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创世神话成为群众文艺表现新题材,让神话更贴近现实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8-05-30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5月28日晚,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最后一场演出将“创世神话”搬上舞台。盘古、伏羲、精卫、嫦娥、大禹等创世神话英雄成为群众文艺表现的新题材。

随着“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专场”演出结束,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在市群艺馆上海星舞台闭幕。在过去11天里,各区、各系统、驻沪部队、社会主体等选送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4 个艺术门类及“中华创世神话专场”共182个原创作品同台竞技。

“通过群众文艺小型灵活质朴的手段表达创世神话,更容易被市民理解。也希望市民通过这些神话主题的表演,感受到它的现实意义。” 市群艺馆馆长萧烨樱说。

小品《龙王与伏羲》关注海洋生态问题

首设创世神话专场

5月28日晚的“中华创世神话专场”是今年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特别增设的一个专题创作。17个作品门类齐全,民族管弦乐、长笛与打击乐合奏、男女声独唱、小品、阿卡贝拉、群舞、情景故事、群口说唱、弹词等多样形式让观众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创世神话。

“现在很多专业院团也都在创作创世神话作品,但同一场演出中,能看到这么多形式的作品,这在专业演出中没有看到过。”萧烨樱说。

萧烨樱介绍,此前群文新人新作展以“中国艺术节”参展标准为标准,作品的时间和人数均有一定要求,这次是首次以创世神话作为创作题材,打破了这一限制,“群文角度做创世神话很难,但希望大家各显神通。通过群众文艺小型灵活质朴的手段表达创世神话,更容易被市民理解。也希望大家创作出通过神话能表达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而不仅仅是神话。”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专场”的17个作品囊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4 个艺术门类。不少作品在与创世神话结合的同时,也注重与群文一贯重视的现实题材相联系。

小品《龙王与伏羲》巧借“伏羲织网”的传说,与当下海洋保护的主题结合起来。小品中,先人伏羲为人类争取活下去的权利恳求龙王与其签下捕捞契约,谁知伏羲来到当代,却被龙王质问人类为何不遵守捕捞契约竭泽而渔、破坏环境。

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介绍,“我们的创作团队并不想把这个故事原样搬到舞台上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创作这个小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精神流传到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中华创世神话之所以能被世代传颂,是因为我们能从中找到现代民族精神的源泉,这才是它的核心所在。”

情景故事《前赴后继“日”“月”明》则用了上海民间很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小女孩金雨桐和爷爷一起,串讲了“盘古开天地”和“精卫填海”两个故事,解答了创世神话对小朋友的现实意义。

少儿群口说唱《创世英雄赞》则融合了上海说唱、浦东说书、快板等多种曲艺形式。舞台上将竖立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5本硕大的“书”,小演员在书中穿梭,认识了一位位“创世英雄”,小演员们齐声唱诵“创世英雄是我们的新偶像”。

“我觉得特别好,如果小朋友都把创世神话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把他们的精神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事参考,起码是有精气神的,是一件好事。”萧烨樱说。

群众艺术馆创作部副主任王晓宁多年参与群文新人新作评选,看了创世神话专场演出觉得眼前一亮,“比起完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创世神话想象的空间更大,出来的作品观赏效果更好,大家都觉得很好看。”

少儿群口说唱《创世英雄赞》则融合了上海说唱、浦东说书、快板等多种曲艺形式。

反映现实、关注上海特色是突出特点

亮相今年展评展演的182个作品题材丰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聚焦社会现实,反映当前社会焦点,弘扬核心价值。

上海的有车族无不困扰于停车这个“老大难”的问题,海派快板《暖男保安》中,保安小良通过诚信管理有效解决了停车问题,获得居民的一致认可。群舞《哇!》、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关注起了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鼓励父母放开手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成长。小品《光荣养老院》《可怜父母心》则关注老龄化问题,深度探触老年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

近年来上海援藏援疆扶贫的主题也在展评展演中得到体现。群舞《高原上的白玉兰》以华山医院的一位援藏医生为原型,他医治了无数西藏人,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回来后因病去世。以时代楷模钟扬为原型的男声组合《种子》,歌颂了他献身科研、献身教育、可歌可泣的种子精神。

越体现上海特色的作品越能令观众产生共鸣,越能在全国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也是展评展演评委们的共识。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曲艺类评委吴文科看完曲艺类节目感觉十分惊喜,“今年的曲艺类节目充溢着浓浓的海派风情,浦东宣卷、浦东说书、上海说唱、沪书等丰富的‘土生土长’的曲艺类作品都有展现。”

除了洋溢着上海特色的曲艺作品外,展评展演中各门类都有不少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反映上海特色、齐力打造上海品牌的群文作品。群舞《红韵》、小品《从军志愿书》、苏州评话《捍卫者》等展现上海红色文化;舞蹈《盘花新姿》和小品《Created in Shanghai》描述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如何体现上海制造的精神;女声独唱《古镇月亮》营造出“小桥流水”、“欸乃橹声”的诗情画意、江南丝竹的器乐演奏“小、细、轻、雅”,典雅华丽、描绘出江南文化的独有韵味。

情景故事《前赴后继“日”“月”明》用民间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创世神话

孵化机制推动群文创作进一步发展

本次展评展演戏剧类作品达到42个,戏剧评论家、戏剧评委刘彦君惊叹于上海的原创新作之多。

评委陆在易则对器乐专场印象深刻,“以前群文的器乐音乐表现手法比较少、技巧比较陈旧,江南丝竹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今无论从音乐技巧、表现手法还是器乐演奏种类来说都大大突破了以往。”

明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在上海举办,“我们将以此作为展示和提升上海群文创作水平、推动上海群文创作的新契机。”萧烨璎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群文创作,去年市文广局建立了“群文创作孵化机制”,开始对近两年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新作品进行“一作品一对策”的修改、打磨和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已有的戏剧、书法、美术、文学、曲艺、合唱6个群文创作基地和示范点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针对目前群文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基层需求,先后举办了曲艺创作、广场舞创编、合唱指挥、民乐创排等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对近年来涌现出来的群文创作新人也给予采风机会和创作扶持。而“群星奖”和新人新作优秀作品巡演为作品打磨提供了又一个平台。通过赛事、节庆和配送巡演,确保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层层选拔、反复打磨出精品,保证作品的推陈出新持续循环。

展评展演结束后,评委们给新人新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评委吴文科认为部分曲艺作品概念性过强,艺术性、形象性较弱,还有的作品脱离曲艺本体的倾向,歌舞、舞美等视觉表现压住了曲艺语言本身的叙述表达,整本创作也较弱;评委陆在易则认为声乐独唱和重唱组合的写作手法和音乐语言比较雷同,他期待新鲜的音乐语言出现,出现更多体现个性化的作品;评委刘彦君则认为一些作品在剧本的编剧上较弱,创意不错、立意好,却缺少戏剧性、故事性;评委凌桂明希望更多的舞蹈作品能将上海地域特色与反映现实相结合。

本次展评展演的结果将于6月份公布,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于2016、2017年的优秀作品一道参与“群星奖”上海地区角逐,最后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选送参与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责任编辑:石剑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