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侯一民辞世,享年92岁

宗和
2023-01-02 10:5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第一副院长,中国壁画学会首任会长侯一民于2023年1月1日18时49分在昌平泰康燕园逝世,享年92岁。

侯一民是“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如今,说起中国壁画、新中国历史画,乃至人民币的设计都要提到侯一民。他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和当代中国大美术思想及新壁画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承上启下的美术教育家,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侯一民先生

侯一民1930年生,蒙古族,河北高阳县人。自幼师从齐白石弟子陈小溪学习中国画。1946年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艾中信、李瑞年、吴作人、徐悲鸿学习。曾参加党领导的反内战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地下党支部书记,参与组织了抗暴反南迁迎接解放的工作。北京解放以后,历任学生辅导科科长、教员。

1950年冬,作为人民日报特邀记者赴抗美援朝前线。此后一直担任美院教学工作,画年画。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后任油画系副主任,创作革命历史画,参与人民币设计工作,开始探索壁画之路。

侯一民在首钢辅导工人学画 1973年

1976年以后,倡议并筹建壁画专业,从事壁画创作及壁画工艺研究,任壁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第一副院长,同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主任,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完成并领导了多项全国壁画工程。1990年离休后曾任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的艺术总顾问,参与该工程的设计与建设。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壁画学会”会长并组织全国壁画大展。2013年1月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侯一民先生工作照

“大题材”创作的探路人和旗手

侯一民先生早年即接触现实主义艺术,从师于徐悲鸿等美术大家,1950年作为随军记者赴朝,用画笔大量绘制了记录战场和表现现实的作品。五六十年代先后完成了《青年地下工作者》《跨过鸭绿江》《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等多幅反映革命历史的大题材油画作品,可以说侯一民探索“大题材”美术创作(当下多被称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渊源很早。

老马头琴手色拉希 油画 1960年

湖南老农 油画 1975年

今天从侯先生大量的早年油画肖像习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那时驾驭现实主义绘画的技巧和能力已经相当成熟。侯先生的作品用笔概括、畅快,造型硬朗且生动微妙,笔间透露着过人的天分。在“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学习期间,因为出名的“手快”而被师生冠以“侯尔西波夫”的爱称(大家公认他与苏联时期一位名叫阿尔西波夫的著名画家在绘画风格上有神似之处)。他和与之同代的画家在艺术上的成熟也正好对应着新中国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建国初期诞生的一批反映革命历史及国家建设的美术作品已成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首批“塑造者”。迄今,它们依然是新中国艺术史上公认的重大主题性绘画的开山力作。从《开国大典》《井冈山会师》《狼牙山五壮士》《血衣、《八女投江》,到《攻占总统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再到《义勇军进行曲》《东北抗联》《残日》等等。一代又一代画家在这条特殊的艺术创作道路上接续前行,积累出越来越多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彩作品。无疑,以侯一民等人为代表的那批杰出的中国油画家是新中国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探路人”。

苗族姑娘刘东妹 油画 1978年

草原比武 油画 1976年

侯一民在藏区 邓澍 摄 1981年

侯一民先生的贡献还不止于此。近些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主题性美术创作正在经历新的困局,新作层出不穷但其质与量不成正比,大众对它的关注明显下降。这个现象及背后的问题在侯先生看来不是小事。侯一民先生认为,历史画担负着记录历史、正确解释历史的责任,它是严肃的,是必要的。对此他的关切从未间断,不仅大力呼吁更是身先士卒,不遗余力。2008年,正值侯老病重身体极其虚弱的那段时间,他以顽强的意志力动员并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壁画学会三十余名志愿者为纪念“5·12大地震”创作了百米长卷《抗震壮歌》,这件巨作先是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后来捐赠于汶川灾区,这是美术界令人感动和振奋的一次壮举。

安源煤矿井口 水彩 1960年

《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人物素描 1960年

《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油画 1959-1961年

《六亿神州尽舜尧》 素描稿 侯一民、邓澍 1963年

《六亿神州尽舜尧》 侯一民、邓澍 1964年

中国当代壁画艺术的奠基人

1978年在侯一民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经文化部批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拥有了研究和创作壁画的实体学术机构,当代壁画艺术作为一个专业诞生。1983年壁画研究室开始独立招收本科生,1985年正式建系,壁画艺术在我国拉开了研究、教学、创作一体的专业化大幕。该系后来成为全国十余所最高艺术学府开设同类学科的范本。

《百花齐放》壁画高温陶板花釉 侯一民、邓澍 1979年 人民日报礼堂

除了其自身开始拿出更多精力投入壁画创作,侯一民先生及他主持下的研究室同时扮演着类似“经纪人”的角色,成为壁画艺术的推介人、代言人。侯先生等人在那时的判断正确且敏锐,对应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迸发出的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精神渴求。这一时期应运而生般的出现了一大批广受赞誉的壁画精品,如北京图书馆、肿瘤医院、人民日报社、首都机场、华都饭店、北京饭店、黄鹤楼等处的数十幅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壁画事业即大展拳脚,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壁画热潮。这浪热潮后被称为“新壁画运动”。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大众需求和艺术家群体多年积累等因素聚集引爆的结果。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绝无仅有。

《血肉长城》陶瓷壁雕 1983-198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随后一段时期,侯一民先生陆续创作了《百花齐放》《长城秋色》《丝绸之路》《血肉长城》《泰山日出》等壁画。受信息、机遇、材技和经验等方面所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中国油画还依然处在“学习期”。当时作为油画家,相比更多人热衷于技法和风格研究,侯一民更关心的是画什么。他钟爱关系祖国和人民的题材,这一点从他学生时代到今天的各类创作性作品都无一例外。实际上,早在1963年创作《六亿神州尽舜尧》时,侯一民先生已经开始探索着一条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壁画创作之路。

