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崔未尘:用一生与舞蹈相处

2022-12-09 19: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有一个陌生人走来告诉崔未尘,看完她的演出后“也有了一种想要动起来的冲动”。在纽约大学,有很多熟识的老师们看了崔未尘的毕业演出后,也评价她是一个“很有能量”的人,希望她“一直坚持下去”。

在纽约教舞蹈的时候,机构里不乏来跳舞的老人,上了年纪的身体焕发出的饱满状态非常吸引崔未尘。而于崔未尘而言,她的舞蹈之路也是没有尽头的。

复旦青年记者 胡清扬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范潇行 赵睿佳 编辑

低音提琴浑厚的声音响起,崔未尘和搭档一起俯身向前伸手,上半身随着音乐起起伏伏,手臂在身体的延长线上摇摆,两个人彼此之间又相互缠绕,仿佛水中植物柔软的根须在水下波动。舞台四周很黑,暖黄色的灯光并不明亮,恰到好处地在两个人的身上均匀铺展开来。

这是2022年5月22日在纽约大学里的一个名为“Jack Crystal Theater”的剧场上演的舞蹈。舞台规模不大,恰好能够呈现两名舞者的表演。在疫情的影响下,台下的观众也不多,有少数陌生人,更多的是受表演者邀请而来的亲友。而他们正在观看的,是崔未尘的硕士毕业作品之一roots。作为在纽约大学的最后一场演出,崔未尘记得当时心里那种“豁出去”的感觉,一如她多年前决定赴澳洲求学时那样。

2010年,崔未尘以舞蹈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四年后,她毅然前往澳大利亚,成为墨尔本大学音乐与艺术学院舞蹈专业的本科生。如今,崔未尘以自由舞者的身份活动在纽约,距离她走上舞蹈的道路已经过去十余年。在这段时间里,她不断打磨自己,一点一点将舞蹈“融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中”,且将一直在舞蹈的领域里探索,直到跳不动为止。崔未尘认为,在复旦所学习的宗教学教会她主动追寻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放不下的东西,而属于她的特别喜欢的“东西”刚好是舞蹈而已。

▲崔未尘的毕业作品之一roots/图源:崔未尘

重启舞蹈道路

舞蹈伴随了崔未尘的大部分人生。她大概在五岁时就接触了中国舞,并且作为舞蹈特长生走过了高中与复旦本科的时光。对于舞蹈,她怀有一种很纯粹的喜欢,高二到高三她有一年半的时间每个周末往返于北京和家乡山东之间参加集训,在高高摞起来的垫子上压腿,在排练厅里一遍又一遍旋转、跳跃、翻腾;就读复旦期间,崔未尘接触了现代舞。大三时她前往台北艺术大学进行交换,在那段时间里她见到了著名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舞者。舞者们全身心投入舞蹈的状态深深触动了她,在排练厅里与他们一同起舞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很纯粹的开心。那时候,她下定了决心,之后要从事舞蹈行业。

崔未尘明白,那时的自己还远远不够成为一个职业舞者,她需要时间来重构自己的现代舞基础,积累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于是,从复旦毕业后,她前往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重启了自己的本科生生涯。

进入专业院系,崔未尘每天面对的不再是黑板讲台书桌,而是地胶、把杆;肢体语言代替文字,成为了她学习的内容;课表和作息也随之而变——上午的课是固定的,一节芭蕾舞课和一节现代舞课,下午则会分给其他课程和排练,晚上继续上课。为了使自己的身体能够保持良好状态完成一天的训练,崔未尘会在六点或六点半起床,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热身,确保自己的身体的每一处肌肉、关节都被激活。

在舞蹈训练中,崔未尘也遇到过难题。由于现代舞是由芭蕾舞发展而来,它对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要求较高,而芭蕾基本功训练正好能够很好地训练舞者的控制能力,因此,芭蕾基训是现代舞的必修课。但对于从小接触中国舞的崔未尘而言,芭蕾带给她的是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老师在课上不会做示范,在动作速度加快之后就只讲芭蕾术语,崔未尘常常在接连出现的法语词汇中陷入迷茫,不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动作。经过很长时间之后她才建立起了一套翻译系统,将术语翻译到自己的身体里然后展现出来。

于舞者而言,伤痛就像是每个职业都会伴随的职业病。崔未尘在长期的训练渐渐学会了如何跟伤痛相处,但她的承受也有达到极限的时候。她还未接触现代舞时就受过腰伤,后来在专业院系频繁的训练中演变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慢性疼痛。长期的慢性疼痛对于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折磨,于是在听取治疗师“暂停高强度训练”的建议后,2016年身体与心理都到了极限的崔未尘决定休学一年,回到复旦。

在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老师张鹿的邀请下,崔未尘以老师的身份回到了舞团。对她而言,这是一段非常疗愈的时光。回复旦之后她又与大学时舞团里最好的朋友住在一起,在熟悉的舞蹈教室里与跳中国舞的孩子们交流,带着大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身体。崔未尘在国外吸收的知识在复旦的舞蹈教室里得到了回馈的机会,“仿佛达到了一种能量的平衡”。而看到舞团里跳中国舞的孩子们打破自己的运动模式,生发出新的东西的时候,崔未尘由衷地感到快乐。与此同时,她也逐渐尝试恢复训练,一点一点地突破伤痛的桎梏,身心都从极限的状态下慢慢缓过来。

