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拾身边|小手工与大文化:非遗传承的一个侧面

2022-12-04 16: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手工与大文化:

非遗传承的一个侧面

作者 | 秦毅 李涵 刘婉莹

图源网络

在特制的金属勺中放入五六颗颜色不一的小蜡粒,点燃香薰蜡烛,架上烘炉。把金属勺放置在烘炉上,在火苗的舔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传导着热量,勺子越来越热,连同勺中的蜡粒也逐渐融化,变成一勺蜡液。这时候,勺柄也会变得烫手,只有覆盖着隔热层的手柄能够安全把握。如果起初挑选的蜡粒不是纯色的,也可以借助工具把蜡液搅动一番,调和色彩。蜡粒全部融化后,趁着加热时间还不算太长而产生气泡,将金属勺取下,把蜡液倒在信封封口处或者大理石板上,迅速用阴刻的金属印章按压这摊蜡液。因为如果温度下降,蜡液会很快凝固,不仅难以塑形,还不好清理。因此,也需要在这时趁热用厚纸巾擦净金属勺中的残余蜡液。等蜡液冷却一会儿后,就可以把金属印章取下,被压扁成圆圆的蜡印就成功了,蜡印的图案根据金属印章的不同而变化。

这项小手工名为火漆印。起初,它和纸质信件相伴而生,能起到防止信件和其他重要文件被偷拆或者封印一物的作用,其起源一说源自法国。不过,火漆的存在和用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人所使用的“封泥”,同样是用于保护公文内容、封检书函,使用方法也有异曲同工共之妙。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纸制品还未普及,人们大多在竹简、木牍上书写,并用绳系加以捆扎,最后,以封泥覆盖于绳结处并加盖印章。“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汉代时,也普遍见用于货物封存、工程进度和施工进度的审查等。

可惜的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小的火漆很难真正防止所封内容的泄露,也不如胶水方便好用,再后来电子邮件的出现也使得它的使用场景不断减少。于是,随着纸质信件的销声匿迹,火漆也几乎失去了它的功能性,现在的它,只是更多地作为一种装饰性和观赏性为主的小众爱好,出现在手工爱好者们的手中。最多,就是用于证书的装饰、贺卡的饰品,或者在婚礼邀请函上充当封口,进一步展现它的观赏性和礼仪性。

而对于手工爱好者而言,火漆制作虽然是颇有讲究的,但钻研一番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难熟练掌握,他们也当然不会止步于此。这就像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一般来说,手工爱好者爱好较为广泛,不会只拘泥于小部分,他们会持续拓展自己的手艺范围,除了火漆以外,常见的小众手工艺还有橡皮章、掐丝画,一些专注于制作仿古发簪的女孩还会形成一个群体,人们称之为“簪娘”。

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一下中国的古文化,其实不难发现,现在的许多小众手工,都或多或少的和过往的文化遗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恰如橡皮章之于篆刻。橡皮章可以看做玉石篆刻文化的简化版,同样使用刻刀、雕刻图案和文字、借助印台或印泥盖印。橡皮章是指,使用小型的雕刻刀,在专用于刻章的橡皮砖上进行阴刻或阳刻,制作出可反复盖印的图案的一种休闲手作形式。不过,古人的印章篆刻多使用玉石,而且大多刻的是姓名章等文字章,由于雕刻的材质差异,橡皮章的图案选择就可以广泛得多,除了文字以外,还可在上面雕刻风景、人物、卡通角色等等,这也算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再创造。

又或者,这些小手工本身就是对于过去文化的直接传承,除了火漆,掐丝画、发簪亦如是。那些在指尖翻飞或塑形的丝、木、泥、纸,很难说一些人“圈地自萌”的小小爱好,还是是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创新,又或者两者兼有。近日,光明网发布了一条新闻,封面是一个年轻小伙在摆弄一个看上去很复杂的艺术品,下方配有文字——“辜国强在检查花丝镶嵌作品‘凤引九雏’”,这件艺术品前方有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后方有一连串的雏鸟,姿态各自不同,看上去栩栩如生,整个作品颜色绚烂,绿色与黄色为主体,并加以红色、白色点缀,这让的它的外观显得更加高贵华丽,其上各种镂空、花纹让人不经感叹其华美,而这么一件既美丽又复杂的精美艺术品,其实不是工业的产物,而是通过我国的一门传承已久的手工技艺——花丝镶嵌工艺,也称细金工艺制作出来的,这门手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传承发展至今,已逐渐没落,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有少数人依然在延续着这门技艺,其辉煌不再的原因自然包括制作过程的繁杂、市场的消退,但是扪心自问,时代的浮华、人们心中的浮躁不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部分有力力量吗?

