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是中国胸腔镜手术第一人,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作出历史性贡献

2022-12-19 1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几天前,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在沪颁奖。

本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之一,颁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以肯定他为推动我国胸外科技术创新和学科转型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历史性贡献”,对应的是开创性成就。

王俊院士是我国胸部微创手术最早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他研创出国际承认的肺癌手术“王氏技术”,创立了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他的早期肺癌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也被写入多项国际指南。

这一切的缘起,得从一台电视胸腔镜手术说起。

王俊院士

一台电视胸腔镜手术和急诊室夜班故事

1990年和1991年,法国和美国分别实施了他们国家的第一例电视胸腔镜手术。

术中,医生只需在胸壁上破开两到三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借助内镜技术把摄像机镜头和微型器械送入胸腔,就可以通过特制器械完成胸内手术,大大减轻病人痛苦。

但在那个时候,国内受限于技术条件,胸部手术还只能使用“开胸”这一种方式。

开胸手术的切口至少都有20~3 0厘米,有时甚至更大,术中需要去掉一根肋骨,再用千斤顶一样的开胸器把胸壁撑开……创伤大、并发症高,很多病人术后都免不了留下一些后遗症。有的人甚至天一阴,胸部就会疼痛难忍。病是治好了,手术留下的巨大疤痕和后遗症,却往往伴随其一生。

大量查阅海外资料后,已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的王俊,决定引进这项技术。

早年工作中的王俊(右一)

1992年11月,王俊在美国医生Mack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电视胸腔镜手术。技术是引进了,但难题还在后面。

一方面,高昂的手术费用“劝退”了不少病人。1992年,中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才2711元,而胸腔镜手术内镜切割缝合器配套的一次性“钉仓”就要2200元;另一方面,我国业内对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态度也比较保守。一时间,王俊陷入了“既无病人信任,也无同行支持”的两难境地。

要为胸腔镜微创手术“正名”,最直接的,还得看病人的反馈。

这让王俊想到了那些年纪比较小、热爱运动、较能接受新鲜事物的自发性气胸病人群体。

对于自发性气胸来说,比较好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但当时微创手术并未普及,选择手术就意味着要开胸。很多年轻病人听说了刀口长度和术后恢复时间后,哪怕知道这个病会反复发作,宁可频繁住院做胸壁放管引流,也不愿意手术。

当时,白天公开向病人介绍微创手术这种新技术,阻力非常大,工作很难推进。没办法,王俊只能和另一位同事轮流义务去急诊室值夜班,争取和气胸病人交流的机会。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胸腔打结器,仅需5元,可部分代替价格昂贵的“钉仓”,大大降低了胸腔镜微创手术的费用。

但这种交流也不是每次都奏效,很多时候,王俊和同事一个月都碰不到一位愿意尝试微创手术的病人。但他们足足坚持了一两年,直到之前那些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病人康复后,靠着在病友间的口口相传,这种方法才逐渐推广开来。

名震中外的“王氏技术”

因手术创伤大、危险度高,胸外科医生一直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有了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王俊更是把他的专业发挥到了极致。他先后在国内开创了胸腔镜下的肺部肿瘤切除、全肺切除、胸腺扩大切除、肺减容手术、食管疾病手术等一系列微创手术领域,尤其在肺癌的早期诊疗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2006年,王俊首次在全国胸外科年会上报告了他的“完全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据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数据,美国这类手术的中转开胸率为17.5%,围术期(围绕手术及恢复的全过程时期)死亡率为1.5%;而王俊团队同期手术的中转开胸率为7.7%,围术期死亡率为0.6%,比美国同类手术安全性更高。

因此,由王俊开创的这套技术被英国医生命名为“王氏技术”,并登上了《柳叶刀·肿瘤》杂志。与此同时,该技术也被写入美国经典胸外科专著《胸外科疑难决策》(第三版)。

在推广胸腔镜微创手术时,王俊曾和年轻的医生们说:如果不掌握微创技术,就不是一个完整、合格的21世纪胸外科医生。

但微创技术就一定不会被淘汰吗?王俊不这么认为。

未来,替代微创技术的可能会是“无创技术”或“定向清除技术”。他要做的就是,紧跟相关技术发展趋势,为病人提供更多选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