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障人士进景区被拒:了解与信任才是尊重的起点 | 评论

2022-12-19 13: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评论部 RUC新周

12月6日,刘先生和朋友去观音山景区游玩时被拒绝进入,景区称,由于他们是视力障碍者,出于安全考虑,需家属陪同方可进入。刘先生表示自己虽然眼睛受过伤,做过角膜移植手术,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之前也骑行游玩过很多景点,景区此举让他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景区拒绝刘先生等人(图源:百度)

针对这一事件,网上观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示理解工作人员,考虑到安全因素,拒绝才是“人之常情”;另一类则表示,这就是赤裸裸的区别对待,视障人士也有进景区游览的需求与权利。其实,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却也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前者看似通情达理,实际上回避了矛盾本身,拒绝是人之常情不等于不存在对权利的忽视,也不代表这部分权利理应继续被搁置。而后者看似关注了视障人士的权利,实际上缺乏解决力,简单的、口号式的论断并不能实际改善残障人士的社会处境。

实际上,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社会对残障人士的“不了解”,导致了对他们的“不相信”。大多数人之所以觉得景点工作人员的拒绝是人之常情,是因为残障人士常常以生活不能自理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眼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在没有“健全人”保护下的行动是危险的。我们不信任他们的行动力,自然也就会避免让他们单独行动。就像一些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却又懒得真正花时间去了解,这其实是另一种不尊重,一种善意又隐性的“歧视”。

景区规定视障者需要家属陪同,其实就是对残障人士缺乏了解的直观表现。视频中,刘先生曾多次表达他和朋友虽然有视力障碍,但行动没有问题,曾经还从浙江宁波骑行到广东东莞。稍微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视障者也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程度,行动能力自然也是有区别的,然而景区完全没有考虑这些,只是一刀切地把所有“视障者”拒于门外,这显然是欠妥的。我们并不苛求所有人都要深入了解残障人士,但至少景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这方面认识,了解才是理解、尊重、帮助残障人士的起点,否则“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会成为保障缺位的借口、逃避责任的遁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一边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一边又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驱逐他们。台湾作家林奕含曾说过:“我们都会自以为是地去理解别人,其实我们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对于残障人士,我们自以为是的保护——“出于安全的考虑”,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在整理我们的偏见:碰到符合刻板印象的残障人士,我们会觉得“果然和我想的一样,他们处处需要保护”;而碰到能弹钢琴、能拉小提琴、能画画、能生活自理的残障人士,我们则认为他们只是特例,反而更加说明其他残障人士是普遍没有能力的、需要“保护”的。

我们不了解,我们不相信,于是我们不允许。所以,真正的帮助或许要从了解开始,把态度从未知时的不安转变为已知后的确定与信任,或许这才是保护残障人士权利切实可行的起点。

文字:赵艺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视障人士进景区被拒:了解与信任才是尊重的起点 | 评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