人们对这些手工艺,以及其背后的中国古文化技艺的漠视,还有对于新时代之下新鲜刺激事物的追求,都逼迫着这些想要向外圈人传输相关知识、技艺的小众爱好者、古文化传承人做出改变,他们不得不找寻新的、迎合时代的方式来分享、守护自己的爱好或者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这些手工爱好者主要活跃的地方主要是各大应用,例如微博、小红书和一些视频软件,而且在形成自己的圈子后,往往只在自己的圈子交流、分享,在圈外就比较低调,一般只是发送制作视频。偶尔会有一些视频获得较高的曝光量,引来一时追捧,但很多时候都没有什么后续,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一般也是中立偏友好的,可能会混杂着一些好奇心,但绝对谈不上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

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上到国家下到人民都比较关注的一个文化切面,但是其传承仍面临很大问题。

今年二月,抖音上一名名叫雁鸿Aimee的博主仅使用140个易拉罐便制作出了一身冰雪铠甲,这个视频在短短几天内就在网上爆火。随后,她又用铜片制作出精美的女娲头饰,这再次惊艳到了大家。再往后,她为了致敬中国航天,又一次使用易拉罐仿制出了国宝金嵌珍珠天球仪。这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在让网友们大感惊讶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位博主的故事。雁鸿本是一名护士,但是因为她非常向往艺术,于是辞去工作到重庆向非遗匠人拜师。经过一年时间的钻研,她把学到的手填、对垒、焊接、镶宝等非遗花丝镶嵌手艺充分运用到手工制作上,并且制作出了她的第一件艺术成品——一顶精美的步摇冠。为了让大家看到非遗背后的故事,她还在制作的视频中讲解了古代服饰的相关知识。此外,她还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她的手工艺品中,不仅将古画中繁复的簪环完美复原,还自创了山海经系列头冠。她的事迹还传到了国外,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国风浪潮。她被牛津大学邀请前去做相关演讲,她的作品还出现在了米兰时装周的红毯上。她将花丝镶嵌手艺发挥到了极致,利用互联网让世界见识到了这项非遗手工所能带来的美。

除了雁鸿,还有俞光师傅,他让别人不敢触碰的小众手工领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术品。他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国内多位知名艺术家等联名,创造了国潮新贵艺术品牌——铜师傅。他们秉持对失蜡古法和传统铜文化的传承,将各种国风经典与中国铜器相结合,他们的作品中延续着一代代匠人的匠心。从一度爆火的秦俑盲盒天团,到憨态可掬的西游小队,再到散发着王者风魄的齐天大圣,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他们提取出来,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而且,他们的团队不仅是局限于国风内容,他们还将变形金刚、钢铁侠等热门IP也融入其中,将“铜师傅”这个国潮品牌在国际层面上做大做强。

现在,小众手工艺品生存艰难,非遗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但是如果能够将二者相互结合,或许就能有效的改变其现状,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甚至热爱这些艺术。任何艺术的流行都必须由人们的喜爱来支撑,只有将这些艺术品或者手工工艺与人们的爱好相联系起来,才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它们,并且向别人推荐它们。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工艺、非遗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纵观历史,有多少手工或非手工的技艺因为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而惨遭淘汰,而在彻底失传后,后世的人们在面对通过这些技艺制造而遗留下来的作品时,一方面是对这些可以称为艺术品的作品的欣赏赞叹,一方面则是对这门技艺失传的悲叹惋惜,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够给予这些小众手工艺、非遗技艺足够的关注、保护以及传承,那么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的人们在看到“风引九雏”的时候,就只能重蹈覆辙,在赞叹的同时又感到悲哀了。

而如果我们能够现在就行动起来,不仅在个人、群体的程度上扩大这些小众手工艺的受众范围,更在社会、国家层面上针对非遗开展传承保护政策,那么后人在面对这么一件华美的艺术品时,就能在赞叹的同时可以接触到获取制作工艺的渠道,并且为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做出一份贡献,让它们能够长久的存活下去。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光影中的百年中国》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原标题:《重拾身边|秦毅、李涵、刘婉莹:小手工与大文化:非遗传承的一个侧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