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说 | 在1857份汶川记忆里,我们发现了什么?

澎湃新闻 黄桅 张泽红 见习记者 张轶君 邹熳云
2018-05-12 12:20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编者按】

今天是汶川十年祭。

几天前,我们发起了“汶川记忆地图”的项目,想打捞十年来的民间记忆。很快,我们征集到近两千封留言,他们是遍布在这张世界地图各个角落的坐标点,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在加拿大、美国,在中国的西北、东北、西南、东南、港澳台……

每个坐标点背后都是一颗跳动的心,一段难忘的记忆。他们关乎亲情、爱情、友情,也关乎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情,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美好,也感受到它的脆弱,让我们反观自身,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有些记忆是悲伤的,结了痂回看还会隐隐作痛,但日子还要继续。有些记忆是惨痛的,留下来的是无尽的思考,面向过去也面向未来。

有个网友说,“淡忘该淡忘的,记住该记住的”。

我们使用了技术手段,对近两千份记忆进行分类、比对、分析。试图解答十年前,人们对那场地震有什么共同的记忆?各地的人们,记忆中又有什么不同?

共同记忆中,有哪些难以忘怀的场景?

我们将记忆文本进行分词统计,我们发现,人们记忆中最常出现的五个地点,是学校、教室、操场、家里、教学楼;记忆中最常出现的人,是同学、老师、学生、妈妈。

在很多网友的回忆中,这些关键的地点和人物,成为他们记忆中的共同要素。一位当时还是学生的网友在记忆中写到:“在当晚同学住校的就睡的大操场,不管男女,有的人靠着篮球杆三个人围一圈用被子裹着也睡了”。而另一位网友写到:“很感激那个曾喜欢我的男孩,在得知我奶奶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后,借车执意开到100多公里外的学校接我回家。十年后,我们天各一方,但那份生死边缘的恩情,我永生难忘”。记忆中的地点和人物,仍没有在网友们的记忆中褪色。

远方的人在牵挂,而近处的人伤痛仍未抚平

各地澎湃网友在填写记忆时,也一并填写了自己十年前心情。在这些记录中,我们清晰看到了地震时身在四川的人们,与身在四川省外的人们,记忆中有许多不同点。在四川省内的澎湃网友们,感受到恐惧,甚至绝望;而其他省份的澎湃网友们,则是担心和痛心大于恐惧。

将四川省和其他省的澎湃网友们的记忆内容进行对比,我们也发现许多不同点。对于在四川省外的澎湃网友们,我们从他们的记忆中,读出了十年前地震发生后对震区的关切。通过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报道,他们中间的许多人“第一次”看到了生死。而对于来自四川的澎湃网友,他们的记忆中,则更多地存在着十年前的伤痛,以及对死亡真切的恐惧与害怕。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