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层层加码、腐败犯罪:善意的政策,为何导致邪恶的结果?

2022-12-12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通往地狱的道路,

总是铺满了善意。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01

入乡随俗

-

涂上油彩,挥舞旗帜,为心仪的球队振臂欢呼,四年一度的足球盛事让无数人为之疯狂。卡塔尔世界杯创下了诸多历史首次:

首次在北半球冬季举办,首次采用半自动越位判定系统,首次有女裁判执法男足世界杯,以及首次官方明确禁酒。

● 可以在体育场里享受一杯百威,但必须是无醇的

早在开赛之前,国际足联就表态配合主办方的规定——体育场周边不出售酒精,明确禁止球迷在体育场内饮酒。因为卡塔尔作为伊斯兰国家,在公共场合饮酒属违法行为,观众也应遵守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这对于大量习惯于享受足球与酒精双倍快乐的球迷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比如英国人看球,绝大多数都是前往专门的酒吧,在啤酒的加持下,那里的狂欢气氛相比现场都不遑多让。

老特拉福德、安菲尔德、白鹿巷等著名球场外都遍布酒吧,在无数足球之夜海纳着球迷的喜怒哀乐,构成他们至嗨的人生经历。

● 连续三年被评为“年度最佳体育酒吧”的英国酒吧Famous Three Kings

曾经的世界杯赛场,也是各国美酒展示的舞台。大腹便便的桶装扎啤占据了绝对的主流,毕竟低度最适合不加节制的畅饮。

除此之外,墨西哥球迷在庆祝时可能会来一口醇烈的龙舌兰,西班牙人经常会自带桑格利亚汽酒,当俄罗斯球迷灌起伏特加后,英国足球流氓就难免回想起2016年夏天在法国马赛,他们被对方支配的恐惧了。

如今不喝酒,确实是和平了,但又有点太和平了。实在想找点酒精刺激的球迷,现在只能在晚上7点后跑到专门的球迷活动区去买啤酒,一人限量4杯。

端着500毫升14美元的高价啤酒坐在快餐厅式的简易桌凳前,别说过瘾了,越喝还越有纯纯大冤种的感觉。

● 了无乐趣的球迷饮酒区

在卡塔尔世界杯喝酒真的这么难吗?我看也未必,这里就有一个小诀窍和大家分享——

订一间体育场顶部的VIP观景房,你就可以随意畅饮酒精饮料,还能拥有专属的厨师和小提琴演奏家,据说只需支付10000欧元的包厢费用,是不是很划算?

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有一件事大家都想做,或者需要去做,那么无论如何禁止,都会有少数人享有特权。保障特权的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公权私授,则必然带来不平等,甚至埋下动乱的祸根。

#02

理想丰满

-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颁布过禁酒令,其缘由五花八门,或是为了治安,或是风俗要求,或者只是统治者孤行己见,其执行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

日本在战国时代时,陆奥国大名芦名盛氏曾因为自己的儿子死于酒精中毒,一怒之下宣布属地禁酒;

澳大利亚许多城市曾在一些政治家的推动下禁酒,如堪培拉从1910年禁到1928年;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颁布《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看似力度很大,出现在电影中的喝酒场面都要被剪掉,结果只是抬高了酒类价格,伏特加的生产暂时转入地下。

绝大部分禁酒令很快就失效了,或者只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生效。其中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禁酒运动最为有名,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次运动并非骤然来临,而是经过了近百年的酝酿。早在林肯时代,许多知名人士就开始抨击酒精对这个新生国家的损害。

1830年,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年要喝掉7加仑的酒精,换算成现代标准,大约相当于90瓶40度的威士忌。

● 德裔美国人的啤酒会

饮酒过度不但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使人变得易怒、好斗、精神涣散,还顺带引起治安问题和家庭暴力。

于是一些宣扬戒酒的团体便成立了,他们把酒精与罪恶、魔鬼划上等号,以劝人向善的情怀四处宣讲,要人们抵制酒的诱惑。

这一阶段最为知名的禁酒人物,是俄亥俄州的卫理公会教徒艾丽莎·汤普森。

当时已近花甲之年的汤普森修女,被在教堂集会的市民推选为带头大姐,领着戒酒群众把希尔斯伯勒市所有卖酒的地方都踢了场子。

当然,他们的方式是非常文明的,每到一家店,他们就跪在地上祈祷、唱歌、读圣经,请求上帝宽恕这些酒徒的罪过。

这一套现代人可能是不吃的,但在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出奇好使。许多酒客被他们打动,砸碎了手里的酒瓶。