《丝路情》毛织壁画 侯一民、邓澍、侯珊瑚 1981年 北京图书馆贵宾厅

纵观其后来直至今日的一系列壁画作品可以看到他两个鲜明的创作特点:一是,材质技法多样。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当代壁画范畴已远超出传统的重彩、浮雕等。我们看到侯先生能把水墨、织毯、金属、陶瓷等引入壁画,相应的手法、语言很多是必须变革创新的。其中由他研制的高温彩釉和高温炭棒两项工艺则尤其为业界称道。为把传统高温窑变花釉引入大型壁画制作,侯先生和邓澍先生前后投入了九年时间,经过反复试制终获成功。随后即将相关配方、参数与工艺标准无私公布。这两项新的工艺现已形成产业标准,至今以此为技术基础制作的壁画已不计其数。侯先生以他不拘一格、乐于探索的精神开荒辟路,为壁画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式的构图。品味侯一民先生的壁画作品,其构图非常讲究。他的造型能力和画风决定其作品中对具体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写实的或说现实主义的,但又显然区别于苏联时期甚至整个西方主流壁画传统模式,即单一时空的宏大构图。侯先生把自己艺术的主根深植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即可多时空、平面铺叙式的,弱化甚至放弃透视的基本构图方式,如此便解决了大量素材的揉合难题,也使因环境和建筑所限的壁画构图变得灵活。构图上主观能动性的极大释放意味着色调、造型、布局多方面的松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侯一民先生的作品风格面貌非常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侯一民先生是当代中国壁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大成者。直到近些年,他依然将大块精力放在壁画事业上,专注于壁画创作、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学术建设。说先生视壁画如其生命应当不为过分。

《清水江畔》油彩壁画 侯一民、邓澍 1984年

《清水江畔》油彩壁画(局部)

《清水江畔》油彩壁画 侯一民在创作中 1984年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参与第三、四套人民币主体形象的绘制

打开侯一民作品分类图集,可以惊奇地发现,雕塑、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占据了其中厚厚一册。或许侯先生自己最初也未曾想过,这位“半路出家人”在他兴致勃勃所涉猎的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悟到了就是通的,这很难;通了又能一一登峰,难上加难,这使得侯先生的艺术非常与众不同。

侯一民先生的雕塑作品总体来看,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画家式的“画面感”。此外他善于从中国传统雕塑手法中借鉴,比如把汉代石刻、石窟、青铜器等的造型语言提炼出来,给写实的形象种种主观表现的可能性,这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侯先生在中国雕塑艺术造型语言研究方面的一大贡献了。

数十年来,侯老先生“客串”出来的作品不觉间已遍及全国,像大百科全书大厦浮雕《上下五千年》、深圳《千手千眼双面观音》、双林寺《坐态千手观音》、广州世界大观正门组雕、北京邮政枢纽雕塑《寰宇传书》、北京西山《梅里雪山烈士纪念碑》、曲阜雕塑《建鼓》、唐山开滦矿区公园主雕等等。其中几组尤其具有代表性:在深圳华侨城就有侯一民先生津津乐道的一次创作经历。1987年起,港中旅集团斥巨资建设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大型旅游景区,受该集团邀请,侯一民先生担任三个园区的艺术总顾问。经侯先生建议,增加了一个反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民俗生活的微缩景观的大项,并由他亲自主持设计和制作。

《东方文明》红砂岩浮雕墙(局部) 侯一民、李林琢 1990年 深圳世界之窗

与此几乎同时,侯一民先生和李林琢先生合作的大型浮雕《东方文明》则以完全不同于上述作品的磅礴气势,树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又一经典。袁运甫先生曾如此评价《东方文明》——“象征了人类文明团聚并置在一起的崇高友谊……体现了新时代的恢宏大度和中国气魄!”

第三、第四套人民币 人物形象素描手稿

第三、第四套人民币 人物形象素描手稿

然而侯一民先生带给我们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在“画框以外的世界”,他曾创造了一项艺术作品“发表”次数最多的记录,这就是我国第三、四套人民币主体形象的绘制任务。正是这组形象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艺术作品。不过人民币设计背后的故事很少有人了解,甚至有种神秘色彩。1958年至1985年,前后二十八年,由国务院指示,中央美术学院通知侯一民先生以专家组成员之一的身份全程参加了我国第三、第四两套人民币的设计。当时的专家组成员还有罗工柳、周令钊、陈若菊、邓澍、葛维墨、张作栋等,侯一民先生负责人物和风景绘制。设计专家组对票面内容的选取和表现方式等有一定的建言权。侯一民先生等艺术家在具体方案上的许多及时而巧妙的意见得到了认可和采纳。

第三、第四套人民币 人物形象素描手稿

人民币票样

在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前,在相关银行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完全支持下,侯一民先生“以表现工农知识分子和各民族人民取代原定以表现四个现代化做票面主体形象想法”的建议得以实现。这个建议是创造性的和十分及时的,这反映出侯一民及罗工柳、周令钊等艺术大家在设计上的严谨和睿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创新突破的工作精神。当然好主意的实现最终靠的是汗水。从侯先生等人为采风和收集各类素材遍访祖国各地,带上沉重的画箱日夜苦战,到最后的正式绘制及校正版面而反复调整,直至广受国内外赞誉的第四套人民币完成发行。

他又一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证明了艺术家在画框之外的世界是可以有作为的。

侯一民在“五四一”造币厂车间 1978年

注:本文引援自《中国美术》2013年第6期《为了人民的艺术———侯一民》,作者为王长兴。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