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南联大里的二三事

2022-12-25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

相信许多人还记得电影《无问西东》。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在教室里静坐听雨的镜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一刻,坐在大屏幕前的我们,体会到了独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今天,我们吹开掩埋历史的尘埃,从史实中感受真正的西南联大之风骨。

有网友评论说: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管是任教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西南联大期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

金岳霖上课时,常戴一顶呢帽。每至学年伊始,给新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后来,不知为什么,金先生配了一幅眼镜,一片白,一片黑,画风也是十分独特了。

和大多联大教师一样,金先生也是住在昆明城外,每天往返于住处与课堂之间,很是辛苦。林徽因在给费慰梅(费正清的夫人)的信中曾写到金先生的生活状态:"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龙头村出发,还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就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整天没吃、没喝、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终生未娶的金先生,曾养过一只大斗鸡,每至饭时,这只鸡便伸长脖子到餐桌上,与金先生共进膳食,这又是西南联大独有的一景。

闻一多治印

闻一多生性桀骜不驯,在中文系为研究生王瑶半业一事,给梅贻琦校长的短简,直如下令一般:"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半业初试……嘱文书科下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备茶点。"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不生气,在这封短简上仅写"照办"二字。

闻一多的课,场场爆满,讲"古代神话与传说"课,尤其受欢迎,名气大到,连昆明城另一头的工学院同学都知道,每次上课,工学院同学便呼朋引伴,浩浩荡荡一行人专程从拓东路赶来听。

作为教授兼诗人的闻一多,有时会在黄昏的联大校园点起蜡烛,反复吟诵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些同学受其感染,当场泪下。

吴宓与第一任夫人及女儿

一次吴宓在教授《中西诗比较》的课上,教室里溜进了一只大黄狗。在黑板上抄写完诗句的吴宓,转过身发现有一只狗也在听他讲课,走下讲台,对大狗说:"目前我尚不能使顽石点头,不是你该来的时候,你还是先出去吧!"说罢挥一挥手,大狗似乎听懂了吴宓的话,立刻低头垂尾悄悄走出去了。

朱自清与家人

尽管条件艰难,联大的老师们都很懂得苦中作乐,比如有些人休息时喜欢打打桥牌。朱自清就在日记中写道"打桥牌,我老是输,甚灰心"。而理科教师比文科教师更爱打桥牌。清华队和北大队还进行过比赛,输的要请吃饭。

1938年西南联大负责人与旅行团全体教员合影

哲学心理系主任汤用彤,在联大的时候,岁数不大,头发却已经全白了。尽管家里经常吃稀饭过活,对同学仍然教诲不倦,而且毫无忧容,讲起书来毫不使人乏味。

曾昭抡(后排左三)与家人

化学系主任曾昭抡和同学很亲近,学生举办的各种活动,他常是很慷慨的接受邀请,不像别的教授。而总是跟学生打成一片的曾老师,却总是不修边幅,有时一只脚穿袜,另外一只却没有,鞋子拖在脚上,衣服的纽扣老是不齐全。

教务长、社会系主任潘光旦,到昆明时膝下已有五女。在欢送毕业同学会上常常劝同学们努力解决婚姻问题……

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大名鼎鼎的教授,过着特别贫穷的生活。据说,当时昆明的乞丐都不找他们要钱,大家都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西南联大三校领导。左起:查良钊(原西南联大训导长)、胡适(时任北大校长)、梅贻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 黄珏生(南开大学秘书长)

战前,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一个月能买一辆小汽车。

来了昆明,入不敷出。不仅卖光了所有值钱家当,梅夫人还得上街摆摊,卖米糕补贴家用。有一天,梅校长迟到了,原来是今天出摊晚了。他对学生感慨道: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锅卖麻花;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变卖了家中所有藏书;闻一多干脆靠给人刻印赚钱……

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烂菜叶,回去给妻子熬汤……

这些人,本可以在沦陷区里,混一个高薪闲职,却偏要来这里受苦受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中国文人身上的“风骨”二字。

西南联大的课堂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陈寅恪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写好了《贞元六书》,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用英文写成了《世界文学史大纲》,费孝通试图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的《湍流论》......

他们治学严谨、要求极严,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中,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如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汪曾祺、许渊冲......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原标题:《西南联大里的二三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