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 | 刘郎豪气耀苏台

2022-12-03 09: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纳兰竹潇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苏州历来不缺才子。只是提到姑苏才子,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吟风弄月、浅斟低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江南的蒙蒙烟雨里一份独有的浪漫。

他是个例外。

如果将诗词简单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他的作品无疑属于前者。

可要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李白、苏轼比起来,我又总觉得他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他“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却生于苏州。

据他自称与刘备一样是“中山靖王之后”,巧的是,将辛弃疾对刘备的赞誉“刘郎豪气”套在他身上也同样适用——大唐一众诗家中,有“诗仙”,有“诗圣”,有“诗鬼”,他则占了个“诗豪”的名号。

传闻其母夜梦大禹赐子,因此取名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塑像,图源/摄图网

当我们谈起豪放派,我们谈到更多的是李白的疏狂和苏轼的豪迈。可李诗苏词并非无愁无虑,只是李白将愁思托付明月、托付宇宙,仿佛是胁下生了双翼,腾云而起后可以忘却红尘;苏轼则是寄情美食、寄情风物,在江河湖海间寻找人生极乐,醉眼朦胧时便是海阔天高。

至于刘禹锡——旷达乐观这个词更适合他——我甚至觉得他的达观带着三分阴阳怪气(褒义)的幽默感。

他并没有否认他一生中遇到过的那些挫折和磨难,但这些打击在他眼里似乎什么也不是。

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反正只要一丝精气神尚在,他永远不会是倒下的那一个。

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历来萧瑟离索的秋天在他笔下还有白鹤排云上碧霄的美丽。

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认为心怀希望且永不言弃,坚持下去终究会有所收获。

元 赵孟頫《陋室铭》广东省博物馆藏

刘禹锡可谓少年得志,十九岁在洛阳、长安一带游学之时已颇有声名。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如果对这样的成绩没有概念,我们拿与他同时代的人做个对比——大名鼎鼎的昌黎先生韩愈,考了四次才进士及第,又考了四次才登了博学宏词科;刘禹锡的好朋友白居易,二十八岁考中进士,还在大雁塔上骄傲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咏史诗出名的大诗人李商隐,还向朋友抱怨过:“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大意是:你以为博学宏词科这么好考吗?)” ……这样看来,刘禹锡放到今天,无疑是高考作文得满分、考公一次就上岸的超级学霸。

大雁塔 来源:陕西省文物局官网

刘禹锡的这一次高中,给他带来了两样东西:前途和朋友。

先说朋友。与刘禹锡同榜中进士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此人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便是时年二十岁的柳宗元。他们俩年纪相仿,志趣相投,很快成了朋友。时人多知元白,却不知道刘柳也是一世之交,甚至在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不仅为他尽心整理了诗集,还收养了他的一个幼子——这是后话。

再说前途。刘禹锡的才华很快显于人前。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他随杜佑回扬州任掌书记,颇得杜佑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杜佑就是后来“小李杜”中杜牧的祖父)。其后两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与好友柳宗元在御史台相聚。这时的刘禹锡实乃春风得意,万没料到,他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一个转折点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崩,唐顺宗李诵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深得李诵信任,理所应当地进入了权力中枢。王叔文先前就极欣赏刘禹锡之才,此时自然将其纳入麾下,任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一场以王叔文为领袖、以“二王﹑刘﹑柳”(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的革新运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史称“永贞革新”。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再加上朝外藩镇割据和朝中朋党之争,越来越多的苛捐杂税和土地兼并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个封建王朝发展到中期,基本上都会出现一些弊政,而每个身怀壮志的读书人,也基本上都会有一颗革新除弊的雄心(革得好不好另当别论)。这是个历史怪圈,很多才子似乎都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们毕生都在向往孔孟所谓的清平盛世——但从李白到刘禹锡到欧阳修到唐寅……才子们玩政治也往往都没什么好下场。

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一百四十六天,在浩浩青史上短暂得如同一颗飞速划过的流星。

刘柳二人便在这“二王八司马”之中,柳宗元被贬往永州,刘禹锡被贬往朗州。

本欲展翅高飞的天之骄子,就此一落千丈。

才子玩不好政治,但终究还是好官。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大赦,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被召回京,他在回长安的路上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好吧,管不住嘴大概也是才子们的另一个通病。这首以树讽人的诗一下子刺痛了当权者,柳宗元被贬去了柳州,刘禹锡被贬去了更远的播州。