酒吧老板也被劝得纷纷关门歇业,虽然过些天碍于生计又重新开张,但羞愧得仿佛将灵魂卖给了撒旦,走在街上都害怕被熟人认出来。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禁酒并不会独立存在,而注定要和各种政治议题掺杂不清,例如女性参政。

身为一位家庭妇女,痛诉酗酒的丈夫给家庭带来的危害非常合理,极易获得社会的同情和关注,哪怕采取一些过激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

来自堪萨斯的妇女凯莉·内森深谙这一点。相对于前辈汤普森修女“peace&love”的表达方式,内森的雷霆手段未免让人心惊肉跳。

她挥舞着一把利斧冲进了当地最有名的“参议员酒吧”,横扫柜台上的瓶瓶罐罐,砸掉了水龙头、老虎机和收银台,用一块碎片撬开了啤酒桶。

在满屋子乱喷的液体中,强壮的内森浑身湿透走了出来,大大方方戴上了警察的手铐,俨然像一位众望所归的英雄。

● 反映内森大闹酒吧的漫画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禁酒已经作为一项政治主张被搬上台面,而且算是颇为先进的主张。

政治家们给酒精泛滥罗列了一系列罪名,包括滋生社会恶习、资助非法移民、危害未成年人、涉及赌博和色情业等等。

《纽约时报》资深编辑奥克伦特在其著作《最后一杯》中,对禁酒运动的形成作了精辟的总结:

经过各方博弈和妥协,推动禁酒运动前行的主要力量逐渐集中于三类政治活动团体——平民主义者、女性参政权主义者、本土主义者,三者分别完成了推动禁酒令写入宪法所需的三个必要条件:一种税收、一场社会革命和一次战争。

1893年,以“将禁酒写入宪法”为组织目标的ASL(反酒馆联盟)创立,禁酒人士的斗争更趋实用性,影响力也更加广泛深入。

1914年,议员霍布森首次向国会提交了关于禁酒的宪法修正案,这个版本历经血火纷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讨论后,在10年代末期获得了大部分州的支持。

1919年1月16日,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批准通过,一年以后,禁止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使人致醉的酒。

“使人致醉”的明确定义则参照先前通过的沃尔斯泰德法案执行,即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这就给所有的酒精饮料判了死刑。

禁酒派人士为经年奋斗所获的巨大成果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自己缔造了一个新的纪元,那个烂醉如泥的、腐朽落后的美国将不复存在,美国人将得到纯洁的新生。作为禁酒派领袖之一的比利·森迪,向狂热庆祝的信众纵情高呼:

从此以后,地狱将永远空空荡荡!

● 关于禁酒的第十八修正案

#03

现实骨感

-

禁酒不可能一帆风顺,数量庞大的酒徒们只是在政治上失了势,抗议和动乱还是要搞的。

禁酒令刚施行一周,全美就发生了超过600起暴力事件,伤亡超过3400人。

为了确保第十八修正案的落实,联邦组织了1520名禁酒探员在全国范围内督促执行,对于暴力抗拒禁酒的组织和个人一律镇压。

● 执法人员封禁一家酒厂

按照第十八修正案,私人藏酒或者去买酒,其实并不违法。

奈何政治正确的局面下,各州各地区都会层层加码:

联邦探员和当地警察可以毫无顾忌地闯进市民家中搜查,恐吓、威逼甚至刑讯都是家常便饭,这显然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

而对于禁酒令的前景,1918年已经全面禁酒的密歇根州已经作了展示。从底特律到最近能买到酒的托莱多市,严重超载的贩私酒车在25号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

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有酒相慰,无数底特律市民拎着空荡荡的大包小包冲向汽车站,挤不上车就沿着铁轨徒步前往托莱多。

