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飞龙”逐梦:一个广东小山村的传奇故事

2023-01-18 12: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飞龙是一个小山村,立村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紧邻平远县老县城仁居镇,或者说,它就是老县城仁居圩镇的一部分。这个小山村历尽世事沧桑,说不尽人间故事。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见证了山村太多的变迁,在岁月的流逝中,小村总是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飞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着时代的节拍,努力奋斗,使山村面貌惊现了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巨大变化。

1

形如“龙腾马跃”的小山村

飞龙行政村属平远县仁居镇辖。村委会址建在村中心的省道S331线旁,距仁居圩西南1.5公里。东朝松山;东北连圩镇;北是店背岗;西是梅树岗、铁楼岗;南边是龙颈里。界域面积15.19平方公里。辖24个村民小组,共740多户,有2520人,居住有冯、严、卓、 许、俞、王、徐、赖、谢、梁、曹等姓。汉族,讲客家话。

飞龙即马飞岗至龙颈里一段,谓“飞龙”。传说,下增、松山、窝里3处,旧时总称“新寨背”。在这三处之间有小山5座,名曰“五节龙形”,似如龙腾马跃,故曰“飞龙”。1958年称生产大队;1983年与城南合并为城南(小)乡;1987年称村民委员会;1989年分为飞龙、城南两个管理区;1999年复称飞龙村民委员会。2004年,飞龙、城南合并为飞龙村村民委员会。

全村地势自西南、东南向北倾斜。龙颈里是仁居、八尺、河头三镇的交界地。飞龙溪水由南向北汇集鹅石、矮子岗、花苑石小溪后注入仁居河。境内平坦,有耕地1994亩。传统农业以主要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蔬菜及花生、番薯、黄豆、烤烟、茶叶等作物;种植松树、杉树、竹子等林木以及梨、柿、柚子等果树;部分村民养猪、羊、鸡、鸭等,兼养鱼、鹅、兔等;部分村民从事泥水、木匠等工副业。2000年前后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现时种植烤烟、甜玉米、仙人草、优质稻、脐橙、柑桔等。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和工资性收入。自然资源主要有松树、杉树和毛竹。特色产品有脐橙、柑桔、甜玉米、烤烟、仙人草、优质稻、蜂蜜等。特色传统食品有粽子、清明粄、黄粄、煎粄、客家酿酒等。

飞龙行政村依地形和习惯,分为5个比较大型的自然村,即龙岗村、店背岗村、麟石下村、新寨背村、岗坊村。

(1)龙岗村

龙岗村位于仁居镇西南部,距镇政府2公里。与新寨背村、南龙村、上远村相邻,村庄坐落在山间谷地,飞龙河从东面流过。世居村民有俞姓、赖姓、许姓。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俞氏一世俞田兴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该地定居而形成。赖姓,明正德年间从江西寻乌留车迁至该地。许姓,明嘉靖年间从梅县南口迁至该地定居,因村内龙颈里、铁楼岗、梅村岗等各居民点连成一片而取村名龙岗村。

(2)店背岗村

店背岗村位于仁居镇中部,距镇政府0.5公里。与岗坊村、麟石下村,仁居村相邻。村落坐落于山间谷地,主要山岭有大背夫山,海拔330米。主要河流有仁居河,在村北部。世居村民为冯姓,村落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冯氏一世祖冯法锦从福建武平象洞迁至该地定居而形成。因座落在一排店铺背面的缓坡岗上而取村名店背岗。

(3)麟石下村

麟石下村位于仁居镇中部,距镇政府0.6公里。与新寨背和店背岗村毗邻。坐落于山间谷地,主要山岭有麟石山,海拔310米。村落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因严氏一世严上七从江西临川迁至该地定居而形成。因该地山石如伏麟而取名麟石下。

麟石下世居村民有严、曾、曹、梁、朱、李、徐、张、伍等姓。其中,严姓,明成化年间从江西抚州临川迁至该地定居。梁姓,清嘉庆年间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广东梅县;清末从梅县迁至该地。曹姓,明初从福建宁化迁至广东大埔;明洪武年间从大埔迁至平远热柘;清末从热柘迁至该地。