南宋 佚名《桃李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柳宗元没有为自己的贬谪发愁,却担忧起了好友。刘禹锡要带着老母上任播州,路途遥远,老人家如何捱得住?他向朝廷请求将自己与刘禹锡对调,朝廷虽然没有答应柳宗元的请求,但看在一个“孝”的份上,把刘禹锡的任地改成了连州。

去往连州之前,刘柳二人一路同行到了衡阳。这一次,两人都有不太好的预感:山水迢迢,前途叵测,只怕从此再难相见。几度唱和,他们才依依不舍地互相道别。果然,这一次的确是这对至交好友的永别,柳宗元在四年后便病逝在了柳州任上,时年四十七岁。刘禹锡收到挚友讣闻时,悲痛中写下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注云“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南宋 佚名《雪塘垂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柳宗元善写风景,他笔下的山水之景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幽深寂寥,比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柳宗元截然不同,刘禹锡的笔下,很少会有这样清冷孤高的意境。

尽管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惹了麻烦,他依旧性情不改,后来再游玄都观,他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人览此一句,谁能不为刘郎拍案大笑三声!

明 沈周《辛夷墨菜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连州这一待,又是五年。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期间,不但整理出了医书《传信方》、关心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振兴了当地的学术。后来的进士榜上,连州士子辈出(唐代时,广东共四十八名进士,连州就有十二名),明代的连州知州曹镐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辗转多地,在扬子津与另一个好友白居易相遇。彼时白居易刚结束自己在苏州的任职,刘禹锡见到苏州百姓送别白居易的场景,写下了《白太守行》:“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夸者窃所怪,贤者默思齐。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珪。”白居易做了答诗《答刘禹锡白太守行》:“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为郡已周岁,半岁罹旱饥。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何乃老与幼,泣别尽沾衣。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刘禹锡为苏州百姓挽留白居易的真情所感动,有趣的是,七年后,他变客为主,也成了苏州百姓的父母官。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途中再遇白居易,二人欢聚大醉,白居易写诗《醉中重留梦得》赠云:“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刘禹锡则带着对上一次见到苏州百姓的美好印象来到任地,却被眼前淹没在洪水中的苏州城震惊了:原来苏州本就易发水患,偏在这一年的夏秋又接连暴雨,当地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赈灾是头等大事。年近花甲的刘禹锡顾不上休息,当即部署起了赈灾的工作:开仓赈饥、减免赋役、疏浚河道,莫看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十分费心劳力。这一次,朝廷终于看到了刘禹锡的功绩,将刘禹锡评为“政最”,赐其紫金鱼袋——这是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的最高嘉赏。

白居易为老友高兴,寄来贺诗《喜刘苏州恩赐金紫,遥想贺宴,以诗庆之》:“海内姑苏太守贤,恩加章绶岂徒然。贺宾喜色欺杯酒,醉妓欢声遏管弦。鱼佩葺鳞光照地,鹘衔瑞带势冲天。莫嫌鬓上些些白,金紫由来称长年。”宋代朱长文亦有记载:“梦得之为州,当灾疫之后,民无流徙。朝廷以其课最,赐三品服。”想来潇洒如刘禹锡,漂泊半生安之若素,未必会有多在乎 “紫金鱼袋”,但朱长文这句“民无流徙”的评价,一定会让他十分开心。

传闻刘禹锡在苏州任职期间还曾组织医生深入民间为灾民看病,灾民们感念父母官,携匾额酒食相谢,刘禹锡笑而不纳,只喝了一杯酒,苏州民间后来便有了“梦得三年一杯酒”的童谣(刘禹锡在苏州任期三年)。

刘禹锡从心底里热爱着这座美丽的城市,乃至临走时写的《别苏州》诗中,这位诗豪也难得流露出了些许不舍:“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诗人臧克家曾有一首著名的现代诗说过:“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重情的苏州百姓没有忘记白居易,也不会忘记刘禹锡。刘禹锡与白居易、韦应物被苏州百姓并列“三贤”,刻像于石碑之上,先后立“三贤祠”、“三贤堂”,历经千年,至今仍然承载着苏州百姓的感念与追思。

参考文献:

1. 唐 白居易《白氏文集》

2. 唐 刘禹锡《刘禹锡集》

3. 王芸生《论二王八司马政治革新的历史意义》维普期刊专业版明

4. 曹镐《连州志》

5.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6. 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原标题:《江南名士 | 刘郎豪气耀苏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