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用良法善治托举公众消费信心

2022-12-27 17:57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12月27日,最高法发布了《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提出30条具体举措,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意见明确,要以最严举措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整治“霸王条款”、消费欺诈、预付式消费“套路”消费者等顽疾。

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促消费文件不少,但由最高法出台专门文件助力消费,并不多见。就目前看,最高法的“30条”问题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很强。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没有消费支撑,经济循环不畅。我国的庞大内需市场,也是通过消费潜力释放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可过去三年里,疫情对国民经济伤害最大的地方,就是消费。无论是民众收入减少,还是消费场景萎缩,都对社会消费形成了抑制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11月更是同比下降5.9%。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调整,全力推动经济复苏已迫在眉睫,这就需要针对疫情扰动下的消费增速回落、消费意愿减弱等问题靶向施策,继而以消费回暖为锚点稳住经济基本面。

12月中旬,国家层面就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毋庸讳言,促消费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向发力、多措并举。这里面必不可少也不容小觑的一点,就是营造法治化的消费环境——消费者需要更多的确定性,而法治底座的筑牢也是确定性的一部分。

得看到,虽然近年来国内的消费环境持续改善,但频现的消费套路仍会灼伤许多人的消费信心、挫伤他们的消费意愿。比如,疫情期间屡被曝出的预付式消费纠纷,又如在美容、理发、影楼、旅游等领域常见的套路营销,都已饱受诟病。

2022年上半年,中消协披露的数据就显示,消费者投诉总体呈上升态势,涉及食品安全、医美安全、预付安全等。在此背景下,这次最高法的“30条”从消费端、生产经营端和市场秩序三个方面发力,做出系统性安排,显然是有的放矢。

可以看到,“30条”涵盖的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对公众消费痛点、堵点的全覆盖。针对多个欺客坑客顽疾明确惩罚性赔偿责任,要求把握好平台经济发展中的“红绿灯”,规制电商平台收取垄断高价、强制“二选一”、歧视性待遇、刷单炒信、强制搭售等行为,都是有意以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有效供给,营造良好消费生态,托举公众消费信心。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市场需求涵养离不开司法善为的呵护。鉴于此,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为消费者解除后顾之忧,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也是为消费回暖注入法治动力。这契合消费者所需,也契合良法善治所向。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