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流动中国③上海流动人口如何随产业调整而动

王新贤 高向东 刘彩云
2023-01-23 08: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的路径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也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上海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对城市产业发展和就业空间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基于2010-2017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就业登记抽样数据,笔者分析了在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上海市新增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的演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行业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高学历流动人口持续流入

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2010-2017年上海新流入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上升明显,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下降明显,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大学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上升尤为显著。

具体来看,2010-2017年期间,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从69.04%下降至35.36%,下降33.68%;高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增长相对缓慢,从8.27%增至2017年的16.28%,提高8.01%;高学历的的流动人口占比持续增长,其中大学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由19.94%上升到42.27%,提高22.33%;研究生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从0.89上升至5.00%,提高4.12%。

这表明,随着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快速发展,上海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明显,新流入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图1  2010-2017年上海新流入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

流动人口就业从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

从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2010-2017年期间,流动人口就业在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等行业在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等行业转移。具体来看,2010年,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这五个行业吸纳了流动人口就业的81.24%,其中制造业吸纳近1/3;到了2017年,吸纳流动人口就业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这五个行业吸纳了流动人口就业的78.07%,相对于2010年下降了3.07%。

在这7年里,制造业的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13.01%,这主要与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有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下降了4.35%,1.61%和1.05%。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在这一时期吸纳的流动人口就业占比上升明显,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更是高达8.9%,这些产业多为现代服务业。这一增一减表明,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下降,一些现代服务业,尤其“五个中心”建设下的重点扶持行业在兴起。

行业转移和集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异

为进一步分析各行业的空间集聚和变动趋势,我们选用行业集中率和行业重心指标,前者是指某一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m位(分析中m分别取1和5)地区的流动人口就业人数占整个研究区域比重的总和,后者是指某一行业流动人口的分布重心。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浦东、黄浦、静安、徐汇和松江地区,从行业集中率来看,CR1(某个行业流动人口就业规模排1位的区)和CR5(某个行业流动人口就业规模前5位的区)集聚程度均在提升。具体来看,CR1和CR5分别从2010年的0.2119、0.5834上升至2017年的0.2580、0.6429,集聚程度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其集聚区秩序也发生了变化,杨浦、闵行的集聚位次下降,徐汇、松江的位次则上升。结合其人口重心可以发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其就业空间分布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郊区发展的趋势。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变化来看,其就业份额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徐汇、嘉定和杨浦地区,其集聚趋势也有所上升。2010-2017年期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CR1和CR5都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闵行、嘉定和杨浦的集聚程度出现上升,而徐汇和宝山的集聚程度则出现了下降,其就业人口重心也表现出远离市中心向东南方向发展。

表1  2010年2017年上海新增流动人口的行业集中率

制造业主要集聚在郊区,其空间集聚呈上升趋势,CR1和CR5分别从2010年的0.1728、0.7113上升至2017年的0.305、0.8271,松江、青浦的就业份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而嘉定、闵行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就业人口重心持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就业空间分布表现出进一步郊区化趋势。

金融业的集聚程度最高,高度集聚在浦东等区。

2010-2017年金融业的CR1指数都在54%以上,即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金融业就业比重占全市的54%以上,浦东、黄浦、静安、杨浦和徐汇五区占比达91%以上。浦东、黄浦和静安区的就业份额次序稳定,其中就业份额增幅较大的为虹口区,杨浦则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总体上,金融业集聚在浦东和中心城区,且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浦东的主战场地位趋于显现,推动着金融业的流动人口就业重心向东南方向的移动。

批发和零售行业,就业空间分布变动同样表现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嘉定和松江的就业份额增长较大,而黄浦则出现了下降。

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份额提升幅度较大的有静安、青浦和普陀,而降幅较大的有宝山、闵行和虹口。

就业空间分布表现出向郊区发展,尤其是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

房地产行业就业空间变动表现出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徐汇、嘉定的就业份额出现提升,而闵行、静安则出现下降。

教育行业的就业份额主要集中在浦东、黄浦、闵行、虹口和徐汇地区,松江、嘉定出现下降,而虹口、徐汇则出现提升。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集聚在浦东,且CR5从2010年的0.7087降至2017年的0.6324,这表明该行业在全市其他区域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且表现出向中心城区转移的趋势。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其就业份额变动不大,且2010-2017年期间前五位也相对稳定,该行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因而其空间分布变化不大。

住宿和餐饮业的就业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浦、浦东、静安、徐汇和闵行等5个区,这五个区占据了行业就业总数的73.58%,其中黄浦、徐汇和闵行的就业份额有所上升,而杨浦区有所下降,其就业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表现出向城市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的集聚程度也较高,但其空间集聚程度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研究启示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在就业结构上,流动人口正从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在空间上,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转移和集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异,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在向外围郊区发展,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则由城市中心向西南部转移趋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则向城市中心集聚。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根据各行业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如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特征等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差异,可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类型特征,并结合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不同类型群体的空间区位特征和需求,提供和完善相应的空间配套策略,来改善流动人口生活环境、提高其工作质量,促进有意愿有能力的流动人口落户定居。

二是基于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空间优化规律,合理规划五个新城建设。嘉定、青浦、松江、奉贤、浦东均有特定产业的集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浦东和松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浦东和嘉定,制造业在松江、青浦,批发和零售行业在嘉定和松江。从五个新城区的产业条件出发,适时疏散中心城核心区的非主要功能和产业,引导新城产业发展。

(本文作者王新贤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向东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刘彩云系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改写自作者发表于《上海经济》(2022)的论文“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为例”,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71)资助)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