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梅西捧杯那一刻:赚到钱的“中国队”,还要多分一波红利

2022-12-21 1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随着梅西带领阿根廷捧起大力神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终于落下帷幕。

过去的一个月,滚动着的足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随之滚动而来的还有数不清的钞票。

“世界杯经济”是过去一个月里,全球都在讨论的热门话题。

球场上,球员风驰电掣,摩肩过招;球场外,各大运动品牌也在暗中较量。

对比最新一期年报,耐克在2022财年营收达467亿美元,在汇率不变基础上同比增长6%。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至60亿美元。

阿迪达斯在2021财年全年营收达212.34亿欧元,同比增长15%;毛利107.65亿欧元,同比增长17%,毛利率达50.7%。

彪马2021年总营收为68.1亿欧元,同比增长 30.2%;毛利润为32.6亿欧元,同比增长32.5%。

而后世界杯经济也在世界杯落幕后开始,就如同此前冬奥会之后的后奥运经济一般。

三个问题来了:

1.世界杯经济、奥运经济,以及其赛事后经济,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2.是否赛事之后,举办地和相关产业会进入萧条阶段呢?

3.“中国队”如何利用赛事经济的红利,打开更广阔的天空呢?

对此,《商学院》杂志记者李婷、石丹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无论是奥运经济、还是世界杯经济,只要操作得当,赛后没有副作用。

赛事竞技本质上是一时一地最为浓烈,会极强的催化一地的文体旅游经济爆发,不会有副作用,其相关场馆、设施和热度,都可以反复利用、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而其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主办国、主办城市),则将在此后若干年内持续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赛事经济红利主要表现还有5大利好,即:

一是对体育运动和赛事经济的提振和激活上,由于全民参与热情的提升,可能带动一些体育项目的市场规模提质,特别是以往的冷门项目,如冬奥对冰雪运动的提振。

二是相应的旅游资源整合、展示和持续吸引力。

三是相应的体育项目的培训。

四是奥运相关产业链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之中,争夺更多市场,特别是国产体育品牌。

五是主办国、主办地经济文化综合实力展示,对招商引资和更多与经济有关的合作带来提振。

事实上,在产业方面,仅从中国市场看来,无论是世界杯还是冬奥会,都在给我国的经济市场注入新活力。

如冬奥期间李宁、安踏等国潮体育品牌几度被推上热搜,企业影响力也随之飙升,体育产业规模也在扩大。

而在世界杯期间,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趋势,即分片包干、共创口碑的世界杯经济产业带:

东莞制造世界杯相关玩具、深圳是3C产业带、佛山是家具产业带、泉州是运动服饰、义乌是小商品等……

在世界杯上赚钱、用世界杯来打开更多的海外市场。

不得不说,借助赛事经济,中国进入了“体育+”的新业态,特别是冬奥会。

奥运经济促使国潮体育品牌在国际环境中得到露出并展示出魅力,并进而借奥运而成为时尚潮流,极大的扩展了消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对“体育+”业态带来催生作用。

过去的国潮体育品牌偏于国内市场、中低端市场,比拼价格战,对设计、研发等领域较为忽略。

新业态刺激下,国际市场打开,走向中高端,并且对垒国际知名体育品牌,国潮品牌在设计上找到了自信和突破口,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

未来或将借助更多时尚展示秀场和体育运动赛事,参与到全球潮流竞争中,而不只是体育产品范畴。

某种意义上,此次世界杯上国潮产品也有一定的“场外表现”,也正是来源于此。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参与到奥运经济和世界杯经济,也是国内产业在国内大健康环境下崛起的一种必然。

近十年中,全民健身和运动的刚需推动下,国人对运动、娱乐的垂直细分,以及国潮涌动、户外休闲业态的兴盛等带出了体育品牌、户外品牌等一众产业的爆发。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规模有望达5万亿元,其持久动力显然不会因为赛事之间的空窗期而让产业按下暂停键。

尽管后赛事经济确实会出现一个影响力递减的过程,但赛事经济本身是一个一时一地的催化剂,只要有效地推动“接档”的活动、款式以及潮流风向,就能延续和跳出赛事概念形成新热点。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