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浪尖2023|许旭:园区招商要结合资源禀赋,不要只追热点

澎湃新闻记者 田春玲
2023-01-25 09:2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站在2023年的新起点,澎湃园区恳谈会推出新春特辑“浪尖2023”,五问经济学家、产业专家、企业高管、投资人,寻求元宇宙、芯片、光刻机、氢能、自动驾驶、机器人、脑机接口、创新药等产业的突破点。

傅小凡 制图

澎湃新闻:您认为2022年中国产业园区中最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许旭:2022年,“创新”“智慧”“绿色”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最热关键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前沿科技和新兴技术发展竞争激烈,数字中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双碳”战略等国家战略稳步实施,对产业园区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提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强化创新功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这些国家政策的发布实施,为园区创新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澎湃新闻:选择其中1个关键词,说说这个新趋势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许旭:主要谈谈对智慧园区建设的认识。智慧园区建设是不断演进升级的过程,核心在于数字技术与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管理服务、绿色发展等使命要求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持续创新应用。通过智慧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创新和发展路径,构建高效智能的园区运行规则、服务模式,赋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从进展趋势看,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空间载体向虚实交互的数字空间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使数字孪生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园区建设日受关注,通过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双向同步映射、虚实交互,改变了单个园区空间与资源承载的物理形态,形成了园区人机物事深度互联、虚实融合交互的新空间。此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产业园、虚拟产业集群兴起,也为产业园区摆脱物理空间限制、强化资源聚合能力、拓宽产业协作范围提供了新路径。

二是服务模式向产业链生态化服务升级。早期,园区提供的服务以围绕企业入驻、开办、建设审批、生产运营到市场退出全过程的行政审批类服务为主。随着园区功能定位不断升级,对聚合创新要素、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园区在服务内容上,更加注重构建贴近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链主企业引培、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综合专业服务体系,打造集政策咨询、技术支持、资本运作、精准招商、培训辅导、品牌运营等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生态。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打造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IC设计和测试、软件测试、软件培训、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还推动成立产业创新集群服务方阵,通过整合服务方阵的各类服务商的专业和行业优势,打造特色型和融合型解决方案,共同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从咨询、诊断、规划到实施等全方位赋能服务。

三是赋能工具向依托园区大脑“协同作战”演进。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园区管理服务需求升级,智慧园区建设从 OA(办公系统)、BA(楼宇设备自控系统)、FA(弱电系统) 等单一、分散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过渡到以“园区大脑”为中枢平台、全量数据融合交互的一体联动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基于数据分析的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安全态势感知、分析决策支持等综合性、集成性功能。如,重庆市建成市、区两级联动的统一管理平台,连通园区内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应用服务平台,形成集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增强市级主管部门对园区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能力。

四是发展方式向注重品质的智慧低碳协同转变。数字化和绿色化不仅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孪生体。没有数字赋能,园区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水平很难提升。同样,缺少绿色化的加持,园区数字化也是不可持续的。在此背景下,围绕智慧低碳园区建设的理论探索、试点探索、地方实践不断推进。2022年,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发布《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分析了零碳智慧园区发展的内涵、架构、核心场景和建设路径,对未来零碳智慧园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工信部公布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绿色低碳解决方案”试点,推动园区、企业实施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带动能源资源效率系统性提升。生态环境部要求65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示范园区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双碳目标管理平台,增加和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功能,对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跟踪、评估。

同时,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智慧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尺,功能、水平参差不齐。与智慧城市等相对完善的国家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相比,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建设标准较为缺乏,各类园区的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差异较大,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第二,园区、企业间数据集成融合难,数据价值发挥有限。国家规定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覆盖国家、省、市三级,园区平台以对接上级平台为主,导致园区平台数据本地化沉淀、共享交换存在难度。目前多数园区已有的平台系统以满足单项运营服务为主,物业、安防、招商等信息系统开发混乱,多源数据标准不一,运营管理数据碎片化。第三,数字化平台生态构建能力不强,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以信息整合、企业名录、招商信息、政务服务等为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协同、创新融通、生态构建等能力储备不足,导致平台信息发布多、精准撮合少,政务服务多、产业生态服务少。一些园区管理服务平台技术集成能力有限,平台建设、App开发、工具软件集成、系统运行维护等专业化能力不足,跟不上园区数字化转型需求。 

澎湃新闻:2023年,您最看好哪类园区的发展机会?

许旭:从产业发展方向看,注重结合国家战略和自身禀赋,加快产业高端化的园区将获得更多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国家战略指引和明确要求下,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紧密相关的高端领域,将成为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此类园区也将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从园区具备能力看,能够在创新生态化、服务综合化、运营专业化方面取得突破的园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创新生态化:园区注重发挥平台资源富集、能力开放、带动性强的优势,通过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快创新要素高效汇聚、优化配置,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圈。服务综合化:园区注重提高园区资源要素保障水平,聚焦招商服务、企业服务和人才服务等关键服务能力,打造便利高效、专业一流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有益于企业、企业家、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运营专业化:园区注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数字化建设运营,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统筹平台企业、园区管理者、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园区开发商等多方力量,探索“多方主体参与、生态协同跟进、专业长效运营”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要怎样解决?

许旭:第一个问题是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问题。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各地产业园区纷纷抢滩数字产业、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加大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招商力度。一些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产业园区或受其他地区转型成功经验的影响,盲目跟风,或受上级政策“指挥棒”影响,急于求成,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容易陷入哪个产业热门做哪个的境地,既会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招商“内卷”越来越激烈,也不利于园区特色产业体系构建,需要给予关注。因此,一方面,应结合园区所在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链发展规律,建立“链园结合”科学引导机制,定位好园区重点突破的产业链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引导重点产业向重点园区聚集,重点园区向特色产业聚焦,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同时也要注意科学统筹,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规避产业链过度集中部署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应建设应用园区产业服务平台,依托平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打造产业数据“工具箱”、产业决策“参谋部”,从而及时掌握相关产业链的全国发展态势、市场竞争格局、龙头企业动态,绘制符合园区需求的“产业图谱、招商图谱、创新图谱”,提高园区产业招商和企业创新服务的精准性、高效性。

第二个问题是可持续专业化运营问题。一直以来,产业园区普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技术、数据、资源、服务、品牌等软实力建设,尤其是一些园区由园区管委会或城投公司管理运营,产业运营能力缺乏,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园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的价值生态,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价值共创的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组织、龙头企业的生态聚合作用,构建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资源服务供给池,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提高产品、服务、方案的市场转化和供需对接能力,为智慧园区运营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澎湃新闻:从产业园区发展角度看,新一年您有什么期待?

许旭:可以预见,明年整个市场和全社会都将迎来一次全方位的信心重塑,生产发展、消费需求的向上修复是大势所趋,地方经济、企业发展和民众数字消费需求也将逐步增加。同时,国家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此背景下,智慧园区建设的需求是迫切的,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将进一步拓展,围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培育高端产业、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建设数字管理平台、优化生态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将进一步强化,从而赋能产业园区成为筑牢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增强科创承载力的主阵地、激活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海报设计 傅小凡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