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松锋评《女士接力》|杰出女性点亮前行的路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李松锋
2023-01-17 11:21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女士接力: 美国变革者》,钱满素主编,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52页,68.00元

2022年6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一份反堕胎的判决引发全美抗议,令全世界关心女性权益的人感到忧心。最高法院门前抗议的人群中,有个女孩举着牌子,写着“我享有的权利还没有奶奶享有的权利多”,诉说着女性权利的退步。

希拉里·克林顿

即便是在现代文明国家,女性享有与男性大致相等的权利,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2018年初夏,希拉里·克林顿回到母校耶鲁大学,在“毕业纪念日”上发表演讲时,开篇回顾了1969年她初到耶鲁法学院读书时的场景。那年,耶鲁法学院两百三十五名新生中只有二十七名女生,耶鲁本科生院第一次招收女生。四年后,《纽约时报》针对耶鲁男女同校的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加努力,并或多或少取得了更高的成绩”。但令希拉里感到震惊的是,这份调查还显示,上述结果竟让许多男性觉得受到了威胁。

纵然性别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今天的成绩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是一代代人接力实现的成就。钱满素先生组织编写的《女士接力:美国变革者》(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注释均出自本书)讲述了美国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九位最重要的杰出女性。她们为今天的男女平等贡献了心智,做出了表率,争得了机会,留下了成绩。一部书稿,九位人物,九份传记,九段历史,诉说着同一个主题:追求男女平权。这九位女士,不仅自己活出了精彩的人生,成为每一个追求独立者的典范,更带领着后继者完成这场接力赛,争取缔造一个男女平权的社会。

像大多数成功者一样,这九位女士生性“另类”,思想和行动都处在时代前列,因此并不受所处的时代待见。她们中有些人的遭遇在今天看来已不可思议。生于十七世纪的安·哈钦森,遭受审判的主要罪行是,身为女人在家聚众讨论宗教问题。当时的北美大陆是上帝抛弃欧洲旧世界而临在的新世界,是“山巅之城”,因宗教自由成为欧洲异端的圣地,聚众讨论宗教问题并不是问题,哈钦森错在她身为女人,所做所行又不像一个女人。哈钦森用智力和语言颠倒了她的世界,“她更像丈夫而不是妻子,更像布道者而不是听众,更像长官而不是臣民”,这种能力在当时男人们的眼中更像是妖术,是“可怕的邪恶”(26页)

还有些人的思想在今天虽不能说是“异类”,但恐怕仍会面临压力。1960年代的女权运动旗手贝蒂·弗里丹高中毕业时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我想恋爱,想被人爱,想被人需要。我想要自己的孩子……但我不想只是找个男人嫁了,然后为他操持家务,成为他孩子的母亲,而自己什么都不是。我想为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有自己的爱好,获得成功与名声。”(308页)这是一个即将成年的女孩最基本的心声,在今天恐怕仍令许多人无法坦然接受,更不要说在当时,那绝对是超前、“过分”。

九位女士的人生精彩之处在于,她们不仅有着“前卫”的思想,更有把想法付诸行动的勇气与能力,书写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这也是《女士接力》好读的缘由之一。有着“美国教母”美誉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影响他人和社会的主要方式并不是通过她的作品,不是那种“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式的文学语言,而是通过她的生命本身——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哈佛读书时因哲学考试当天心情不佳干脆缴了白卷,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时,因不愿死记硬背一些令其厌烦的内容干脆放弃即将到手的学位,还有与同性恋人终生厮守……她用这些即便是在今天仍会被贴上“离经叛道”标签的选择,不仅重新定义了男人和女人,还重新阐释了美国身份与现代文化这些基本概念。

埃莉诺·罗斯福

埃莉诺·罗斯福身为第一夫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私人生活以及基于个人立场为公众服务。她会选择合适的时日,抛下第一夫人的身份,深入社区,了解社会民情,把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总统丈夫,拓展了总统的“耳目”。但她并不附属于丈夫,甚至会通过报纸专栏公开批评丈夫领导下政府出台的政策。例如针对经济复苏计划中一项导致已婚妇女失业的法案,她就公开表达不同看法。

