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桃罐头能退烧?没买到退烧药,不妨试试这4种办法

2022-12-26 07: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随着政策的放开,各地的防疫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新冠3年以后,终于轮到我们自己直面疫情了。

为了对应新冠,最近朋友圈最多看到的就是“囤药指南”,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都问“抗原试纸买了吗?退烧药囤了吗?”更有很“宝贵”自己身体的人,在体温微微升高的时候,马上就用上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退烧的药物……

其实,用药讲究剂量和时机,你的积极,未必是好事情。

退烧药备好了?

吃的时机有讲究

市面上最常见的退烧药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是它们使用有个前提:体温超过38.5℃。当发热体温超过38.5℃,并造成身体严重不适的时候,我们就得求救于退烧西药。

因为当你发烧的时候,其实你的身体在面对细菌和病毒等侵袭做抵抗,产生了免疫应答。你体内的免疫系统被激活,来面对病原体中的毒素,并且产生热源,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最终导致了发烧体温升高。

因此,发热是身体对抗外界感染的正常反应,但是体温过高,不仅会造成肌肉酸痛感,还会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甚至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以腋窝温度为例,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而对于我们最建议准备的两种常见退烧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其实还有一些注意点:

NO.1

布洛芬每次用药需要超过6小时,每天用药不能超过四次;

NO.2

退烧西药最好只一次使用一种,不要混吃,容易导致药物过量;

NO.3

既往有严重冠心病或者是心衰病史的患者、既往有严重的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病史的患者、出于慢病需要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患者、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这四类人群不要选择布洛芬,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但是每天用量应该控制在2g以内来确保安全性。

NO.4

使用复方感冒药物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要超量使用。

没法吃退烧药,

如何降低体温?

当然,低烧人群也不是完全就束手无策,要等着温度上升来吃药,而是可以采取很多方法进行辅助降温,抵御病毒侵袭。

01

选择中成药

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不是中西合璧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很容易导致西药摄入过量,但是纯中药制剂的中成药,质地温和,也会有不错的退热作用。

比拜克源自古方万应锭,因其主要成份为珍稀名贵药材熊胆粉,所以在光绪年间万应锭作为宫廷秘方,仅清代皇室贵族才得以应用。根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记载,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对万应锭青睐有加。

比拜克中熊胆粉、胡黄连等药均性味苦寒,且熊胆粉自古既有“药中黄金”美誉,退热效力明显强于同类清热药物。成份中酒大黄、玄明粉等均属于泻热通便类经典。

因此,比拜克不含退烧西药成分,安全可靠,退高热不反弹,为日常家庭必备退烧良药。而且,比拜克的服用人群广泛,安全性高,没有西药对于特定人群的一些副作用,如果发热体温不满38.5℃,可以选择比拜克,却不能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02

物理降温,安全稳妥

除了选择温和的药物之外,最合理的方法还是物理降温了。可以使用常见的退烧贴等,也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20%的酒精擦拭腹股沟和腋窝等部位,因为温度不高,对于人体的损害有限,这种程度的方法足以应对。

03

补充营养,给身体充足的营养物质

很多人发烧口苦咽痛以后就只选择喝白粥,这样是非常错误的。发烧、咳嗽其实非常消耗体力,按理是要在日常饮食基础上增加热量摄入的。

粥的营养成分基本上都是碳水,没法补充被病程消耗的蛋白质,以及由蛋白质参与的各种抗体。所以尽量多吃一些肉蛋奶,补充优质蛋白,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增强免疫力。

04

心理安慰剂,在这时候很有用

最后,还有一种东西很重要,就是心理安慰剂和奖赏。因为生病时候是人最脆弱的时候,所以很多人都有一些童年记忆,如北方小伙伴的黄桃罐头,南方小伙伴的肉松等,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这种心理安慰剂,在生病的时候允许自己吃一些记忆中的美味,对于心态恢复很有好处。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更要放平心态面对疫情,这是一个全民都会面对的难关,科学面对,才能更快恢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