秩序之混乱,使国民警卫队和联邦探员不得不在高速上设岗警戒,处理交通事故和其它纷争。

看似来势汹汹,其实并非毫无商量的余地。民众很快就发现,酒精行业并没有消亡,只是以一种非法的、地下的、几乎无处不在的面貌,隐匿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比如在费城,特拉华山谷的化学工业区可以生产工业酒精,只要购入这些合法的物品,加上一点杜松子油调味,就可以凑合炮制出杜松子酒偷偷售卖。

有道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俄克拉荷马州的比利兄弟、芝加哥的杰纳兄弟都是当时有名的私酒贩,或从加拿大进口,或雇一些家庭搞酿酒小作坊,他们一个月就能挣出几十万美元来。

张麻子上任鹅城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如果一个政策不能保证起码的公正公平,就必然招致民众的愤恨。禁酒令下,有人因为喝口酒而备受折磨,有人却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禁酒问题上捞取了政治声望的时任总统沃伦·哈丁,平时可一点都不讨厌酒,他最喜欢在打高尔夫球或扑克时来几杯。

他在一家俱乐部附近的宅子里藏了大量苏格兰威士忌和波本威士忌,想喝时打发他的男仆泰勒先生去拿便是了。

● “史上最糟糕的总统” 沃伦·哈丁

如果说总统先生万人之上,有点特权可以谅解的话,那司法部长哈里·多尔蒂的中饱私囊可说不过去。

他经常在私人会所里宴请名流,那栋绿色的小别墅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美酒,而这些都是在执法机构突击检查中扣留的。

对于华盛顿的上流人士来说,酒从来不是问题,也没人关心它们的来源,需要计较的是酒的质量和品位。

在底特律河上,任何时间都有1500艘货船载着非法货物往返,这些非法货物大多是酒。

在政府组织的一次突袭行动中,海关查封了366艘私酒走私船,但随后其中365艘,在扣押的仓库里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腐败的存在。

1921年,印第安纳州一家报纸拿到了一份内部文件,文件显示联邦禁酒主管唆使印第安纳波利斯市警察局局长耶利米·金尼将没收的私酒分发给官员们。

此事见报后,自然是舆论大哗,该市强势的禁酒执法也就虎头蛇尾了。

● 一款打擦边球的啤酒标注为0.5度,但可以进一步发酵提高度数

一些州政府对禁酒的态度也不太积极。对马里兰州等地来说,酒税原本是政府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如今禁酒令一下,不但这笔钱没有了,他们还得从州财政里专门拨款出来,去执行禁酒工作。

这一出一进的窟窿,可全靠自己去填,他们对于禁酒的热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阳奉阴违的气氛下,如何更加“艺术”地处理酒精问题就很迫切了,莉迪亚·平卡姆显然精于此道。

作为一位家庭主妇,也是一位活跃的女权运动家,这两种身份结合的奇特效果便是,平卡姆在家里用一堆植物根茎和药草鼓捣出了各种女性保健品。

按道理说,这种野作坊是很难成功的,但平卡姆却吸引了大量买家,赚得盆满钵满。

秘诀是,作为一位倡导戒酒的社会人士,平卡姆卖的这些保健品里酒精度高达20%以上。

一瓶14.5盎司的平卡姆保健品,其酒精量实际相当于7.5盎司的威士忌,足以让一名不胜酒力的普通女性嗨到断片。

平卡姆的小心机无疑让许多厂家发现了生财之道,各种含酒精的保健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理查德森牌浓缩滋补雪莉酒以47.5%的酒精含量拔得头筹。

或许是实在说不过去,该产品还是在名称中用了“酒”,而许多同类滋补品则声称“不含酒精”。最为幽默的例子是科尔登牌牛肉滋补水,其酒精含量高达26.5%,却敢在广告里宣称——

“本品适合用于治疗酗酒恶习。”

● 方便夹带私酒成了一种服装风格

#04

堕落混乱

-

除了私酒泛滥和以医药、保健品名义挂羊头卖狗肉外,禁酒令的另一项后果是地下酒吧(Speakeasy)的兴盛。

以前的酒吧你一定在西部片里见过,都在城镇的显眼处和热闹的集市中心,现在多少都得有所遮掩。

市民去大部分地下酒吧都像是特务接头,他们得通过窗户缝或锁眼向里面递话:

