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王元化:从文论家到反思者

胡晓明
2018-05-09 14:5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2018年5月是王元化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王元化先生,王先生的弟子胡晓明教授主编了《后五四时代中国思想学术之路——王元化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邀请了学者汪丁丁、许纪霖、莫砺锋、胡晓明、朱国华等撰写文章,该书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师大出版社同时还出版了“王元化精品集”,收入《思辨录》、《读书与品人》和《文心雕龙讲疏》三部王元化先生著作。

本文摘选自“王元化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中胡晓明教授《王元化与儒家思想之分合》一文。

王元化先生在当代思想史上有持续的影响力。尤其是他倡导的学术史反思,提出对五四的五项反思,以及有限理性,以西学为参照而不以西学为标准,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再认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等观念,都深深引领了中国当代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王先生临终时说,很多方面都只是开了一个头,殷切盼望着后来的学人能够将一些重要的问题继续发覆阙疑。他晚年对“反思”的坚执与愿力,突出地定格了一个人文思想者的形象。

王元化

王元化几十年的写作,几乎没有离开过叩问理性究竟是什么,理性有什么形式,在不同的领域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功能,以及理性在探索真理的途中,有什么危险,等等问题。这都是他一直萦心在念的大问题。如果用一条线索穿起来,从1980年代的“知性不能把握美”,到1990年代的“理性不能把握真理”,持续关心理性本身的局限性、复杂性,以及中国当代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理性的缺失与理性的滥用问题,这可以说是变中的不变。这一点尤具思想家的锐感。其中变化的一面是,“知性不能把握美”是关注于文艺美学领域创作论鉴赏学以及形象思维的问题,作者最早对教条主义文风学风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开刀,提出知性思维的片面、僵硬、静止、孤立,有害于文学创作与思想探索,这对于“新时期”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理性不能把握真理”则是关注于更大的问题,即“五四”新文化传统中,一种对理性过于坚执、过于相信、并滥用了理性中的理想性,或理性的一元化、独断论、权力中心化的思想心态与思维方式。其中不变的东西,正是十分可贵的对于理性的怀疑、询问态度。我们知道,20世纪西方不少重要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一问题。其中如伯林、哈耶克的思想可以参证。譬如伯林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来提问,为什么积极自由对理性的极端崇拜会导致不自由?原因即在于相信一元(所有的人生目标中只有一个真;理性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理性至上(所有的冲突都由理性与非理性、不够理性的冲突所引起;人最终服从理性,所以改造合理)。

而王元化在1990年代花大力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同一哲学的反思,对卢梭国家学说、启蒙理性的反思,与哈耶克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另一支传统,即从柏拉图、笛卡尔、卢梭、黑格尔等人的理性建构主义传统的大力批判,也是完全一致的。王元化并没有受哈耶克等的影响,却与他们殊途同归,正表明了中国现代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性,以及真正的思想家的慧觉。

基督徒、革命者、罪人、教授、宣传部长、文学理论批评家,最后是反思的知识人——王元化对自己最终的自我认同,这表明:

一、 王元化是“在其自己的思”(牟宗三)、“抉心自食”(鲁迅)、“事上磨炼”(王阳明)的知识人。不同于一般书斋型学者,他化生命为学养,融智慧于实践,特具传统儒家所主张的生命的学问、学思并进的成己成物路向。因而,儒家思想究竟于何种意义上,在他的学思历程中,发生一种学问与生命的缘助?

二、 王元化人生经历曲折、身份变化多样、思想冲突与张力复杂,因而,他对于儒家与儒学的考论、史述、解释、发挥、论辩,一则往往有自己立身与处世的情境,需要作脉络化的理解;二则其解释本身,也成为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一个有机部分,应有全域与通贯的把握。

三、 王元化论域广泛,学兼新旧,是中共党内罕有的融俄国现实主义及左翼文论、中国文史之学、汉宋兼采之学、英伦莎剧美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近现代西方自由哲学于一炉的知识人。

    责任编辑:石剑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