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付费自习室在县城火了!花钱买“自律”,为何有市场?

2022-12-13 11: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2月24日至26日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招生考试将举行

随着考研临近

付费自习室受到考生的欢迎

有需求就有市场

付费自习室“进军”县城

部分付费自习室更是一座难求

那么

付费自习室

为何在县城火了?

大家为什么要花钱上自习?

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丨付费自习室为何在县城火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近一年开办了10余家付费自习室,而这是个仅4万人口的小县城。这并非孤例,在网上以“付费自习室”和“县城”为关键词搜索,就会发现已经遍地开花。

一些说法认为,去自习室的行为是“花钱买自律”。据多位受访者介绍,在家自习往往会因为噪音、环境等问题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而自习室安静,又有一批志同道合者陪伴自己一起学习,适合准备考研、考公、考编;上班族们光临它,因为这里比家、咖啡馆更利于集中精神,为了考证、职业晋升学习或写论文,再合适不过了。

(图片来源丨新华网)

那么,为什么不去免费的自习室或图书馆呢?

中宣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的读者达到了1.03亿人,平均每43.9万人共用一座图书馆。

在小县城里,公共图书馆、公共自习室等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或者有,县里开放性的图书馆往往仅有一座,且座位不多,环境也不太安静,每日的开放时间短。考研、考公、考证“大军”饱受占座抢座的苦恼,自习需求只能外溢。营业性咖啡馆也有同样的问题,加之有消费门槛的要求。

付费自习室的出现,正好契合这批刚需人群的诉求,为他们提供了好的学习场所。

(图片来源丨深圳新闻网)

同时,人们通过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渴望,是普遍而强烈的,这并不以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为必然的区分界限。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们,面临着比往届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年职场人容易遭遇职业发展瓶颈,或想提升自我实现职业突破,或想积攒资本重新择业另选赛道。

这种情况下,月消费300元左右即可享受长时间、沉浸式学习的付费自习室,受到追捧就不难理解了。

丨公共学习空间需进一步扩展

付费自习室的火热,也侧面提示当前县城基础设施完善的方向。

(图片来源丨千图网)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了45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多了80万人。此外,考公务员和考教师的同样是自习室的“大军”。2023年度国考总报考人数突破250万,同比增长25%。2022年,全国教资报名人数高达1144.2万人次,10年间翻了66倍。

按照大多数人的观念,付费自习室主要是大城市的年轻人有需求,默认大城市年轻人多,对公共学习空间的需求大。而事实证明,在一些四五线城市及县城,同样有回乡考研、考公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公共学习空间同样有着需求。并且相对来说,大城市可选择的公共学习空间更多,如图书馆、书店、咖啡馆等,实际都扮演着“第三空间”的角色,而县城年轻人可以选择的学习空间无疑太少了。

随着各地推进学习型城市,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付费自习室是公共服务空间的一种有益拓展。此外,付费自习室还衍生出了餐饮、文创等多元盈利模式,也是一种探索。

(图片来源丨央视网)

近年来,县城的发展得到更多关注,很多地方都在鼓励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去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等。在此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打造一些能够满足年轻人学习需要的公共空间确实值得考虑。

虽然说付费自习室的下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白,但多一些公共性的免费学习空间,可以为不同需求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只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是解决学习空间短缺的出路。对于考生而言,可以不用边学习边计算“经济成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备考中去;对大众而言,可以更好地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带来的各种红利;而对各个城市来说,这也是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丨需明确行业标准,强化管理

在付费自习室兴起的背后,其业态的确定及规范管理问题也随之显现。业态的模糊不清,其规范性没有切实监管,也导致家长和考生的认知错位,甚至导致自习室成为部分考生的生活舒适区,背离了“自习备考”的初衷。

(图片来源丨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种新业态,付费自习室应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哪一类?从本质来看,自习室总体上属于服务业当无可疑,其规范性可从服务行业上进行考量。但是,自习室又有着其综合性的特点,在单纯出租座位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一些自习室也在进行业务拓展,包含了食品经营、住宿、图书经营、餐饮、文具售卖等业务。这样一来,付费自习室的经营范围大为扩张,可能涉及教育、文化、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多个业态。不过,作为一个体量小、利润较低,同时又有较好社会效益的业态,多头管理并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该特殊业态进行综合归类,规范其名称。

