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爱心妈妈”成嫌犯:让爱心的归爱心,法律的归法律

澎湃特约评论员 盛翔
2018-05-07 12: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李利娟在喂一个孩子吃鸡蛋。视觉中国 资料

河北“爱心妈妈”李利娟,因为“21年来耗资数百万收养118名遗孤”蜚声全国,没想到一夜之间,她居然成了犯罪嫌疑人。如此惊天大反转,一时引发舆论哗然。有人叹息扼腕,也有人反思追问。

5月4日,河北武安市民政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以连续四年未参加年检为由,对李利娟的爱心村依法予以取缔。5月5日,李利娟又因涉嫌多起敲诈勒索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犯罪,被刑事拘留。 

在过去十多年,李利娟的形象始终带着爱心光环。据媒体报道,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就成了百万富翁,多年来一直坚持收养弃婴,不得已卖掉别墅,在矿井边修建爱心村。即使被查出患有早期淋巴癌,仍努力赚钱养活这些孩子。2006年,她被评为“感动河北人物”,之后还登上了央视《面对面》。 

而在官方最新的通报里,李利娟更像是一个借慈善之名敛财的“骗子”。经初步调查,李利娟在武安有多处房产,在邯郸也有房产,平时不在爱心村居住,名下有路虎、奔驰等豪车。李利娟名下存款还有2000多万元,美金2万元…… 

对李利娟的争议,其实早有端倪。去年初就有媒体报道,李利娟虽然名声在外,然而在武安当地,却被人称为“痞子”。当地村民说,“这边的人没有说她好的”,“爱心村里的孩子都是李利娟亲戚家的,根本没有孤儿”,“占了我们的地,我们去种,李利娟认识黑社会,就找人打我们”……

如此看来,如果李利娟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应该不是一两天。李利娟是如何坐大的?之前相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察觉,及时采取措施?从袁厉害到李利娟,“爱心妈妈”的突然倒掉,应该留给社会的启示是:公益人物的慈善行为也要纳入法制范围,受制度约束,仅靠爱心、道德容易滋生暗疮。

不过目前来看,由于案件尚在进一步调查中,李利娟是否收养被拐卖儿童,是否扰乱社会秩序、存在敲诈勒索行为,还需要司法机关亮“实锤”,给出实在、确凿的证据。 

爱心村取缔后,武安当地媒体刊发《从冰山一角看“爱心妈妈”李利娟的两面人生》一文,列举了多项李利娟涉嫌敲诈勒索的事实,一时舆论哗然。官方的这份通报,是对舆情的及时回应,但从法律程序上讲,其中披露的内容是否即是李利娟违法犯罪的事实,必须经由司法机关最后认定;而李丽娟,也还有提出申辩的权利。 

“生在人世间,你我皆凡人”。人无完人,做了很多好事,也干了不少坏事,这样的人很多。善举应该肯定,罪行也该惩处。我们希望,当地公、检、法部门能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自李利娟1996年开始收养第一个孤儿,之后16年,是她以个人力量填补了本应由政府部门兜底的空白,这一点无可否认,因为武安公办福利院直到2012才建成。从这个角度看,让爱心的归爱心,法律的归法律,既不能因为一个人做过善事,就不依法问罪;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法了,就否定其曾经做过的善事。 

李利娟事件后,最受伤的可能还是民间慈善的形象和信心。民间收养行为当然需要规范,但也不能一概否定,如何引导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规范、有序发展,让社会爱心不再“跑偏”,仍是需要思索的。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