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汇讲堂|张居中:9000年前,中华礼乐文明已在贾湖萌芽

张居中/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李念/整理
2022-12-22 13:14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12月11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作为特别媒体支持的159-2期文汇讲堂穿越万年,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张居中,为近500位听友剖析了9000年前至75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的礼乐文明如何萌芽,与冯时、蒋乐平共同阐释了主题《8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人大学生曹俊阳等10位听友提问,其余4位听友获得学者微信回答。

张居中从知识层面、思想层面、社会层面梳理了贾湖古人的贡献

今天讨论的是文明起源问题,聚焦文明的因素如何产生、如何从点点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如何从少数人的行为发展成整个社会遵从和崇尚的行为、通行的标准。

中华文明起源得益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并形成其特质

文明的标准应是在思想和道德层面,而国家的标准则是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中国文明因素的形成与发展有其阶段性,社会进化有其复杂性。文明起源的进阶与国家形式的演进大致分为:百万年根系、万年奠基、8000年前的起步、6000年前的加速、5000年前形成进入古国时代、4000年前发展进入王国时代、2200年前深化进入帝国时代。而思想道德层面的文明因素伴随着各个阶段不断地进阶、普及、深化、提高,逐步形成制度化。

我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有其很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经济基础是植根于长江、黄河两大河流域的农耕社会形成的南稻北粟的二元结构,兼有南北之利的“五谷”“六畜”的经济结构,这些使得中国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向前发展。从思想基础来看,有天文合一、君权神授的天文观,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和牢固维系的血缘纽带。

9000年历史的贾湖村位于淮河上游支流沙河和澧河间的平原上

因此,中华文明的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乐制度的创建。各种婚礼、葬礼、成人礼、祭祀礼等,以黄钟十二宫为代表的雌雄律例。二是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这可从史前到王国时期到帝国时期所形成的八方、九州、五服制度中体现。三是“天行有常”的民本思想。体现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

就考古人来讲,与礼乐文明相关的往往首先接触到的是墓葬材料,墓葬所反映的葬礼等等,所以我今天主要从墓葬材料切入讨论文明起源问题。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中期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的重要代表性遗址,从1983年发现至今有过8次发掘,据碳-14等方法检测得知,其年代为距今9000至7500年,分为三期。我认为,贾湖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是同属于裴李岗时代的,虽有先后但大体并存的两支亲缘文化,既有时代共性,但也有各自特征。需要一提的是,在延续了1500年后,贾湖文化衰落。当地继而转化为7000年之后的仰韶时代文化。

贾湖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同属裴李岗时代,是大体并存的亲缘文化

我非常认同冯时研究员确立的文明体系的“三要三本”,因此从这个角度展开论述贾湖文化之中呈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在中国礼乐文明起源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层面:原始科技成就

原始科学思想的产生和技术的发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在人们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并不断进步的,中国礼乐文明因素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思想基础。贾湖文化时期的原始科技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九方面,构成距今9000-7500年间的知识体系。

食物中野生植物占比较大,稻种处在驯化状态中

第一、生物学的萌芽。早期贾湖古人通过采食获得野生植物,如有菱角、莲藕、野大豆、橡子,还有山药、薏米、小麦族植物等等。此时栽培农业水平很低,尚处于低水平食物生产阶段,从一期到三期,从炭化植物遗存证据看,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在贾湖先民的食谱中占据优势地位。

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在贾湖先民的食谱中占据优势地位

从考古发现中出土捕猎工具有石球,捕捞工具则有鱼叉、鱼鳔、网坠,动物骨骼有丹顶鹤、扬子鳄、闭壳龟等,由此推测狩猎以鹿、貉、兔子等中小型陆生动物为主。捕捞主要是鱼、蚌、螺等等。对野生植物的采食和利用,和对野生动物的狩猎和捕捞,都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建立的生存策略,更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也可以认为是人类生物科学的萌芽。

第二、稻作农业起源。从事稻作农业是贾湖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至今仍然是长江以北最早的栽培稻,从贾湖发现的翻土、收割、加工一系列农具看,已出现典型的栽培农业特征,这是当时人类农业行为非常重要的佐证,是中国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早期一个“似农非农”阶段的代表。对炭化水稻进行分析后认为,贾湖水稻处于早期的驯化状态之中。

猪是最早饲养的肉食来源,狗是人类朋友,已有人工养鱼

第三、家畜起源。贾湖肉食的来源除了狩猎和捕捞外还有家畜饲养,主要是猪和狗。通过多种手段研究表明,贾湖猪是中国最早的家猪,在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但没有发现猪的整个骨架。狗当时可能人类将其当作朋友,在遗址里面零星的狗的骨头很少,基本上整个个体单独埋在房子和墓葬的边上,活着给人看家护院,死后继续给人看家护院。

随葬品中发现有狗的整个骨架,但没有发现猪的

除了饲养猪狗,贾湖遗址还发现一个现象,即大量集中捕捞鲤科鱼类。这些鲤鱼的尺寸通过咽喉齿的研究发现大小差不多,说明当时有集中管理和集中捕捞的现象。集中捕捞则意味着应该有集中管理行为,推测可能存在一种早期的养殖行为。