(4)新寨背村

新寨背村位于仁居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5公里,与龙岗村、岗坊村、麟石下村相邻。坐落于丘陵地带,村内主要山岭有鹅石山,海拔772米,飞龙河流经该村。明弘治年间,由陈汝化从仁居邹坊迁入而形成。因村里有座山叫鹅石山(又叫双凤山),山上有双凤庵,该村坐落在新寨背后,便取名为新寨背村。

该村世居村民有徐、王、陈、谢等姓。其中,王姓,明永乐年间从福建武平迁至广东平远仁居井下;明正德年间从井下迁至该地。徐姓于明嘉靖年间从江西临川迁至该地。陈姓于元末明初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广东平远仁居邹坊;明弘治年间从邹坊迁至该地。

(5)岗坊村

岗坊村位于仁居镇中部,距镇政府0.1公里。与上吉村、店背岗村、新寨背村、仁居村相邻。坐落于丘陵地带。在村西南面有飞龙河。村落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卓姓族人从仁居木溪迁至该地而形成。因古时该地有做砖瓦的作坊而取名岗坊。

世居村民为卓姓和冯姓。卓姓,明代从福建连城迁至广东平远木溪黄石;明成化年间从黄石迁至该地。冯姓,元末明初从福建武平象洞迁至广东平远仁居店背岗;明末从店背岗迁入该地。

2

传统民居民俗文化

飞龙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居、古建、习俗到处散发着客家文化的特有芳香。

飞龙村现存有客家民居83座。村中各姓皆留有族谱。内有家训、家规等。民居、古建中均留有不少对联、村内建筑颇具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主要有:龙岗村许氏老屋、赖氏祖屋;店背岗村冯氏老屋,岗坊村卓氏祖屋,新寨背村徐屋,麟石下村梁氏老屋及小树庐,2008年11月小树庐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村有建于清代末期的花苑寨,是当时村民为抵御太平军袭扰而修建的寨子。花苑寨也称花燕石、燕子岩、燕岩。它是一处丹霞地貌的小山,山下洞穴交错,山上三面为悬崖峭壁,有“九洞十八岩”之称。有寨门、寨墙。山顶供奉有七仙爷、保举公王和护命公王等。村民择日祭拜。村里有建于明代的观音宫,供奉观音娘娘。

店背岗现存有冯氏宗祠,上下堂结构,内有20多间房屋。上堂摆放祖先牌位,另供奉土地爷和观世音菩萨。有门坪和半圆形池塘。村里有永昌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位于村中河面上,由当时知县俞子贤所建。石块砌筑,桥长30米、宽3米、高12米,两圆孔跨河。桥一端有真武帝庙,故该桥又称“真武桥”。真武帝庙内供奉真武祖师。

新寨背村有下增水口古桥,建于明代,桥长16.8米、宽4.8米、高8.2米,由花岗岩石块砌结而成。谢氏老屋侧古井深3.2米,半径1米,井沿高0.35米,井壁由石头砌成。鹅石寨,建于清初,有石阶梯,有石砌寨墙,寨墙建在山上险要之处,高数米不等,设有外窄里宽的瞭望射击孔,将通往城墙的通道关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鹅石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山寨左边的山寨为新寨,寨内有“双凤庵”,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于1987年重建,供奉地藏菩萨、观音、释迦牟尼等,旧时暮鼓晨钟,香烟盛鼎,为名山增添秀色,称“凤山积翠”,是平远仁居老县城八景之一,历来为文人墨客之游览胜地。

鹅石寨有楹联:

鹅换一笼羲之字,石成五日岷川图。

双凤寨有楹联:

双步莅灵山,登此地及早回头,自问溯三蕉,敬省生平谁立脚;

凤翔朝佛祖,素慈悲宏开慧眼,熙和同二曜,鉴观明澈照前身。

蕉窗琴韵,槐舍书声,振铎忆尼山,问此地英才,能否栋梁同造就;

凤岭岚光,鹅峰月色,分符居泮水,看这里风景,俨然桑梓旧遨游。

跨双凤一游,怪底风飘来鹫岭;

后重阳十日,犹惊貌落到龙山。

龙岗村赖氏祖屋有楹联:

高阳世泽,太岳家声。

西迁南桥定居罗陂悬壶济世名声远,

盛开宏业发迹高峰忠厚传家世泽长。

店背岗冯氏有楹联:

