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亦可认识“人”。

2022-12-29 20: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沈从文散文》导读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的经历颇具传奇性——小学毕业后,他一头闯入了无从毕业的“社会学校”,通过自己卓绝的努力,最终成为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质文化史专家,在他所涉猎的每个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替代的成就。在同时代中国作家中,他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小说与散文是沈从文文学大厦的双璧。相对于小说的丰盛,他的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他以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湘西世界,书写着现实人生的喜乐哀愁。《人间世》杂志在征集“一九三四年我所爱读的书籍”时,周作人、老舍不约而同地把《从文自传》作为自己爱读的作品,沈从文散文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沈从文手迹

纵观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38年以前的创作,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为代表,这是作为湘西歌者的沈从文。

二,昆明生活时期(1939—1946),是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体现着作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这方面的作品有《潜渊》《黑魇》《白魇》《绿魇》等。

三,1946年随北大复员以后,沈从文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无一不是表现着作家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北平的印象和感想》《忆北平》《怀昆明》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沈从文、张兆和夫妇

浓笔重彩的湘西书写,是沈从文散文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部分,因此,我们从《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中各选择了几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本选集的主体部分。同时,为全面反映作家不同时期的散文创作,又从其他时期的散文中选择了几篇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的创作,我们选择了几篇最能反映作家写作理念的创作谈,如《边城·题记》《习作选集代序》《抽象的抒情》等。

沈从文成长在湘西,这片大地滋养着他,孕育了他的精魂。作家也没有辜负这片大地,他饱含深情地书写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湘西世界。在他的散文中,自然有对赶尸、放蛊、落洞等湘西巫楚文化的描写(如《凤凰》《一个传奇的本事》),但更多的是对湘西山光水色的描绘,如诗如画,宛若人间仙境。沈从文笔下的白河,是这样的:“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在晴朗冬天里,尚有野莺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休息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悦耳的曲子。”(《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而沅陵,又别具风味:“由沅陵南岸看北岸山城,房屋接瓦连椽,较高处露出雉堞,沿山围绕;丛树点缀其间,风物入眼,实不俗气。由北岸向南望,则河边小山间,竹园、树木、庙宇、高塔、民居,仿佛各个都位置在最适当处。山后较远处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颜色积翠堆蓝。早晚相对,令人想象其中必有帝子天神,驾螭乘蜺,驰聚其间。”(《沅陵的人》)刚柔兼济,秀美中又不乏挺拔,自有一番清丽脱俗的气质,没有任何违和之感。

作家就长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人性成为他的生命信仰,表现湘西地方人民率真而又顽强的抗争是他的宿命,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原始力量的赞美。在沈从文心目中,他的作品的读者,应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湘西·题记》)作家也确实不辱使命,他近乎以一己之力延续着湘西文化的血脉传承。阅读《边城》时,我们曾讶然于作家对湘西妓女的态度:“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觉得作家似乎是爱屋及乌过了头。但读过《一个大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等散文后,才发现这在湘西是自然天成的事。在作家看来,这种最本真的生命冲动,再正常不过,无须用那么多清规戒律来限制它。

《边城》的早期版本

作家对底层人民这种态度绝不是情感泛滥的结果,而是源自于他生命深处的悲悯情怀。他一直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既亲眼见过他们顽强的生,“看看沿路山坡桐茶树木那么多,桐茶山整理得那么完美,我们且会明白这个地方的人民,即或无人领导,关于求生技术,各凭经验在不断努力中,也可望把地面征服,使生产增加。只要在上的不过分苛索他们鱼肉他们,这种勤俭耐劳的人民,就不至于铤而走险发生问题。”(《沅陵的人》)自然也能由衷地理解他们的哀乐:“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湘行散记·鸭窠围的夜》)作家似乎与他笔下的人物、山水,水乳交融,休戚与共。有这样一位作家为自己代言,既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幸。

但不要以为沈从文只是一个人性的歌者,他也有着批判现实的一面。中国社会的一切变化,举凡民族的忧患、政治的动荡,他从未置身事外,既为国家的未来前途忧心如焚,又设身处地地开出自己的诊疗药方。这在他的后期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怀昆明》《忆北平》《北平的印象和感想》《一个传奇的本事》等作品无一不表现着作家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使命担当。在这个意义上讲,沈从文不但是一个社会病的治疗者,同时也是一个与人民共患难的爱国者。