“是昆汀让我来的——”或者“拜登是我表姐夫”,以表明自己确实是本地熟客,而不是钓鱼执法的联邦探员。

● 一位酒徒看着路边的酒吧指示会心一笑

只要你有本事搞来私酒,开一家地下酒吧实在太容易了,无非是找个地方添置几把椅子。

20年代末,纽约非法酒吧的数量已达32000个,本着法不责众的道理,一些酒吧开始壮起胆子招徕生意了。

西52街的“莱昂和艾迪”堂而皇之在入口处挂上招牌——“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子都在这里喝倒了”,这就揭示了地下酒吧迷人的一个重要元素,女性的加入。

前文说过,女权运动和女性参政意识的觉醒,是禁酒运动的主要推力之一,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是厌恶酒精的“好女孩”。

禁酒是她们走出家庭的理由,出去喝酒同样也是,在酒吧里和男性一起谈笑风生,这也是自由和平等的滋味。

禁酒令生效后十几年,纽约市在公共场所因醉酒而被逮捕的女性数量居高不下,作家布隆认为这是性别障碍被打碎的标志。

曾经他去酒吧喝酒,只有寥寥几个男人作陪,如今得穿过一堆拥挤的女学生才能够到吧台。

● 在地下酒吧买醉的俊男靓女们

另外要知道,那可是20世纪20年代,人类刚刚经历过空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甚嚣尘上。

这个时期大量非裔、拉丁裔移民的涌入,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和风俗,慵懒的爵士乐和欢快的查尔斯顿舞在地下酒吧风行蔓延开来。

● 一群年轻的白人女性(flappers)在富兰克林街上跳查尔斯顿舞

在美酒和音乐的加持下,地下酒吧的女人们有多么风情万种,通过好莱坞电影传遍了世界。

著名影星琼·克劳馥的成名作《我们跳舞的女儿们》其实是一部剧情平庸的电影,但雪白的大腿和摇曳的流苏足以让男人们心驰神摇。

在20年代百老汇风格的作品中,高脚杯叮叮当当,弹簧床吱吱呀呀,与丝袜、钟形帽和毛皮大衣包裹下的女人追求着自由恋爱,形成了一波美国梦的强力输出。

●《我们跳舞的女儿们》中的地下酒吧

在此时尚氛围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染上饮酒的习惯,便意味着私酒的需求量大增,需要更加集中有组织的供应,只有真正的黑帮才能胜任这一角色。

于是阿尔·卡彭上线。一个混混,一个酒保,在禁酒时代通过非法手段贩酒,成了芝加哥的王,美国社会举足轻重的人物。

加拿大的威士忌首先通过底特律“紫色帮”的交通线进入美国境内,经多个犯罪团伙经营的合作分销网络运往芝加哥、底特律和西雅图。

到了卡彭的地盘后,私酒商熟门熟路地分发到数个大型经营场所,然后按照议定的比例交割,并负责处理大额黑钱。

● 志得意满的卡彭走出法庭

1926年,卡彭聚敛了1亿美元的私人资产,全美私酒销售总额已高达36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的全年预算。

为了保住这条财路,卡彭等人不惜以重金收买警察、政客和法官,由此也使政府的腐败愈来愈深入骨髓。

政府越腐败,社会公平就越缺失,贫富差距拉大,更多的穷人铤而走险去抢劫、赌博、借高利贷,又变相增强了黑社会的控制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卡彭其貌不扬,被记者形容成“一只快要被撑破肚皮的阉鸡”,但他就喜欢抛头露面,大放厥词。

许多美国人相信,没有卡彭,他们就喝不上酒了。记者就卖酒问题采访卡彭时,他还大言不惭地表示,这是一种公共服务,你们不必感谢我。

他的同行竞争者们肯定是不感谢的,比如爱尔兰帮派的迪恩·奥班尼,当他在自家的花店被暗杀后,芝加哥开始了暗无天日的黑帮乱战。

汤普森冲锋枪的低鸣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响起,一年内发生近百起谋杀案,超过300人死亡。

无数犯罪组织根植于禁酒令的肥沃土壤而疯长,其主要的黑帮大佬们趁着私酒浪潮成长为一代枭雄,而饮酒合法化后,他们又利用已经攒下的资源和人脉,发展起更加暴利的新产业,如赌场、旅馆业、贩卖毒品等。

