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科学看待MBTI测试?

2023-01-09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李知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薛紫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热衷于互联网冲浪的你,一定在社交平台看到过MBTI测试的相关信息。“谷爱凌的MBTI是INTJ”“杨幂的MBTI测试是ENFP”之类的名人热搜把大家都卷入了MBTI测试的浪潮。如此火爆的MBTI测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心理学界对它有何看法?

 

MBTI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说到MBTI的起源,就不得不聊一聊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荣格由于与弗洛伊德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存在差异,最终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开创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并在1921年提出人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即内倾(introversion)与外倾(extraversion),以及四种心理功能,即思维(thinking)、感知(sensation)、直觉(intuition)和感受(feeling)。两种心理态度与四种心理功能组合而成便形成八种基本的人格类型,而这就是MBTI的人格理论基础。

荣格的理论尽管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却未能在社会大众中“火出圈”。多年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第一次读到心理类型理论,瞬间被“圈粉”。于是,她和自己的女儿在荣格所提概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创设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1942年,第一份MBTI量表正式问世,之后量表历经修订和完善,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走入大众的视野。这几年,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MBTI火爆一时。

 

人们为什么热爱MBTI测试?

我们为什么那么热爱MBTI测试?

首先,MBTI测试满足了大家自我确认的需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人的一声不断对自己进行探索,而MBTI测试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我是ESFJ,我爱操心”。

其次,MBTI测试满足了我们美化自我的需要,如果留意MBTI测试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这其中鲜有负面信息。人们往往能从这些测试结果中获得信心。

最后,MBTI测试还能揭示我们不曾注意的性格特点,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了解不足,不断改进,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学术界争议不休

自MBTI测试诞生以来,其风光背后是一部赞美和批评的交织史。学术界的批评家质疑其结构合理性等。MBTI是否真的延续了荣格的结构定义?量表测出来的内向特质真能反映内向吗?还是仅代表不够外向?这些问题都给MBTI的科学严谨性蒙上了黑雾。当然,MBTI测试的支持者也拿出诸多证据反驳,试图证明该测试具有较高可信度。

 

企业界依旧暧昧

“学术界打架,关我企业界啥事?”MBTI测试深得企业家青睐。2017年的《财富》100强中就有88家企业使用该模型。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等巨头公司的管理人员纷纷为之拜倒,纽约人寿的销售人员在评估投保者时甚至会考虑其MBTI类型来判断是否应该收取更高的保险费。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说:“MBTI能反映职员的思维与行为偏好,同时向我们提供新的人格特征和术语,有助于把我们已经识别的特征与术语清晰化和扩展化。”这位投资界的大佬甚至公开声称,心理测试比传统招聘方式效能更强大,如果二选一,他更愿意选择心理测试招聘。显然,学术界关于MBTI的战火并未影响企业界对MBTI测试的依赖,当下,MBTI依旧是企业测量工具领域里的香饽饽。

 

科学看待,理性思考

该如何正确科学看待MBTI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芳认为:“MBTI这类测试的核心是把人分类,而人类大脑最善于通过加工类别简化复杂世界,从而快速理解一个人或事物。相反,现在更科学的用五个特质来描述人格的测验则没有那么好理解,所以难以流行。除营销推动外,MBTI确实契合了人类大脑的加工规律和当下的某些社会心态。”

但是大热背后,王教授也不忘提醒我们:“人类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彼此之间不会那么壁垒分明,全世界的人也不可能只分为 16 类。这也是这类测试不够科学的地方;所有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也曾发表评论,对MBTI表示认可,同时这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强调:“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任何人格测试结果都应该只被看作人们在其一生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偏好。”

作为心理学学子,笔者很高兴看到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理论能够“破圈”得到认可;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看待MBTI测试。人的一生不断变化,无法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概括,MBTI测试带来的标签化值得警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