伟大的人物通常都听从伟大的召唤。这九位女性自觉或不自觉有一种使命感,有着明确的为女性发声的责任和担当。“共和之母”阿比盖尔·亚当斯是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的妻子。她用自己的智慧,身体力行地奠定了“第一夫人”这个被美国宪法忽视的重要宪制角色。从中性的意义上说,阿比盖尔在北美大陆开创了“夫人干政”的先河。北美殖民地时期,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都只是男性的附庸,万事仰赖丈夫,不能自由发声。为改变这种社会状况,阿比盖尔在得知丈夫亚当斯去费城参加大陆会议时,专门致信表达女性的权利问题:“我渴望听到你们宣布独立的消息……在你们制定的新法律准则中,我希望你能记住女性,你们要比先辈们更加温和、友善地对待她们。”为此甚至不惜威胁自己的丈夫,“如果女性没有得到特别的关心和关注,我们就会决心发动一场叛乱,也不会遵守任何在缺乏我们的呼声和代表的前提下制定的法律”(69页)。联邦政府成立后,阿比盖尔跟随丈夫在政坛上为女性呼吁,要求给予女性更多的发展机会,希望女性不再徘徊在“梳妆台和厨房的狭小空间内”,而是能够自由思考和决策。亚当斯担任总统后,阿比盖尔利用自身特长,为不善社交的丈夫广结人缘,加强政府官员之间的联系,弥合愈加严峻的党派分歧,利用女性的敏锐和判断能力,不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用她对丈夫说的话,“我绝不会对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因为剧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这正是她的使命所在。

埃莉诺·罗斯福最杰出的成就还不是担任“第一夫人”,而是赴任联合国代表,参与《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与制定。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任命埃莉诺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时,她曾因自己没有相关经验而犹豫不决,最终接受这一任命,完全是出于女性的自觉和对女性角色的期待,“是因为也许我可以用上这辈子的经历在这个特殊时刻对我的国家和世界人民作出点贡献。我很清楚我的丈夫是多么希望战争结束后能够诞生这样一个和平组织。但我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我先生的遗愿……而是因为我自己一直都相信,如果女性可以到国际组织中工作,她们可以带来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对于避免未来的战争不可或缺”(《美丽新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22页)。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她在整个会议期间都一直如履薄冰,“作为代表团中的唯一女性,我知道自己并不受欢迎。可是,如果我无法成为一名有用的代表,不仅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失败的,对于所有女性而言都是失败的。其他女性以后恐怕再也不会得到这样的机会了。”(《美丽新世界》,27页)

男女平权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根本上还得依靠女性的独立和自觉。作为1960年代女权运动旗手的贝蒂·弗里丹关注的不是男性世界的歧视或剥削,而是女性的身份追求和个人定位。弗里丹发现,长期以来,女性深受一个奥秘的束缚,相信女人的最高价值以及唯一使命就是完善自身的女性特质。完美女性的定义就是主妇加母亲。正是这种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使女性内在地无法将自己看作是独立的人。弗里丹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试图揭开这一奥秘的面纱,为此写下影响深远的《女性奥秘》,引发现代女权运动。弗里丹准确捕获了女性的心理,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女性,需要的不仅是丈夫、孩子和家庭。

贝蒂·弗里丹

值得反思的是,束缚女性的奥秘无处不在。本书编者钱满素先生在另一本书中讲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先生在哈佛大学攻读美国文明史博士时,尽管女生已经遍布哈佛校园,但还是收到来自教授的善意提醒:哈佛是一个男性中心的地方,让她做好思想准备。更重要的是,班里有女生表示,父母送她上哈佛,就是为了让她找一个“哈佛男”——Harvard Man(钱满素:《回眸哈佛》,东方出版社2020年版,94-95页)。今天仍有不少人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男权的世界,纵然是杰出女性,往往也是幕后英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数学家凯瑟琳·约翰逊几乎以一己之力推进美国的太空计划提前实现,但因为是女性,又是黑人,长期不为人知,成为不折不扣的“无名英雄”。直到电影《隐藏人物》上映,这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故事才为世人知晓。

《隐藏人物》海报

《女士接力》讲述的许多都是“隐藏人物”,这让我读得极为惭愧。研习美国宪政十余年,自认为对美国宪政历史有所了解,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得知哈钦森因在家聚会讨论宗教问题被放逐之后,流浪到偏僻的荷兰殖民地,和六个孩子惨遭印第安人误杀,被剥皮焚尸。但她所信的上帝仍眷顾着这个家族,格外赐福她的后代。她的女婿和外孙先后担任罗德岛总督多年。美国历史上令人尊敬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她的第六代孙,老布什是他的第九代孙,当然,小布什是第十代。

还有阿比盖尔·亚当斯的故事。读过许多制宪先贤的故事,对阿比盖尔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亚当斯父子档总统亦有所耳闻,但对制宪一代的女性鲜有所知,更不知道阿比盖尔曾在北美大陆独立时就向开国元勋们呼吁:希望能记住女性!