到20年代中后期,大众舆论对禁酒令的风评也开始转向,除了黑社会问题,白道的作派也经常受到批判。

市民经常因为酒的问题被粗暴执法,《芝加哥论坛报》以不满的语气指出,莉莉安·德金女士只不过是在自家地下室放了几瓶酒,就惨遭枪杀;

而她的丈夫只是个做生意的小商贩,就因为沾上私酒,何至于“六名携带短管猎枪、手枪、机关枪、防弹背心和催泪弹的执法官”找上门来。

民愤日增,而真正带来转机的,是最实在的经济问题。

● 1933年抗议禁酒的游行

#05

禁令流产

-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雪崩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无忧无虑的20年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地下酒吧里挤满了前路渺茫的失业者,甚至还包括酒吧老板本人,他们现在不用再担心被指控走私,新的罪名是涉嫌逃税。

● 在路边卖车抵债的中产阶级

1932年,联邦税收收入相比三年前下降了六成。

当政府连社会救济的钱都拿不出来时,恶贯满盈的卡彭却在感恩节为饥饿的芝加哥市民提供了5000份救济食物,所有人都备感哭笑不得。

从扩大税收来源、创造就业机会的角度,禁酒令的废除也是势在必行。

此时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手里举起了两杆大旗,一杆是拯救经济,另一杆就是废除禁酒令。

罗斯福公开宣称,啤酒合法化后,联邦政府每年都能增加几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会再度用之于民。

1933年春,在其毫无悬念地当选总统后,第十八修正案终于被废止,酿酒厂散发出啤酒花的香味,让在经济泥潭里苦苦挣扎的美国人,嗅到了希望的芬芳。

● 人们为废除禁酒令的第21条修正案干杯

从1920年到1933年,禁酒令在美国被执行了近14年。它起源于一个美好的理想,企图创造一个没有酒精毒害的国家,实际上不但没有禁绝酒精,还催生了走私、犯罪和腐败。

这旷日持久的失败政策,被经济学教授艾布拉姆斯当作“父爱主义”的典型案例,排到了“美国历史上十大经济失误”的第一位。

什么叫“父爱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国家剥夺、干预部分个人自由,去执行一个看似可以提升人民整体福利的政策。

喝酒本是个人自由,不是犯罪,就算酗酒也只是一种恶习,只要不危害到他人(酒后驾驶或闹事),是不能用公权力去限制的。

禁酒令的错误就在于,它将饮酒上升为品德问题,并用道德标准提高了法律的底线,反而会破坏社会运转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但凡涉及人性的行为,堵不如疏。越是禁止,人民群众越是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满足自己最为关切的需求。

规则如果过于苛刻,潜规则就一定会盛行。

笔者有幸去过一些名义上禁酒的中东国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他们搞酒的路子。

富人自不必说,穷人一般会去边境线上的黑市,或是找相熟的掮客,可谓蛇有蛇道,鼠有鼠路。

就拿明确禁酒的卡塔尔世界杯来说,好整两口的球迷们也没有束手甘心,他们自发行动起来,在谷歌上创建了一张共享地图,上面标注了近200处合法售酒点,目前已被分享了上百万次。

● 网友制作的卡塔尔饮酒地图

权力管不了穿肠酒,法律挡不住荷尔蒙,美国禁酒失败的教训,如今依然有着多方的借鉴意义。

经常有人发出类似的质问——“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不禁烟?”“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应该清理这些精神鸦片!”

这些问题绝非“一禁了之”可以解决,都是应当综合考量的,考量其负面影响是否值得付出大量成本去干预,以及干预的效果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 部分参考资料:

[1] iweekly周末画报:《世界杯“禁酒令”来袭,球迷们如何各出奇招寻酒?》,2022年11月28日。

[2] 【英】凯瑟琳·马什:《禁酒令》,萤火虫全球史系列026,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版。

[3] 【美】丹尼尔·奥克伦特:《最后一杯》,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年版。

[4] 肯·伯恩斯、林恩·诺维克执导纪录片:《禁酒令》,2011年。

原标题:《层层加码、腐败犯罪:善意的政策,为何导致邪恶的结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