎隐晦的人情得失,将永远牵希着我们,夯实笃定,地久天长。

所以说,《山居杂忆》是一部真正的“人的文学”,处处流露着对于人的关怀,也正是这种关怀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性格,让我们在慢慢的生活中、浓浓的人情里看到早已被自己抛弃的故乡,看到自己本来的模样。

—END—

[ 今日荐书 ]

书名:《山居杂忆》

作者:高诵芬 徐家祯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原标题:《送书 | 从《山居杂忆》中,领略传统中国人的智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