客齐著绩,臣汉中兴。

姓肇毕公高历秦汉唐宋以至明清宗派天潢千百年相继成周一脉;

祖居始平郡由吴越燕楚而入闽粤文章事业十五国谁先冯氏三元。

燕贻本前谋业创统垂宏建平阳基绪,

翼惟期后裔文经武纬共承王国羽仪。

麟石下村小树庐有传统楹联:

祖德源流远,宗功世泽长。

堂上椿萱辉旭日,阶前兰桂长春风。

岗坊村《卓氏族谱》有楹联:

名高东汉,文著西溪。

岗坊村冯氏族谱有楹联:

客齐著绩,臣汉中兴。

承先启后,尊祖敬宗。

飞龙村民有除夕祭祖,清明扫墓祭祀和各姓依各自日期祭祀祖先、祭祀观音等习俗。

龙岗村保留了传统婚嫁中的送嫁习俗。男女双方结婚摆酒当天,女方亲戚前来送嫁。新娘先打扮好,到了出门时辰,在家门口撑着雨伞,新娘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然后,送嫁队伍跟着新娘一起到新郎家。送嫁队伍一般为九人,寓意长长久久,送嫁时会带上“青”“祖婆鸡”等吉祥物。

麟石下村有婚嫁“过大礼”的习俗。结婚前择定吉日,男女双方两家相互商量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体现。该天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箩筐,盛具外面贴红纸,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准备好的嫁妆送到男家。

新寨背村婚嫁流行“拖青”民俗。女子出嫁时,送嫁队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径露水”,接着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胞弟或堂弟),扮演“阿舅”的角色,手里拖一束由柏树、松树扎成的“青”,叫作“拖青”,以“青”谐“净”也,且松柏象征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爱情永笃”。

岗坊村流行“催生”的民俗。已婚妇女怀孕九个月时,母亲依俗要来探望。期望母亲探望过后,便会依期顺利生产,因而俗称“催生”。此时,母亲会嘱咐女儿,要是过了预产期还未生产,应把自己的衣箱打开一会,以祈顺利生子。

3

山村里的传奇故事

(1)燕子石的传说:狮子石“变”燕子石

龙岗村中有座像雄狮的石山,人们却叫它燕石,究其缘由,当地有个传说。古时,狮子石下小溪旁,住着一位美丽少女叫花妹,小溪对面住着一位勤劳小伙叫燕哥,他俩一块长大,彼此相爱。一个贪婪凶残的财主,见到漂亮的花妹,便垂涎欲滴。一天,他带着几名家丁前来抢亲。花妹和燕哥闻讯后,连忙躲进附近山中的石洞。乡亲们得悉,劝他俩石洞成亲,好让财主死心。他俩当晚便在石洞成亲。后来,这个石洞被人们称为“新娘间”。财主听到花妹、燕哥在石洞成亲,带着家丁前来追捕。花妹、燕哥被追到石崖边上,走投无路,便携手跳崖。谁知这一跳,他俩觉得身轻如燕,原来,他俩已经变成了一对燕子。财主仍不死心,命令家丁捕捉燕子。忽然,“轰隆”一声,狮子石张开大口,把凶恶的财主和家丁吞入口中。后来这对燕子就在石崖上繁衍后代,为乡亲们捕捉害虫。从此,人们就把狮子石改称燕子石。

(2)双凤庵的故事:“浑忘岁月不知年”

新寨背村中流传双凤庵的故事。1943年,平远县县长秦庆鈞携秘书陈澄天、田赋处副处长许上青等登临凤山。秦庆鈞一行置于古山寨的双凤庵中,遥望古城内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无限无光在眼底,秦庆鈞顿时诗兴大发,作诗云:

双凤飞光落座间,晨昏相对意悠闲,

登临更觉情无限,翠竹苍松尽列班。

这时,庵中长老王荣招见县长诗兴勃勃,便上前请其写诗。秦见长老手持拐杖,精神矍铄,问他年岁几何?王答:“忘矣!”秦庆鈞即赋诗一首:

