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东坡的治愈主义》③ |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22-12-13 12: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从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苏东坡这个人物。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却始终不改乐观的天性。虽然苏东坡和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和我们一样要面对普通人的烦恼和命运的无常。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学会快乐地活着。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高太后主政后,苏东坡从宜兴重回朝廷,在京城度过一段顺遂时光。高太后去世后,他先后被贬往惠州、儋州。他以为,自己将老死在偏远的儋州,不成想最终还能回到常州。

南来北往,东飘西荡,一路跋涉,一路修行。“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以这种达观心态走在路上。面对各种冲突,他又如何进退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一个醉酒的深夜

苏东坡一生都在官场,两次在朝廷,两次主动请求派到地方,三次被贬谪。

载沉载浮,循环重复。作个闲人,是他在险恶宦海中进行突围的策略,也让他在进退之间找到了平衡。

1071年,苏东坡为躲避权力斗争,主动提出外放,之后便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

1079年,他在湖州任知州,却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乌台,即御史台;诗案,就是关于诗歌的案子。换言之,因言获罪。

乌台诗案成为苏东坡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遭受牢狱之灾,之后被贬到黄州。在黄州,住在江边的临皋亭,除了开垦、种树、研究美食,他也喝酒、吟诗、作词。因为耕种住所东面一块坡地,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和朋友在东坡喝酒,醉而复醒,醒来又喝,回家时已是半夜三更。家人都睡了,童仆已经鼾声如雷,敲门也没有反应。无奈之下,苏东坡只好拄杖立在江边,听江水奔流。

夜深人静,江水滔滔。忽然之间,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感觉,我不是我,身体也不属于自己,因为世事实在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他不知道何时才能忘却现实生活在的纷扰与钻营,浮游江湖,悠游余生。

这阙《临江仙》,写出了自古及今在尘世中奔波劳碌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压抑心理,以及压抑背后的期望。

谁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谁又没法随心所欲地生活。名利,是诱惑。尘世,就是樊笼。而身体不过是天地间生命气息的自然运行,我们只能顺其自然。执念,是产生痛苦的根源。

就像书上写道:

“当你忘掉名利的时候,恰恰你的身体就会成为你自己的。通俗一点说,就是当你淡泊名利的时候,你就越接近自己。”

那么,何时才能忘却名利呢?

苏东坡从道家的“隐”与儒家的“进退”中找到一种自洽的生活态度。这种自洽,让他在厌倦世俗生活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离开世俗生活,而是始终保持身在红尘、心在红尘之外的生活状态。

夜晚对酒当歌,白天自我审视。因为厌倦世俗,所以在内心与世俗保持距离,以悲伤治愈悲伤,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这就是被林语堂誉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有时也不想工作

作家木心曾说,不工作、没人管,一个人,这是他的修身原则。

这种生活状态,自古及今有几个人能实现呢?

豁达如苏东坡,也有不想工作又不得不工作的烦恼。

苏东坡转述过文坛前辈韩愈的一句话:“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

也就是说,不想工作,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工作。辞职吧,会让家人和自己饿肚子;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吧,又实在拧巴。

这样的苏东坡,真是人间真实了。

一个蜀地的农家子弟,从故乡走出来,参加科考,以仕途作为自己的人生路。等到真正涉足官场,面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生性洒脱多情的苏东坡难免心生失望,难免觉得身处其中实属浪费生命。

他多次在诗文里坦诚写出自己的尴尬。他说,之所以当官,是为了钱,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当官也能有一个不错的待遇。

那么,仅仅为了挣钱吗?

在杭州当官期间,苏东坡出了诗文集,还挺畅销。

有一次,一位卖扇子的商人欠绸缎商钱,被告到官府。苏东坡了解到实情——因为天气等原因,扇子积压,卖不出去,亲人又生病,这才导致还不了欠款。想想实在可怜。

苏东坡灵机一动,让那人回去取来一千把扇子,他在上面写字画画,然后再拿出去,很快售罄。

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完全可以靠才华吃饭,做一个自由艺术家,鬻文卖画谋生,还很自由。

可他为何偏偏选择仕途这条传统道路呢?

除开金钱这一非常现实的原因,作为读书人,作为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士大夫,苏东坡选择当官,还出于一种自觉担当,一份社会使命感。

从少年时代开始,苏东坡就胸怀“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志向。只不过进入官场,卷入权利斗争,自然而然对官场乃至社会产生厌倦。

既然厌倦了,又为何不辞职,像陶渊明那样归园田居呢?

除了为谋生、社会使命感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苏东坡在官场获得巨大名声,很难再全身而退。

换言之,一个人在体制内待久了,就会产生依赖。

现代人更是如此。只要在体制内获得一些成就,都很难再辞职,并且对体制外的生活存有疑虑。千年前的苏东坡,何尝不是如此?

和现代人不同的是,体制内的苏东坡,照样活出了乐趣和自在。正如书上所写:

“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完全能靠才华吃饭的他,为何偏要去当官?

体制内的苏东坡,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向往这样一种生活:财富自由,不用考虑生计,做什么事,完全出于爱好,不想做随时可以不做。

这样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不能,千古才子苏东坡同样也不能。

王安石变法触及制度改革,也引发了北宋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朋党之争。苏东坡站队旧党,胜负之间,挫折难免。

面对这种权利斗争,苏东坡采取了“退”的方式——主动提出外派到地方。

1071年,苏东坡被调任到杭州任通判。出发前,他先坐船去看望故交张方平。旅途中,他写下八首短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鸟乐忘置罦,鱼乐忘钩饵。

何必择所安,滔滔天下是。

写下这首诗时,既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也有对自我的开解。

他说,鸟儿玩得太开心些,就会忘掉等待着自己的网;鱼儿在水里自在悠游,全然不知诱饵背后的钩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时忘记身后危险。

人生无常,何处没有危险?想透了,看开了,随处可安,没必要刻意逃避。就算逃到山林,一样需要解决生计问题,那必然还是要跟人打交道。

既然无处可逃,还不如不逃,以达观心态化解潜在的危险。

心能转境,则同如来。

苏东坡的这首诗,是对人生困境的诗意解答,成功化解了眼前的痛苦,同时也解释了苏东坡为何始终没有辞职隐退的原因。

这个原因,费勇教授已经在书中道明:

“当你一心一意在做事,背后却是要捕捉你的罗网,现实的险恶如此。而且,到处都一样,并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大概只有坦然面对吧。”

由此,我不禁想起外国某位诗人写一首的小诗,题目为《生活》,诗歌正文就一个字:网。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处处江湖,既然逃无可逃,不如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做一条健忘而容易快乐的鱼。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冲突,苏东坡以达观心态待之,以“退”的方式处之。这也是他即使厌倦了权力斗争,也始终没有归去的原因。

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偏偏要秉着一份社会使命感当官的苏东坡,将如何辛苦工作?各地任职期间,做他出哪些政绩?写出哪些好诗词?

图片源于电视剧《苏东坡》及纪录片《苏东坡》剧照。

原标题:《《苏东坡的治愈主义》③ |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