墓葬均为东西向,已有定位工具,骨笛与吹律听风有关

第四、朴素天文知识和方位概念。冯时研究员刚才谈到天文知识问题,贾湖出土的陶罐上能看到的太阳纹的符号,石器上还有很像闪电的符号,应该是当时对天象观察的记录。而天象的观察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为了观象授时而留下的符号,是不是当时已有了像西水坡一样系统的天文学知识?不敢说。但是至少已经有了天文观察。

先民已有鲜明的方位概念。贾湖的墓葬基本上都是东西向,270度左右占半数以上,稍微偏一点西南西北,说明很可能当时已经有了方位概念和定位技术。考古中发现的一个是象牙骨板,一个是垂球一类的吊坠,类似测量和定位工具。

吹律听风体现在墓葬里出土的两支骨笛组合,说明人们对音律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先秦至汉的天文历法有候风转向气候变化的漫长过程,是否在距今9000-7500年时,已经有了听辨风向到观测地气?这样,贾湖骨笛的功能之一可能与吹律听风有关。

喜爱用绿松石作装饰品,以其天青色喻天象

第五、关于地貌环境和岩矿资源的利用。贾湖遗址可获取石料的范围,普遍达到距离遗址24公里以外的区域,大部分石料的获取在50公里资源域内。尤其是绿松石,在墓葬里发现有的墓主人全身撒着绿松石,由此推测贾湖人喜欢利用绿松石作为装饰品,甚至宗教礼仪用品。很可能与绿松石的天青色有关,利用天青色的颜色象征天象,寓意祈望墓主人灵魂升上蓝天。其次因为获取石料有一定的距离,说明当时已有远程交换行为。

墓葬龟甲里的小石子都是偶数组合

第六、原始的数学知识。这主要体现在八音的发明,因为七孔笛可以吹奏出八音,八音至少说明对数字八的认识;不仅有对八的认识,而且贾湖人应该已经发现了数字的奇偶规律,墓葬的龟甲都是8、6、4、2偶数组合,里面大部分都装有石子,不管是占卜还是计数应该已有了正整数的计算概念。

第七、物理学知识。主要反映在对旋转力知识的利用和推力知识的利用。在生活器具中,旋转主要是钻、纺轮,推力体现在弓箭上,随葬品里的箭头是一把一把的。

已有米酒,学会烧制900摄氏度的陶器和低温冥器

第八、原始化学。体现在陶甑的出现,有了对蒸汽的认识。还有酒精饮料的出现,通过对陶片的检验,发现上面含有酒石酸,这是中国最早的米酒之一,起源于距今9000年前,表明人们已对发酵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并加以利用。贾湖先民还发现了水、火、土的特性,利用这个特性制作了陶器;而且当时已经有了陶窑,有的窑还有伸向窑外的烟囱,应该是封顶窑。陶器基本上是800—900摄氏度,也有超过900摄氏度,冥器温度会低一点,低于700摄氏度。

第九、贾湖人的建筑技术。有通过初步规划的定居的村落、围濠,房子有地穴式、半地穴、浅地穴,平地起建,个别栏杆式,单间为主,少数有多间的。

思想层面:文明因素的塑造

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群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催生了文明火花的闪现,在思想道德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阶与升华,构成了当时的思想体系,在中华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进程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陶鼎罐壶冥器组合成为当时淮河、黄河、长江流域的葬礼时尚

东南方的圜底器和北方的平底器结合催生了鼎的发明,后演变为传国重器

一是陶鼎的发明和意义。陶鼎代表东南方圜底器的传统,与代表北方平底器传统相结合,催生了鼎的发明,把角把罐的角把移到圜底釜的底部,就形成了鼎类器,这个比罐用起来要方便。贾湖人首先把它引入葬礼,引入宗教含义。这种理念迅速传遍了淮河、黄河、长江流域,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礼乐文明重要的元素。后来“鼎”类器物由陶器演变为金属器,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现在还有“定鼎中原”的说法。而其源头就是由贾湖人发明的陶鼎。

二是贾湖人当时已经有了族外婚萌芽。主要是通过锶同位素分析了解到,贾湖一期几乎没有外来的人口,而二期开始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并以女性居多,说明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优生学的萌芽,“同姓为婚,其世不繁”的文明认知,往上追可能就能追到贾湖这个地方。

三是酒的发明。酒是巫师通灵的利器,作为人群交往的润滑剂,饮酒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联。

龟和占卜现象的结合,可能是“象数思维”起源

手摇龟甲响器可能为驱鬼逐邪仪式的法器

四是原始的崇拜和萨满教的仪式。贾湖随葬品有成组龟甲及内装石子、共存的骨笛、叉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品表明,当时巫术盛行。随葬龟甲和墓地葬狗现象表明,祖先崇拜、龟灵崇拜与犬牲现象并存。有一些房子的柱洞里有用龟和鳖奠基的现象,寓意是稳固。用龟占卜可能是象数筮占,是一种冷占数卜现象。

