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代文献研究学者张伟辞世:他最后的背影留在土山湾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2023-01-11 09:2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获悉,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文献、海派文献研究专家张伟,2023年1月11日凌晨因病不治辞世,年仅67岁。

2022年12月29日,由张伟筹备策展极久的“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刚刚在新落成的徐家汇书院对外展出,展览丰富的文献资料多出自他的个人收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徐家汇藏书楼工作,张伟研究土山湾文化近四十年。

2022年12月22日,张伟,摄于上海土山湾画馆建立170周年展览布展时。

张伟是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近四十年,长期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相继主持“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他对上海小校场年画、名人讣告、土山湾与月份牌的研究,都开风气之先,此外,还编撰了有关近代电影、话剧、日记书信、历史原照的多种专著,参与策划各类有关上海都市文化的专辑纪录片与大型电视节目。近几年,他致力于挖掘近代海派文献,主编“海派名物典藏”“海派文献丛录”“近代报刊文献辑录”“海派”等丛书。

知名学者、近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者陈子善今天早上在朋友圈发出了张伟的照片,说:“张伟兄今天凌晨因感染新冠不治而逝世……这是2022年12月22日,他发给我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上海土山湾画馆建立170周年展览布展时。他为筹备这个展览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据陈子善对澎湃新闻介绍,张伟为土山湾建立170周年展览付出了极多心血,过于劳累,感染新冠后最初是肺炎,后又发现脑梗,转到华山医院,虽经极力抢救,最终依然不治而逝,“太悲痛了”。

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今天说:“张伟兄走了,在华山医院走的,子善兄刚刚发布哀辞,难以接受。1986年结识张伟时,他在徐家汇藏书楼,我在历史所,同‘与阁老为邻’四十年。2003年筹建的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尤得张伟兄鼎力相助,二十年中合作无数!这一波疫情冲击,我们都挺住了,他却意外倒下了……伟兄安息peace with you。”

艺术评论家石建邦说:“我和张伟老师认识的时间不长,但彼此一见如故。他研究的海派也是我关注的话题。去年底他策划土山湾文献展期间,他热情邀请我参加座谈会。记得那天会议结束,我提议合个影,然后一起走出徐家汇书院,中途告别时,他还叫我有空去看他,他编的《海派》第二期还没有给我呢。我说有空就来。没有想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面,实在太痛悔了。”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说,张伟老师对海派文献研究用力极深,十多年前即邀请他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撰写文章,直到澎湃新闻时期,他也一直是作者。2023年元旦前几个月,张伟先生一直在筹备张罗“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与研讨会,事事亲力亲为,记得研讨会本来定在12月22日,张伟老师多次叮嘱一定要来参加,没想到12月18日自己突然感染新冠,虽然症状一般,也只好向他请假,他后来告诉我,很多参会者“阳”了,推迟到12月29日,“基本也就转阴了”。12月29日转阴一周,那天到新开放的徐家汇书院,也是上海封城后与他第一次见面,气色还好,他说他一直没阳,“记得嘱他一定要防护好,保重好,然后一起观展,一起畅谈海派艺术与土山湾的关系,然而,真的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与他的最后一面。作为学者,6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听闻消息几乎不可接受,非常之难受!”

张伟(右一)在“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研讨会现场

“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现场

“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现场

2021年,张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由于上海近代以来一直是新闻、出版的中心,上图在近代文献收藏方面可谓得天独厚,藏品数量特别丰富,据统计,已经远远超过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辽宁图书馆。这是有着深厚积累的,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许多收藏家、藏书家、企业家向顾廷龙主持的合众图书馆捐赠文献,合众图书馆的藏书后来成为上图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图历次大展中的精品,大多源自合众图书馆。”

1980年,张伟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最初于徐家汇藏书楼办公。“在此之前,我从1978年开始,在虎丘路亚洲文会那个地方做了两年半印刷工人,负责印刷《农桑辑要》《永乐大典》之类工作。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受益很大。在虎丘路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基本掌握了石印的整个生产流程。”张伟说,“首先就是看到了各种原版年画,都是木版雕印的。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就是我接触到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各种近代报刊。一万八千多种杂志、三千七百多种报纸,除了理工类的,其余我基本上在徐家汇藏书楼都摸过一遍,重要的还做了笔记。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中,可能我接触的报刊实物是最多的。为了能多看一点书,我连续十年选择在除夕夜值夜班。当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有加班工资,也就是领导当天带着一袋瓜子、花生来慰问一下,但是,整个晚上我都可以看书。我和管书库的阿姨关系也都搞得很好,平时中午午饭和休息时,她们特别开恩,允许我进去然后反锁在书库里,这样我好多看一个半小时的书。等到下午上班时,再把我放出来,简单吃几口饭权当午餐。当时完全没有空调,书库里只有我一个男的,我就打着赤膊,大汗淋漓地看书。这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笔记,还专门买了一个卡片箱,用来放笔记卡片,那时的治学方法还比较传统,连复印机都没有,只能做卡片。

“也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图像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还斥巨资托人从香港买了一台照相机。其实我中学时就已买了一台海鸥牌4C型照相机,两百元不到,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只能拍人,无法拍摄报刊上那些尺寸比较小的插图。我新买的那台照相机是日本产的美能达,有一个专门的近摄镜头,可以拍摄一比一的图片,花了六千多元钱,大约相当于我当时两年的工资。此外,我还买了印相机、放大机、上光机等全套设备。正因如此,我很早就在自己写的文章中大量引用各种图像文献了,还在好几个杂志都开了图像专栏,这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研究特色。”

1989年10月在家看书,左侧是卡片箱和放大机

凝聚了张伟近40年研究成果的“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不久前刚刚在徐家汇书院开幕,他和张晓依合著的新作《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也一并亮相。“土山湾画馆的这些师生及再传弟子们是熠熠闪光的,他们中的不少人是掌握着绝世本领的不凡人物,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他们固然难以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特定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当年他们的精彩无比,被视作了平淡无奇,百年之后的今天,却成了我们必须珍视,值得打捞的历史。”张伟对澎湃新闻表示。

展览开幕当天的研讨会上,张伟还邀请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艺术评论家石建邦、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徐汇区文旅局负责人围绕土山湾进行了畅谈,与会学者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可以把土山湾画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同时结合其与海派艺术的关系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澎湃新闻记者看到,研讨会后,张伟与几位嘉宾朋友边聊边走过徐家汇教堂,不远处就是徐家汇藏书楼,他把最后的背影留给了徐汇土山湾。

徐家汇书院观教堂

    责任编辑:顾维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