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那些爱“搞钱”的年轻人

江城
2023-01-05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是现在的年轻人“搞钱”的方式五花八门,包括剧本杀主持人、微商、社交博主、摄影P图等等。

“搞钱”,这个说法很形象,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方向,而是想方设法用一切合法、合理的手段多挣一些钱。而说到这事儿,我一下就想到我曾经的合租室友D。

D在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个星期会消失,说是去南方。熟悉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去南方做生意:他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来自非洲某国的“酋长儿子”,两人各自有门路,于是合计着把中国的衣服给卖到非洲去。D每月失踪一个月,就是去南方某港口城市谋划他的商业大计了。

而D的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好,在我搬走的时候,他已经从卖内衣、袜子,升级到了卖电动车、摩托车。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俨然是个老板了。

D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其实是他在“搞钱”中的投入。他真的是一门心思扑在上面,常常把自己关在宿舍,来回切换中文、法语各种打电话。他还把生意伙伴——那位“酋长儿子”领回来过,一位非常质朴的非洲青年,两个人对着个非洲地图指指点点研究到深夜。那段时间,他的眼里确实有光,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

也是D很直观地告诉了我,年轻人可以用各种办法“搞钱”,只要有心,就不难发现机会。而我也渐渐发现像D一样的年轻人并不少,他们未必不相信“择一事,终一生”,但多一个机会、多一份收入来源,当然是更好的。

不过“搞钱”的年轻人并不总是成功,这当中也有很多辛酸。我还有个朋友C,他格外喜欢剧本杀,周末就去当业余主持人,一天赚个几百块。久而久之他不满足,要自己开店,经过多番商业考察,最后选址某中部省会城市的大学城边上。而他自己,则坐镇大城市,遥控指挥自己这家剧本杀店。

而现实是很骨感的,因为种种原因,这家店没有撑过半年。因为是兼职和异地,他也没法全身心投入,最后投资的二十多万打了水漂。

我去他家里的时候,家里堆着各种剧本,他坐在中间埋头整理,有些都还没拆封。他跟我吐槽自己怎么判断失误、运气不佳、遇人不淑等等,说了一长串。最后我问他,以后还搞这种事吗,“搞啊,下次我认真一点,肯定比这强。”C回答道。

C也是不服输,都撞得鼻青脸肿了,还想着“搞钱”。但转念一想,这其实不只是钱的事,而是一种年轻人的生活哲学,一种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式,一种社会文化的引导,他们是无法停下来的。

年轻人爱“搞钱”,不是因为贪婪,是因为他们能“搞钱”。社会细分需求多元了,年轻人的能力、资产、兴趣甚至是时间,都有可能在一个细分市场上变现。有语言特长的,可以兼职当一个老师;有一辆私家车的,可以兼职顺风车;爱拍视频的,可以去短视频平台搞内容创业;一无所有只有时间的,都可以注册一个“陪伴就医”服务……市场足够丰富了,年轻人的每一个特长乃至特质,都可以找到一个市场坐标,获得物质回报。

所以,年轻人爱“搞钱”,与其说是年轻人脑袋活络,倒不如说是市场“活络”了,爆炸性地创造出了更多机会,并被年轻人捕捉。年轻人的活力,归根结底还是市场的活力。

这两天,开店失败的C又有新消息传来,他利用自己编程的手艺,给一些剧本杀店编一些拼单、摇人的小程序,据说也获得了好几笔收入。看来,我的那些爱“搞钱”的朋友们永远不会缺少热情和干劲。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