文献中有关于龟卜的记载,同时龟和占卜现象结合,使人们联想到传统的“象数思维”的问题,这种源头可能也能追到贾湖时期。龟里面装着石子有人认为是龟铃,龟腹的石子的功能之一是发声,手摇龟甲响器可能为驱鬼逐邪仪式的法器。这种法器文献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五是音乐成就。多音阶骨笛和吹律候风。贾湖骨笛有两孔、五孔、六孔、八孔,大部分是七孔,在距今9000年最早的一期出现了六孔骨笛吹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这个结论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先秦才有五声音阶的认识,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骨笛有学者研究认为应该叫龠,上古时候的龠,同时作为礼乐文明的证据之一,也一直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至今的祭孔大典上仍然有龠这种道具。

贾湖骨笛是丹顶鹤的尺骨做的,1999年我们在Nature上发了封面文章,引起了媒体的轰动。尤其是骨笛的音乐性能,C和D两个音,尤其是C6音贯穿了早中晚三期的笛子,C6是中国传统音乐里面很重要的音素,对后世的音乐文明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贾湖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做成(上),有关性能的文章发表在1999年的《自然》杂志(下)

六是关于符号的问题。贾湖在龟甲、石器、骨器、陶器上发现将近20个符号,这些符号有一些和甲骨文相似,但是不能说就是甲骨文。至少为汉字的起源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到底是不是?还待再研究。

社会层面:礼乐制度的萌芽

原始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初步的复杂化现象,而思想道德层面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阶与升华,继而对社会管理也催生了制度化的要求,即秩序、规范与仪式化。这就是具有东方文明特征的礼乐文明的萌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雌雄笛与阴阳律有关,或还与度量衡直接相关

第一是陶冥器组合的出现。比如鼎、罐、壶,它们的个头比实用器小得多,火候也很低,只能参与葬礼活动,而不合适活人使用。比如冥器的鼎,个头还没有脑袋大。

火候较低的冥器专门制作后用于葬礼,个头比实用陶器小很多

第二是雌雄笛表明雌雄、阴阳律的存在,也和度量衡直接相关。《汉书·律历制》里谈到“同度量衡”,《淮南子·天文训》里有“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贾湖雌雄律与黄钟十二宫有一定的联系。一个墓葬里面出现两个笛子,一种形式是在墓主人大腿的两侧,第二种是在墓葬身体的一侧,后者可能是参加葬礼上用的,而在身体上面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日常随身用品。

第三是瞑目与敛尸衣体现了玉敛葬的萌芽。贾湖先民把绿松石放在眼窝里面,这是瞑目的滥觞,虽然文献中记载玉瞑目现象在西周才正式出现,但在贾湖已经出现了这种萌芽,这也是葬礼中的一个形式。除了瞑目现象之外,在考古中还发现有敛尸衣现象。一位墓主人身上密密麻麻都是绿松石,绿松石看似没有什么规律,从脖子一直到腿上浑身都是,像绿豆那么大,但都有穿孔,说明可能是缀合在某种织物上的,相当于后世敛尸衣的形式。这也应是葬礼上的一个步骤,利用天青色的颜色象征天空,寓意祈望墓主人灵魂升上蓝天。

贾湖先民把绿松石放在眼窝里面,是玉瞑目的滥觞,天青色颜色寓意祈祷灵魂上蓝天

人口增加催生权贵阶层,上等人的修养成为时尚

第四是礼制的萌芽,显示出秩序、规范、仪式化。尤其是有的墓葬中有鼎罐壶专制的冥器随葬。贾湖墓葬中还出现了一个特例。一个房子底部有两个非正常死亡但又厚葬的人,遗体之上有成堆的随葬品,还有在葬礼上葬入的龟甲组合,是不是与人祭或者特有的现象有关?很难判断。从埋葬的位置和葬入的方式来看,非正常死亡可能与房子的奠基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出现有专门用龟鳖做祭祀的坑,还有房子边上埋整条狗的现象,还有出土的杈形骨器也具有法器的性质。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群之间的暴力冲突也逐渐出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导致财富的增加,催生了权贵阶层的出现,有些人随葬品多达60多件,有些人一件都没有。社会阶层分化催生管理阶层的出现,社会需要对社会有所规范,人们需要有秩序的发展。

仪式化、制度化成为规范社会的重要形式,少数人、上等人的品行修养变成了人们追求的风尚。这就使人们文明的举止变成规范社会的一种要求,思想上的要求、道德标准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知识阶层,闪现出文明的火花,比如音乐、占卜、原始文字等等。

出土的杈形骨器与骨笛、龟甲构成原始宗教的法器

总结一下,以上证据充分显示后世中华文明许多的重要因素,在贾湖文化之中已经展露其文明因素的萌芽,可以说,中华礼乐文明的星火,已经在这里点燃。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长江中游之间新时期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东亚地区距今7000至9000年的辉煌,东亚地区进入万年以来第一个文化的高峰和历史的丰碑,它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同时期的文化相映生辉,它在中华礼乐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源头性的重要地位。

文章首发于文汇APP,原标题为:张居中:中华礼乐文明的因素已在9000年前的贾湖萌芽|讲堂159-2②)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