制度上的歧视,势必导致认知上的区别对待,进而把女性与特定角色和职业固化在一起。《隐藏人物》中有一个细节,凯瑟琳和黑人军官一见钟情。在一个充满甜蜜的场景下,凯瑟琳说出自己在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时,黑人军官本能地说了一句,“真没想到他们会让女人……”凯瑟琳的笑容戛然而止,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如果我是你,我现在就该闭嘴了……”正是这种细节,使我从这部貌似种族平权的电影中看出了性别平权的励志故事。

社会变革的难度并不亚于意识的改变。性别政治是全社会面对的问题,男女平权要求社会具备一系列相应的条件,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调整,正如弗里丹起草的《妇女权利法案》中明确了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八项具体诉求:保障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高等教育,享受资助;为女性提供社会福利,如带薪产假、儿童保育设施;为贫困女性提供就业培训、住房、医疗、生活资助;要求将平等权利修正案写入宪法,以彻底消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提出女性有权堕胎,有权决定是否生育等(324页)。只有彻底落实这些保障措施,才可能真正实现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堕胎问题是关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问题。

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

完全实现男女平等注定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毕竟一个人只能在历史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的进步只能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代人的持续发力。“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先锋”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意识到必须有更多的人站起来,遂以巡回演讲的方式,唤醒更多普通妇女的参与。尽管《女士接力》讲述的是九位伟大的女性,但在这场推动社会变革的接力赛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看似普通平凡的人物参与其中。正是这一道道涓涓细流,汇成了冲破重重拦阻的汪洋大海。斯坦顿争取了妇女选举权,弗里丹掀起了女权运动,性别平等被写入1964年的《民权法案》后,一位又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女性,信法为真,向社会固有的偏见开战:她们在休完产假后希望能恢复原职,不甘因“女人味”不足在升迁时受到歧视,身为女性也想当警察,不愿在男人扎堆的工作环境中遭受上司不怀好意的评头论足……正是她们为了这些卑微而伟大的诉求,举起法律的大旗,要求法院兑现法律文本上的承诺,才让那些僵死的教条成为有效的社会规则([美]吉莉恩·托马斯:《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歧视的形式五花八门。有些看似对女性的“优待”不过是化了妆的歧视。联邦最高法院1982年判决的密西西比女子大学诉霍根案(Mississippi University for Women v. Hogan)即是一例。霍根是一名二十六岁的男护士,想要到密西西比女子大学修读护士课程,遭到拒绝。这种貌似对男性的“反向歧视”,实则是基于女性的角色观念,把女性和某些职业固化在一起的陈旧思想。

男女平等如今已成为“政治正确”。在此问题上稍有不慎言论都可能遭致舆论讨伐。哈佛大学第二十七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因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高科技领域存在性别差异的言论遭致不信任,被迫辞职,校董事会任命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接任,开创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校长。但造化弄人,男女有别。影响男女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很多,性别平等并不等于性别等同,否则,竞技体育中男女分组比赛便不合情理。对此,钱先生的说法倒值得慎重对待,亦可为当今网络上呈现的性别厮杀画一界限:“一个社会能够保障所有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社会舆论能够对歧视现象表示敏感,受伤害者可以合法抗议,获得公正解决,也就算是正常社会了。绝对平等并不存在,男女不会一样,也没必要一样,更没必要相互敌对。”(《回眸哈佛》,108页)

玛格丽特·富勒

超验主义杰出代表玛格丽特·富勒在其名著《十九世纪的女性》中对女性诉求说得简洁直白:女性想要的或想做的,从来不是去统治,而是要求自然地成长,使她的内在天赋和力量不受阻碍地展现出来(106页)。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年总统竞选失败后的演讲中,专门向女孩们喊话:

谢谢所有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谢谢你们对这次竞选和对我的支持和信心。我想要你们知道,成为你们的斗士是我最大的骄傲。我知道,我们还没有打碎最高和最硬的玻璃天花板(指女性当选总统),但终有一天,有人会打碎,希望这一天能比我们期待的更早到来。我还要谢谢所有正在观看此次演讲的小女孩们。我想告诉你们,永远都不要质疑你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你配得上每一个帮助你追逐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波伏娃十九岁时发表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这是一个女性的独立宣言,也是一个个体的独立宣言。从观念的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不分男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并将永远受益于这些女士们的持续接力,她们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不管是否读过这本书,我们都应该记住她们的名字:“美洲异端”安·哈钦森、“共和之母”阿比盖尔·亚当斯、“十九世纪女性的生活典范”玛格丽特·富勒、“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斯托夫人、“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先锋”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修补世界”的社工之母简·亚当斯、“美国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人类大家庭的亲人”埃莉诺·罗斯福、“1960年代的女权运动旗手”贝蒂·弗里丹。

简·亚当斯

《女士接力》讲述了九位杰出女性的故事,实际上涵盖了十位女性的事迹。该书编者钱满素先生本身就是女性中的典范,是“女士接力”中的一员。钱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哈佛取得美国文明史博士学位以来,在汉语世界持续不断地译介关于美国文明的著作,发表了大量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在该领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制度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观念却能够穿透地域和时间的阻隔。她和她们一道,为我们点亮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郑诗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