双凤庵中一老仙,浑忘岁月不知年。

荷锄带雨耕耘去,山鸟一声破紫烟。

(3)岗坊村村名由来的故事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广西马平(今柳州)举人王化,奉旨到粤、赣、闽边界设立新县,他赶到设在广东程乡义田都豪居林子营的通判府后,选定将县城建在豪居林子营这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一经确定疆域及县城地址,便择日动工,画图设计,组织建材,建立砖瓦坊,烧制砖瓦,建立木工作坊,加工桁桷、门窗。砖瓦房建在城垣南面不远的小山岗上,简称岗坊,也就成了这里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挖泥烧制城头砖,烧制建衙署、街店、民居的瓦,几年后挖成了一个大坑,被在岗坊定居的百姓修筑成鱼塘,用来放养池鱼,硕大的鱼塘远近有名,“岗坊的鱼塘”成了当时县城的一景。

4

史海钩沉

(1)红色记忆

1929年11月至1930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三次进入平远,其中1929年11月23日和1930年5月14日,两次进驻县城仁居。1929年11月13日至15日,红四军在军长朱德,前委书记陈毅、参谋长朱云卿等率领下,从寻乌县留车经八尺角坑挺进仁居,红军部分官兵驻扎在店背岗和岗坊村。

1930年5月14日,红四军第三次进入平远,到5月31日历时18天,在此期间,飞龙人民积极响应红军号召,成立了飞龙村农会和村赤卫队。积极开展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心的农民运动。龙岗片村民纷纷行动,成立农民协会,兔子岃村民赖文汉任农会主席;店背岗村推举冯宗椿任农会主席。农会和村赤卫队,带领村民打土豪、闹农运,积极为红军筹粮筹饷。红四军战略转移后,新寨背赤卫队员王世达随县赤卫队转移至寻乌大田,1931年在留车雁洋坪战斗中牺牲。兔子岗农会主席赖文汉在红四军撤离后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2)历史印记

1945年4月,抗日战斗后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机关及部分金融实业单位,从韶关、曲江、连县、龙川一路搬迁至平远。部分机构职员及家属散居于县城(仁居)附近乡村。岗背村亦有人居住在村民多余的闲杂屋中。其中,国民党第七战区电报处设在法祖堂。广州商人在岗坊村开办露天茶座,晚上自行发电,早晚食客如云。各业一时亦繁荣起来。

5

逐梦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飞龙村人民坚定信念跟党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前进,各个阶段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因为是生产体制的原因,致使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人民遵循着千年不变的生产方式,安于现状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制约着文明生活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飞龙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变革的时代,坚持始终把解放思想的工作放在首位,让人们从小农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1980年全村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山林使用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免农业税,种田耕山拿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飞龙很快便改变了过去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货款的现状。飞龙村农、林、牧、副、渔、水果各业发展,粮食丰足有余,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另外,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做好精准扶贫,在广州南沙区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投资20万元建设了飞龙脐橙产业园。平时,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建设住房,让贫困家庭与全村人民一起走上小康生活之道。在新农村建设和振兴乡村战略实施中,飞龙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紧扣“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级创建标准,结合“美丽仁居•美好家园”行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认真实施国道沿线乡村风貌提升工程,抓好清理、拆建、房屋翻新改造,落实门前“三包”责任。通过推行“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实行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雨污分流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打造精美“四小园”(小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认真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如今飞龙村内笔直的硬底化村道平整整洁而纵横交错。村居错落有致,白墙灰瓦古朴雅致,房前屋后青山绿水环抱,绿植小花各处点缀,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恬静......

飞龙村紧邻仁居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省道S331线穿过全村。1980年全村通电;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村通电话;2000年开始通网络;2008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并通自来水。

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的内核。飞龙村委会址所在地建在省道线旁,内设党群服务中心,建有活动广场,配健身器材,有藏书数千之多的阅览室,供村民休闲娱乐的设施配套完善。宣传标语、图画清晰醒目,整个村庄形成了浓烈的文明氛围。

乡村的美不仅仅只是外在美,更美是美在发展上。村里不少漂亮的复式小洋楼前,一辆辆崭新的小汽车整齐地停放着。如今的飞龙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新风扑面,生机勃勃。一幅幅新农村的美妙画卷让人目不暇接,那些镌刻在村民脸上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诠释着这里的和谐。勤劳纯朴的飞龙村人民迎着朝阳,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逐梦前行。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萧新民,原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本期编辑:卷心菜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