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险隐患“线上查”,金融纠纷“批量办”

2022-12-26 1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搭建纠纷隐患评估模型,为数字金融产品“把脉问诊”;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纠纷在线批量审理系统,实现类案批量化解;制定多项互联网金融要素标准,推动数字金融纠纷的司法标准建设;参与共建全国首个数字金融协同治理中心,以司法对接监管,提升纠纷解决质效……

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大力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推动类型化案件诉源治理,以司法规则引导纠纷隐患排查和多元化解。截止目前,该院互联网金融类案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近70%。

搭建纠纷隐患评估模型

为数字金融产品“在线体检”

“法官建议:开展互联网贷款合规性自查,规范贷款利率、相关格式条款的合理提示义务等。”不久前,广州某金融机构将自家产品导入广州互联网法院“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模型”(以下简称“评估模型”), 一键获取了评估综合得分和上述司法改进建议。

“有了这份‘诊断报告’,我们可以更快找到产品设计在送达条款、违约条款、管辖协议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和症结,减少金融纠纷。”广州某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

广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四年来,共审结互联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67000余件,涉及39家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55种数字金融产品。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数字金融产品存在风险控制弱化、客户资质下沉、重复授信、片面营销等问题。”法官介绍,一些产品在格式条款表述、电子合同存证、助贷机构责任、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够明晰,造成该领域纠纷频发。

如何做到纠纷预防在先?评估模型应运而生,在进入立案环节之前,该模型通过6个维度34项指标对金融产品进行全方位“问诊”,着重考察产品证据数字化水平、贷款流程化能力、产品合规化程度等。

“评估过程中,金融产品的贷款申请流程、身份校验方式等,都必须完整清晰披露。”某金融机构诉讼代理人吕律师说,这些信息与金融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对其进行合理评估、督促整改后,将有效促进金融产品进一步依法合规,并加快数字化转型。

为进一步优化数字金融产品结构,降低纠纷隐患,广州互联网法院对金融产品的“体检”贯穿案件始终。“案件审理完毕后,我们也会对解纷效果进行终端评估。”办案法官介绍,终端评估以每季度为一个周期,通过建构数据模型,结合类案审判执行效果、金融消费者意见反馈、整改落实情况等8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核定等级。

* 法官利用模型对金融机构产品进行纠纷风险评估

完善金融产品要素标准

助力纠纷类案“批量智审”

不久前,广州某金融机构诉讼代理人谭律师在完成纠纷隐患评估后,收到一条特别的短信,提醒他刚刚提交的案件材料已被类化为27项事实要素,并通过简洁易懂的4张卡片展示出来。“案件事实、核心争议一目了然,非常便捷。”谭律师表示。

据介绍,广州互联网法院同步对同批类案进行交互式审理,仅用12天就解决了同类型1753件纠纷,用时缩短三分之二以上。

纠纷化解为何如此高效?“类案批量智审”系统是关键。早在2019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就上线了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纠纷全流程批量智审系统,覆盖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等全部诉讼环节。

数字金融领域合同纠纷数量庞大,相关产品合规情况参差不齐,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完善金融产品要素标准,是实现批量化解的前提。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围绕当前金融产品通用合同文本中的主体、管辖、标的、送达、存证等方面提取了40项要素,并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比如,我们受理的数字金融产品借款人遍布全国,但很多借款合同文本中电子送达条款缺失或约定不明,找不到借款人。”办案法官表示,以往90%以上的案件都需进入漫长的公告送达阶段,给纠纷批量化解造成不小障碍。

为此,该院向相关金融机构提出增改电子送达等合同内容条款的建议。如今,电子送达已成为数字金融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条款。目前已有23家金融机构在合同文本中增加电子送达条款,而相关案件平均审理时长也缩减三分之二以上。

“合同条款变化直接促成纠纷化解质效提升,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合同要素标准化的重要性。”相关负责人说。自今年3月开始,广州互联网法院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科技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同要素标准化制定工作。

经过多轮调研与评估,今年9月,广州互联网法院牵头起草的《互联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要素标准》《互联网小额借款合同纠纷要素标准》《互联网金融电子数据存证标准》三项团体标准经审议投票通过,在“全国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

参与审议的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院长张长龙认为,这三项标准有效填补了数字金融产品前端要素设计的空白,一定程度减少了纠纷隐患,提升了审判效率。

推动数字金融协同治理

今年诉前化解53000余件纠纷

今年7月,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对某小额贷款公司数字金融产品进行隐患评估后,发现产品未以合理方式展示贷款实际年化利率,此类问题在金融产品具有一定普遍性。为此,该院以示范性庭审方式,邀请监管部门、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100余人在线旁听庭审,并当庭宣判。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产品中也存在,接下来我们会全面自查合同条款,及时整改。”庭审结束后,某企业法务人员表示。

这是广州互联网法院践行司法审判与数字金融监管有效联动的缩影。数据显示,该院目前已对上亿条电子合同类数据进行了对接、存储,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多源分析、多维评估、多重预警作用,定期向监管部门推送隐患评估结果。

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平台、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13家单位密切联系,针对司法实践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发出23份司法建议,涉及借款人隐私和信息保护、金融机构披露义务、反欺诈筛查等领域。

截止目前,广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建议反馈率与采纳率均为100%。今年以来,已妥善诉前化解53000余件纠纷。

来 源丨广州市法院新媒体工作室

素 材 | 广州互联网法院

通讯员 | 段莉琼

责 编 | 张雅慧

编 辑 | 汤楚茵

原标题:《风险隐患“线上查”,金融纠纷“批量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