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宝宝总落单,智慧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加入伙伴玩耍?

2023-01-11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法妮 马蕾孕哺育

身边经常会有家长念叨:“我们家孩子不太跟其他人玩。”“我孩子社交能力不行。”“我孩子比较内向。”

等等各种对于孩子伙伴关系的忧虑或者不解。

孩子不知道怎么融入伙伴玩耍?

首先,家长先观察。

不要一开始就去做很多的判断,贴上各种标签。因为影响孩子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孩子的年龄目前处在什么阶段。

0-2岁孩子的同伴关系

如果是0-2岁,基本不太会出现孩子们一起玩耍,两个人频繁互动的场面。

因为此刻的孩子正在发展“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个孩子是需要先意识到“我”,“我的”,才能发展出他,他们的。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如果同处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平行型玩耍,也就是各玩各的,互不打扰。并且因为自我的意识在发展,孩子的物权意识也在萌生。

在小区里,有时会看到一个家长或者阿姨带着一个娃,娃好好的在一边沉浸式玩小车。迎面来了另一组家庭,于是非要让自己的孩子把小车分享给人家,甚至还一把拿过去塞到别家小孩手里,嘴里还不停说:“要分享,要大方,小孩子不能这样的。”

每每看到这种场景,甚至自己亲生经历这种事情,我总是止不住的尴尬和惋惜。

一个孩子只有真正觉得自己拥有了这个东西,才能学会去分享这个东西。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性发现别人未经允许就拿走了他的东西,他就会更加不安,不信任,甚至不想去分享,因为可能害怕别人又一次拿走他的东西。

这种不愉快的分享经历其实对于后续真正伙伴关系的发展是一种隐患和挫折。

什么是“融入伙伴玩耍”?

我的理解,“融入伙伴玩耍”是一个有点开启的动作。

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加入伙伴玩耍」?这个和“和朋友如何玩耍”这个问题就又不一样了!

今天我主要想要分享的是第一个问题。

如何加入伙伴玩耍?

01

家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其实主要是围绕真实的生活而开展的。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去吸收和模仿。

如果作为家长,你自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或者更简单点说就是,见人就打招呼问好。那就不用担心你的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发展好,当然前提是,孩子是跟你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

和你一起的孩子一直在观察你是「如何生活,如何社交」的。

所以作为家长,如果觉得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待提高,第一步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如何,育人先育己。

02

观察孩子的举动

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

孩子会被孩子吸引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都是充满生机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精灵们。

作为家长,可以先一旁观察孩子的状态,然后伺机询问他想不想一起加入玩耍。

尊重他的决定,如果想,那就上前去试试,即使他要你和他一起去,也无妨。我们家的娃刚开始想和别人玩,是先把我拉去跟别人玩,他再加入。

如果孩子不想,那也不用强迫。

当然你可以主动提出你想和其他孩子们玩,让你的孩子在一旁观察,时不时邀请他是否愿意加入,然后就是静待花开了。

03

请对你和孩子之间最远的距离保持敏感

你和孩子之间最远的距离是指:你们一起出去玩,在你评估安全的前提下,他愿意跑开离你多远,也就是孩子「内心的安全距离」。

年龄越小,这个距离越短,并且离开的过程中,他回头看你的频率会越高。

这是因为,他一直在确认最亲近的这个人「是否依旧在关注他,他自己现在是否安全」。

所以,珍惜孩子每一次回头来找你,不要觉得他怎么又不能自己玩。

时间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很快那个孩子就会飞奔出你的视线,去找寻他的伙伴,他的世界。

04

小孩子模仿大孩子是好事

很多小孩子爱跟在大孩子屁股后面,模仿他们的行为,乐此不疲。

但是身边的大人有时觉得自己家娃还小,如果去做大孩子的行为会产生危险,就不让他去尝试,甚至带他离开了大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要鼓励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尤其是孩子主动愿意接近他人。

当然,安全的支持和保护肯定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愿意尝试就让他去,能力不够这是很正常的,甚至他会哭闹自己怎么完成不了。

但是这一刻就好比是孩子心里社交的小火苗,不要轻易浇灭它。

05

尊重孩子的不同需求

努力了许久,但孩子依旧喜欢自己研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去吧。搞不好,下一个爱因斯坦就是他。

当孩子真正加入伙伴中,然后就是怎么玩,玩得感觉怎么样了。

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过孩子们的玩耍,就好比是一个小小的国家。每个人在其中展现着自己的特质个性和兴趣爱好,等等。

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喜欢带领大家做事情,有些孩子喜欢提供解决方案,有些孩子喜欢去做支持性工作等等各司其职,在团队中找到让自己舒服自在的感觉。

就好比在成人社会中,个人的自洽是很重要的。

“融入伙伴玩耍”这个议题今天告一段落。

其实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成人觉得的问题,如果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就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尊重是相互的,他们个体虽小,但是能量和潜力无限,小小的宇宙正在酝酿和谋划。

这也是同理心的基础,是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很重要的能力。

此时孩子在一边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