▲崔未尘与搭档在排练/图源:崔未尘

自由舞者在纽约

从墨尔本大学毕业之后,崔未尘越过太平洋来到了纽约。作为后现代艺术的集大成之地,崔未尘算是慕名而来,她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当一名自由舞者。而纽约也没有让她失望,这座城市给予了自由舞者们应有的“友好”。

与就职于某一固定舞团或剧院的全职舞者不同,自由舞者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自由——自己创作作品、自己寻找练习场地、自己争取演出机会。而崔未尘的生活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作品创作、自己的训练和训练别人。

纽约这座城市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崔未尘在这里结识了做音乐、灯光和服装的朋友,他们形成了一个合作默契的小团体,灵感成熟的时候会一起商量着合作出一个规模不大、适合在中小型剧场演出的作品。自由舞者的作品主要会呈现在各大艺术节或者艺术展上,最理想的情况是遇到对作品感兴趣的人,然后受邀参加艺术节,但更多的状态是要自己寻找演出机会——类似于音乐人录demo投给唱片公司,崔未尘会将她作品的录像寄给艺术节等平台。如果在装置艺术展上发现了非常感兴趣的装置,她也会主动与办展的装置艺术家联络,以提供现场的演出。“其实算是大家相互认识的一个平台。艺术家支持艺术家,这个是很重要的。”她说。

纽约有很多为自由艺术家量身定制的机构,专门提供可租赁的场地。大多数时候,崔未尘会通过机构在布鲁克林的老建筑里以一个“友善”的价格租到“破烂但又说得过去的地方”,用来排练作品中相对简单的部分。有时她也会跟合作者一起趁着楼里健身房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用那块场地”。等到作品要成形的时候,崔未尘就会寻找铺满地胶且地板状态良好的场地进行完整的排练。她笑称这一部分生活为“打游击”。

自由舞者并不依靠演出票房来维持生计,为了能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持他们的创作,他们需要自己寻找收入来源。还在澳洲上学的时候,崔未尘就有朋友白天在咖啡厅打工,晚上再创作。而崔未尘选择的方式是在机构中上课——一种将她所钻研的领域融合在一起的肢体课程。纽约也有很多机构为自由艺术家们提供丰富的课程,使他们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取经济收益。崔未尘一节课上的学生不多,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其中有业余爱好者也有和她一样的专业舞者,“当然平时上课也有翘课的学生”。她没有将课程排得太满,从恰到好处而有规律的输出中,她可以获得一些“能量的平衡”。

用身体说话

崔未尘喜欢现代舞的原因很简单,中国舞常常需要舞者做出比较丰富的表演,但现代舞的呈现不需要舞者有过多的面部表情。她希望自己的身体充满张力,可以更纯粹地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情绪。自由舞者“一切都靠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不确定性,崔未尘身处其中会感到不安定,但她更享受做完作品的快乐。每次演出完后她也会觉得,“不要再做这些折腾人的事情了”,但是在遇到灵感的时候,她还是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捣鼓事情”,她将这种感觉形容为“身体想说话”。

崔未尘不会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呈现在舞台上,通常,她观察到的意象不会立即转化为灵感,等到某个想法在心里沉淀了足够的时间,她才会慢慢将它表达出来。同时崔未尘认为,比起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众看到了什么更重要——“‘表达的是什么’,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流动的。”崔未尘习惯于在生活中随机抓取意象,然后顺着延伸开来,变化出很多东西。她在纽约大学的毕业作品roots便是来源于家中的一颗不知品种的“水中竹子”,这棵植物的生长不需要泥土,而是生长在水中,所以它的细长根须总是在水里漂荡。有一次,她和朋友一起在家吃饭,闲聊之际无意间瞥见竹子漂在水里的根须,于是就想通过舞蹈具身化这一根须漂动的意象,最早呈现为至今她最满意的作品roots。

在纽约大学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崔未尘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场演出。演出结束后,她在剧场外的大厅里“social”,这是自由舞者演出的惯例,类似于一场非正式的主创交流会。有一个陌生人走来告诉崔未尘,看完她的演出后“也有了一种想要动起来的冲动”。在纽约大学,有很多熟识的老师们看了崔未尘的毕业演出后,也评价她是一个“很有能量”的人,希望她“一直坚持下去”。

在纽约教舞蹈的时候,机构里不乏来跳舞的老人,上了年纪的身体焕发出的饱满状态非常吸引崔未尘。而于崔未尘而言,她的舞蹈之路也是没有尽头的。她在纽约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现在的她手握博士生的offer,准备沿着自己的爱好继续探索下去。在漫长的时间里学会了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她将用一生的时间与舞蹈相处。崔未尘的舞蹈之路起于技艺却又不会止于技艺,她认为舞蹈是她探索世界并与之对话的方式,她将她的感受与思考以作品或动作引导的方式呈现,试图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我所理解的,我作为宇宙中一粒渺小尘埃(一如我的名字)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的意义。”

▲崔未尘在排练厅/图源:崔未尘

微信编辑丨胡清扬

审核丨徐竞彦

往期精彩

原标题:《崔未尘:用一生与舞蹈相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