在此基础上,应当对自习室的经营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对自习室的内部管理应有基本要求,与“自习”相符。比如,考生选择付费自习室,最重要的是想通过自习室的校园式环境找到熟悉的学习节奏;在共同的竞争压力中,促使自己专心学习。因此,宜将“他律”服务作为自习室内部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考生选择这一业态的基本目的,应属于核心服务内容。

(图片来源丨中国青年报)

据有关分析报告,中国付费自习室2022年用户规模将达到750万,但与国外付费自习室模式相比,中国的付费自习室市场尚未成熟,缺乏行业标准。一方面市场规模上升极快,另一方面缺乏规范管理,无疑影响了这一新业态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日渐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利益。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组织调研,将付费自习室作为一种新业态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早日确定其行业标准,避免付费自习室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迷失,既失去发展的机遇,又影响了数百万用户的正常需求。

丨付费自习室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相比于其他实体行业,付费自习室的开店门槛较低,只需要租赁好场地,简单购置桌椅,即可营业,不需要更多人力上的投入。

(图片来源丨贵阳网)

要知道,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自习室的时候,倾向于“离家近、价格低、环境好”,地理位置是第一考虑要素。在大城市里,地段好的位置写字楼等,租赁成本往往较高,一间100平米左右的付费自习室一年的租金,少则十万元,多则三四十万元,再加上清洁管理等费用,成本并不低。

因此在一线城市,付费自习室定价会偏高,按小时计费10-20元不等,如果办理季卡、月卡、年卡,在价格上可以享受优惠,但周卡也要三五百元,月卡也要成千元。相比于一线城市动辄千元以上的付费,县城里月卡一般只需300元,对于需要常驻自习室的人非常友好。

据业内人士透露,付费自习室是一门季节性很强的生意,由于付费自习室的客户群体多为备考人群,淡旺季很明显。在考研、考公前一两个月,天天满座,而在淡季,顾客稀少,上座率最低只有10%左右。付费自习室的上座率在60%以上才能盈利。而由于淡旺季明显,使付费自习室的经营面临不稳定。

(图片来源丨中国新闻周刊)

而三四线小城市与县城,成本将会大幅降低。2021年1月,魏天及几个朋友在山西省霍州市开设了第一家自习室,该年7月开了第二家,现在已经有22家,其中80%开设在县区,大部分在山西省内。前期,他们在山西、河南等多地调研,发现一些县城已经有了一家或两家自习室,里边有很多学生,但也有不少县城,自习室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魏天:

我们不考虑这个县的总人口多少,重要的是县里是否有集中的小区,比如说老旧小区,或者有新城区,有一些比较集中的楼盘,我们认为只要这块楼盘能达到人均居住万人左右,就可以上一个50个座位的店。

150平、50个座位的自习室,普遍投资成本在8万元至9万元之间,100个座位的则在15万元左右。目前,回本最快的是一家110个座位的自习室,仅用了7个月,最差的一家则花了15个月。

但这门生意并非稳赚,在一些县城,市场需求或较不稳定或渐趋“饱和”。

(图片来源丨央视网)

山西省曲沃县的林婕在误打误撞之下,成了当地一家自习室的前台。曲沃县的人口约21万,已经有了4家自习室,尽管开张才1个半月,但80个座位通常只有20个左右消费者,而县里的第一家自习室几乎是满员的。

在一些地方,需求饱和后,价格也“卷”了起来。魏天也曾感到担心,他们隔壁县自习室最便宜的时候每月收费128元,价格一度低至99元一个月。在他看来,县城里办自习室会走向一个更内卷的时代。

当小县城里的付费自习室多了起来,竞争的白热化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但也给了自习室运营者更多的压力,更加持久的发展之道还需要继续探寻。

付费自习室在县城受到追捧

有客观环境的影响

也是一代年轻人心怀危机感、

主动学习求上进的体现

或许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走进付费自习室

但随时学习、随地学习、

以各种方式学习

应当成为更多人的日常习惯

来源|光明网、央视网、人民资讯、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社、云南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标题:《付费自习室在县城火了!花钱买“自律”,为何有市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