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公众爱上历史:历史学者该如何推动公共历史教育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18-05-08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8年4月2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博物馆与公共历史教育研讨会暨《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下文称《手册》)新书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校长培训中心召开。会议召集了高校历史学者、《手册》编写团队、上博公共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师和出版社等各方代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公共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会议现场

三年一本书:为什么要做公共历史教育

近期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历史教育手册》,是华东师大历史系与上海博物馆在公共历史教育领域共同努力之下的一个合作成果。作为师范类高校,培养历史教育工作者,本来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学科研的内容之一,而如今博物馆在收藏、展览之外,其教育功能也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上海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各类面向公众的讲座、课堂等活动。出于在公共历史教育领域的责任担当,两家单位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馆校合作关系,《手册》可以说是馆校合作在更深层次的进一步合作,历经三年,终于出版。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在会上回忆说,三年前的一天,在上博的一间办公室里开了一个很低调的座谈会,与会的是华东师大历史系的几位青年骨干教师,也就是《手册》的编写团队成员。“上博跟华师大合作多年,我跟孟(钟捷)老师聊,说应该把合作的层次上一个台阶,深入到学理层面,而不仅仅是学生实践这类活动上。那一年上博做了上海市民考古,反响不错,这就是公共考古,受其启发,我就跟孟老师聊到我们能不能在公共历史方面做些工作,而孟老师原本就关注公共史学。于是我们决定以后每年或每两年就某个核心议题做个论坛,带出一些出版物和话题,希望这种合作能在学者和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让公众关注的问题得到讨论,另一方面也让学者的研究更贴合公众的需要。”

《公共历史教育手册》

在孟钟捷教授的主持下,由华东师大历史系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编写团队在一年左右即完成了《手册》的文本撰写。其实,对高校历史教师来说,如何编写一本面向公众的历史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要写、怎么去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历史系的瞿骏就谈到,面对中学生、大学生是不一样的感觉,针对不同的群体讲课、写作,需要做出不同的调整。仅就《手册》读者群体之一的中学生而言,编者需要了解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教育环境,在现实条件约束之下,如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写作内容,营造历史教育的氛围,这就是一个挑战。肖琦则在发言中指出,大众对历史有需求,历史学者亦负有教育的责任,但问题是,历史学家应该给公众提供一种怎样的历史教育?她认为,公共历史教育不是要培养历史学家,而是要培养公众的历史素养,训练其历史思维,能有更多的视角对待生活,看待历史。基于这样的初衷,《手册》并没有讲述某些具体的博物馆历史或藏品故事,这是关于公共历史教育的指南性读物,编者在写作中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历史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书写方式,通俗而不简单,可算得上是历史研究的一本入门读物。

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对《手册》这一成果表示肯定,还提出了两点建议。他认为,在现有的公共历史教育大课题下开拓更多主题性内容,比如调动世界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等其他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公共历史教育读物的编写上,要扩展历史文本的范畴,从文献性文本向物质性文本开拓。李教授特别以大英博物馆编写的一本关于乔治三世国王收藏展的读物为例,希望日后华师大历史系与上博的合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上博的藏品,丰富公众的历史认识。

李宏图教授发言

公众历史教育的现实与愿景

上博的陈曾路主任在研讨会上说,要让公众爱上历史,让历史为人服务。但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各方面的很多努力。在这次研讨会上,高校学者、中学历史教师特别谈及了中学生群体历史教育的现实与需求。

来自复旦附中的李峻、闵行中学的林唯、徐汇中学的姚虹,三位沪上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在座谈中都指出,中学生群体的确面临考试的压力,但在书本、课堂之外,学生有空间、有余力,也有需求去认识和接触更丰富的历史教育。而作为中学教师,他们也非常有意愿提升自己去带领学生来接触这些内容。

复旦附中的李峻特别提到,“今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发布的2018年测评项目特别关注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如何站在本土文化、全球文化、世界视角去看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产生的问题,这就是一个融合的课程”,也就是说,学生要接受的教育不仅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他们需要在知识之上有更多的见识、理解。不仅学生需要提升,教师也需要提升。据她介绍,复旦附中已经在各个学科领域邀请知名教授、学者进行系列讲座,努力尝试中学和大学的对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公共资源展开学生的生涯教育,让他们在中学阶段对大学教育、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闵行中学、徐汇中学在公众历史方面也进行过不少实践,比如闵行中学与华东师大历史系合作的“行走上海”活动,一年两季,根据不同的历史主题,深入城市空间走访、探寻历史的遗迹。而徐汇中学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老师即鼓励学生走进藏书楼、校史馆,研究藏品背后的历史,以及在指导之下走访校友做口述,等等。另外,闵行中学的林唯特别提到教师队伍的培养。她说,在中学阶段,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托起一个学科。在课堂之外的历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长其知识,提升其素养之外,林唯还希望公众历史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学历史之后的职业选择不只是做中学教师,还有其他的发展可能,更希望通过中学教育的努力,在本校的学生中培养未来自己学校的老师。

复旦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李峻

对于中学教师的建议和想法,与会的高校学者表示支持。作为华东师大历史系的上一任系主任,余伟民教授此前一直关注和推动《手册》的编写工作。他认为公共历史是对年轻人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公民。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课堂和教科书之外,公共历史是一个拓展型的大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空间。而作为现任历史系主任,孟钟捷教授不仅主持了《手册》的编写,其实在日常教学中他在公众历史教育领域也有不少实践。孟教授在华师大开设公众史学课程,常常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听课,还指导学生就某个主题设计展览,也鼓励学生走进中学、博物馆身体力行地去做公众历史的教育,学生蔡乐昶就是一个例子。蔡乐昶是《手册》编写团队中唯一的学生,写作时他才大四,如今研三将要毕业。据介绍,蔡乐昶曾在闵行中学实习,也曾在上博教育部实践,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他不仅所学有所用,参与了《手册》的编写,还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去国际中学教历史。目前,他在教授国际课程的同时,还制作了生动的历史教学小视频,在微博、哔哩哔哩等媒体平台已获得不少粉丝。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新是浙大公众史学中心主任,在公众史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不少努力,是国内公众史学研究的领头者。他说,公众史学是实践与科研的结合,中学教师、出版社、博物馆等都是公众史学的参与要素。在会上,陈新教授分享了他对于当下的中学教育、知识付费,以及公共历史教育的观察,认为公共历史教育应该更多地与博物馆等公共历史教育的主体合作,并且推动其向专业化、群体化发展,职业的公众史家尤其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浙大历史系教授陈新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与上海博物馆已经建立了共同推进公共历史教育发展的合作机制,《手册》的出版正是职业历史学者与公共历史教育主体合作的一个成果,这只是一个起步,期待未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公众历史教育能让更多的公众爱上历史,让历史更好地为人服务。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