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作品让当代读者感到恍若隔世的时候,沈从文的作品却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他的文学理想使然。在沈从文创作力最为旺盛的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五彩纷呈,既有阵容强大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有民国政府加持的民族主义文学、三民主义文学,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现代主义思潮,但他从未被裹胁,而是选择了一条和他们不一样的、全然不同的文学道路:他要建造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这种意识在《边城·题记》《习作选集代序》《抽象的抒情》等作品中都有精彩的表现。“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习作选集代序》)

《湘行散记》的早期版本

熟悉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自然知道坚守这种信仰该有多么艰难。但沈从文似乎不为所动,特立独行地走着自己的路。他知道,如果一个作家一味追求“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听’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完了。他不乐意,也完了。前者他实在不容易写出有独创性独创艺术风格的作品,后者他写不下去,同样,他消失了,或把生命消失于一般化,或什么也写不出。他即或不是个懒人,还是作成一个懒人的结局。”(《抽象的抒情》)他相信,时间和读者才是最公平的,他选择了坚守。毋庸讳言,作家这种对自己写作理想的坚守,在造就他辉煌的文学世界的同时,必然也会给他的人生道路制造重重障碍,但他最终却凭着自己做任何事情都秉持着的“耐烦”态度,为当代读者构建了一个别样色彩的文学大厦。

这种写作姿态本身,就是很多中国作家难以企及的一个存在。

李扬

2022年1月17日,南开大学文学院

《沈从文散文》| 沈从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本书精选沈从文经典散文三十九篇,包括散文、自传、游记、书信以及创作谈等。既有《我所生长的地方》《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一个大王》等自传散文,也有《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鸭窠围的夜》《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等湘行名篇,还有《市集》《云南看云》《忆北平》《怀昆明》等忆旧文字,以及《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习作选集代序》《水云》《抽象的抒情》等创作谈,给读者一个立体多面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全书配三十二幅照片,包括个人和家庭旧照、手迹、书影等,全面展示了作者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和人生之路。

作为边地湘西的歌者,沈从文散文更能表现他这个“乡下人”自闯入文坛以来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多元性。

《湘行书简》| 珍藏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湘行书简》是“沈从文散文珍藏本”丛书之一。1934年初,作者因母病回湘,按照约定,每天给夫人张兆和写信,讲述沿途见闻,抒发思念之情。1991年,沈虎雏将这些信件整理成书。

封面采用一种叫做“杰尼雅”的特种纸,选择“驼色”色,代表沈从文先生朴质深沉的情感特质,以及这批书信的创作风格。正文采用70克全木浆纸,阅读养眼,手感舒适。

《湘行散记 湘西》| 沈从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湘行散记 湘西》是“沈从文散文珍藏本”丛书之一,收入作者两种关于家乡湘西、关于阮水流域的长篇散文。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湘行散记》《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遏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等。单行本分别初版于1936年3月,1939年8月。

《边城》| 黄永玉插图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边城》以湘西小城茶峒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为背景,讲述看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以及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等人物的命运故事。

《湘行散记》| 罗雪村插图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湘行散记》收沈从文1934年因母病返乡探亲途中,面对十几年湘西的人事变幻,触动往昔回忆和现实忧思而创作的散文十二篇,包括《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虎雏再遇记》等。

《从文自传》| 罗雪村插图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从文自传》收沈从文讲述自己二十岁前从家庭进学校到入伍,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在湘西的成长经历、思想来源,和他走上文坛的道路的过程,读来趣味盎然,包括《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预备兵的技术班》《辰州》《常德》等18篇,可以更好地了解沈从文之所以写出《边城这样作品的精神来源》。

《边城 湘行散记》| 插图典藏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的代表性小说《边城》和代表性散文《湘行散记》,并附录了从《湘行书简》和《湘西》中选出的有关湘西生活的散文作品。书中插图均为作者所作。《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湘行散记》可以同小说《边城》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沈从文选集》| 即将上市 |人民文学出版社

x

本书系沈从文作品三卷本精选集,由沈从文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李扬编选并撰写前言。上卷和中卷为小说,下卷为散文。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重镇,也是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散文更是别具一格,以诗意的笔触书写着现代人生命中的喜乐哀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其韵味与神髓接续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读者中影响深远。沈从文的作品版本情况比较复杂,为使读者了解每部作品的版本变化,编选者对每一篇入选篇目都在文末作了简要的注释,供爱好文学的读者参考。

原标题:《照我思索,能理解“我”,亦可认识“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