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高更画作上墙,直击“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布展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23-01-13 19:5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介绍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布展情况。 编辑 陆林汉(01:29)

上海博物馆下周(1月17日)将迎来“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1月13日下午,上海博物馆进行了最后的布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探访了布展现场,目睹了后印象派大家保罗·高更的作品《窗前果盆和啤酒杯》的开箱、布展过程。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陈列设计师在印象派、后印象派这一板块的展厅中央布置了几张长椅,观众坐在长椅上将被马奈《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莫奈《鸢尾花》、雷诺阿《浴者》、高更《窗前果盘和啤酒杯》等印象派和后印象大师杰作环绕,而正对的“C位”即是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

上博大堂悬挂的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 “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第二个展览,将展出52件油画作品,涵盖了从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到马奈、莫奈、梵高等50位艺术巨匠的经典作品。该展是一个浓缩了英国国家美术馆藏精华的展览,观众可一窥横跨400余年的欧洲美术史缩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位于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多数绘画作品已经稳妥地悬挂上墙。下午即将开箱布展的是保罗·高更(1848-1903)《窗前果盆和啤酒杯》。“我们通过四天紧张的布展工作,已经有48幅画作就位,还有包括梵高《长草地的蝴蝶》在内的最后4幅作品将于今晚完成布展。”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介绍说。

上博布展现场

“我们采取的是线上线下联合布展,英方线上指导,我们线下配合。英国国家美术馆派了三名工作人员实时在线,一位负责项目统筹,一位紧盯艺术品搬运,一位是修复师,各自有分工,有问题及时沟通。”

布展的首个流程是画作点交。首先是开箱,只见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油画《窗前果盆和啤酒杯》从箱子中取出,放到点交台上。由上博的工作人员根据英方提供的点交报告,对画作细部进行一一核对。

布展现场

“我们主要检查画作在运输过程中有没有发生状态的改变,是否跟它们出馆时的状态一致。”上海博物馆展览部的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先从外侧检查一圈画框,再检查它的颜料层,按照常规的油画检查,我们会检查颜料层有没有开裂、变形、起翘以及画布有没有松动。”

“检查无误,待双方确认好之后,我们还会进行一些图像的采集,最后签署点交报告。点交报告签署完成就表明这幅画作是安全移交到上海博物馆的。”褚馨说。

布展现场

其次是画作悬挂上墙。“画作从木箱取出后,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的视线也会一刻不离开画作,直到画作安全挂上墙。”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提供的厚厚一沓的布展手册中,除了有画作的原始状态记录,还有详细的画作安装、上墙等注意事项,还配有照片。“我们进行的每一步预先知会对方,得到同意后再继续。”褚馨说,画作悬挂需要进行水平仪的测试,还会安上报警器,再跟对方进行最后的确认。待这些步骤全部完成之后,陈列设计部会摆上说明牌、安上护栏,整个布展流程完成。

伦敦和上海有着8个小时的时差,每天的布展工作会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

高更《窗前果盘和啤酒杯》©The National Gallery 

《窗前果盆和啤酒杯》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作品。1880年左右,高更购买了塞尚的六幅绘作,其中一幅名为《高脚果盘、玻璃杯和苹果》的静物画(1879一1890),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时,塞尚正成为法国先锋艺术的领军人物,而高更正在摆脱印象派自然且浓厚的氛围,并寻求一种更结构化、更严谨的方法。这幅作品是对塞尚画作的一次致敬,高更将其描述为“一颗非凡的珍珠,我的掌上明珠”。他重复了塞尚静物画中的许多元素,如水果、陶器以及褶皱的桌布,画面右下斜放的刀几乎是直接临摹而来。高更通过短对角线笔触与平坦的视角使前景和背景相融,这一手法也让人联想起塞尚。透过背景中的一扇窗户,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屋顶,这并不是高更当时居住的布列塔尼景象,更像是塞尚生活和工作的普罗旺斯阳光炙烤下的瓦片屋顶。

此次展览的明星展品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单独作为最后一批展品于昨天晚上刚刚运抵上博,将在静置满24小时之后,于今晚开始布置。

考虑到中国观众对印象派画作的熟悉和偏爱程度,陈列设计师在这一板块的展厅中央布置了几张长椅,观众坐在长椅上,被马奈《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莫奈《鸢尾花》、雷诺阿《浴者》、高更《窗前果盘和啤酒杯》等印象派和后印象大师杰作环绕,而正对的“C位”即是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

展览现场 莫奈《鸢尾花》

环顾展厅,传统的欧洲经典拱门、石膏线条、光影搭配莫兰迪色系的背景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英国国家美术馆那个优美古典的建筑空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疫情三年,上海博物馆的国际合作展览未曾中断,也积累了大量疫情下办展的成功经验。即便如此,作为此次展览中方策展团队负责人的褚馨仍然希望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布展方式可以成为历史。

“我们更希望双方的人员能够正常的交流和交往,”褚馨说,国际交流展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展品的交流,给公众带来艺术和审美提升,馆际间的人员交流也很重要。“我们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会促进专业的提升,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行事风格,这对博物馆界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