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津博物馆成立百年: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领衔展至10日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发自天津
2018-06-01 12:4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918年6月1日,天津各界名流500余人聚集在省议会厅,当天,天津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百年后的6月1日,天津博物馆大厅人头攒动,来自于全国近百家博物馆和大学的同道济济一堂共同庆祝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领衔“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馆藏文物精品陈列”,这一国宝级文物仅展至6月10日。与《雪景寒林图》一起展出的还包括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南宋苏汉臣《婴戏图》(此两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兴瑞应图》、南宋·赵孟坚《水仙图》(此两幅展至6月24日)等

同时展出的“守望文明 百年荣光——天津博物馆 1918-2018”、 “文海撷珍——天津博物馆藏近代文献展”则讲述了天博的百年历程。

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

6月1日上午,“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启动仪式在天津博物馆隆重举行。

从1918年6月1日,到20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馆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史。为纪念天博百年华诞,天津博物馆精心设计,陆续推出了纪念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览:“守望文明 百年荣光——天津博物馆1918-2018”特展、“清代中期绘画特展”、“文海撷珍——天津博物馆藏近代文献展”、“琉光溢彩——王桐发梁世平夫妇捐赠西洋玻璃器展”。这四个展览既有天博百年的发展历程,又有珍贵文献的集中展示,既有馆藏清中期绘画精品,更有捐赠者捐赠的精美玻璃器,加之天博精品厅调陈,拿出了西周太保鼎、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三大镇馆之宝的真迹真品,将天博百年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

天津博物院展览会成立纪念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

天津博物馆成立以来,多位文物收藏和鉴赏家将他们倾注一生收藏的古物慷慨捐赠给国家,为天津博物馆的收藏打下基础。周叔弢捐赠的文物包括910方玺印,256卷敦煌遗书等。捐赠者代表周叔弢的后人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表示,周家祖辈一直有收藏的传统,即使在战乱期间仍在重金购入文物。周叔弢当时却说,等天下太平,要文物捐献给国家。周家后人也一直重视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呼吁,在民间收藏兴盛的当下,希望有使命和担当的藏家讲捐赠继续。

而在天博百年华诞之际,“王桐发梁世平夫妇捐赠西洋玻璃器展”展出王桐发捐赠的西洋玻璃器70件(套),填补了天博西洋玻璃器收藏的空白。

西洋玻璃器展展览现场

百年沿革,缩影中国近现代历史

“守望文明 百年荣光——天津博物馆 1918-2018”以大量图片和资料讲述了从“天津博物院”到“天津博物馆”到百年历程:

展览现场

虽然天津博物院成立于1918年,但早在1913年,严修之子严智怡(1882—1935)等人就开始天津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在参观“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期间,专程考察了美国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等,征集到许多人类学文物和自然科学标本;回国后的严智怡等人在河北公园内的商品陈列所里成立了“天津博物院”筹备处,并向社会征集展品,很快征集到自然标本1400种、古代文物2300种。但因为大水,原计划于1917年10月10日召开博物院成立大会延期。

天津博物院创始人—严智怡

直至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举行成立展览会,会期两个月,观众达2.8万余人。会后,博物院迁入北宁公园东侧的旧劝业道署。此后几年,天津博物院继续征集文物、标本,修缮馆舍,布置陈列。在此期间,学校和机关团体可随时参观。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再次开馆,而后1928年11月,天津博物院更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5年1月又改名为河北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天津沦陷后,1937年8月,日军强占河北博物院院址,并将文物洗劫一空。剩余的极少部分文物由院长姚彤章等人运至市立美术馆,并在美术馆内成立办事处。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又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博物院。日本投降后,1945年12月,天津特别市立博物院改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院陈列品说明书

但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政府接收博物馆时,博物馆只是一座有四五间房子的两层小楼,断壁残垣,除了一间平房办公室外,其余都是陈列室,每间陈列室大约有十五六平方,放着六七个旧展柜,几乎没有像样的文物。

此后,天津博物馆的名字馆址几经变革,1957年,郭沫若为它题写馆名;1963年,刘伯承前来参观并题字:“今日参观触目皆琳琅珠玉”……直至“文革”后期天津市博物馆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彩塑工作室四个独立单位。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外景

其中“艺术博物馆”组建于1957年12月10日,以古代、近代、现代艺术品和地方民间艺术品为主要内容,普及艺术知识、为科学研究服务。后又几经变迁,最终于2004年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成为如今的天津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绘画收藏极为丰富,约有近万件藏品。除了部分宋元时期的堪称国宝的绘画精品外,以明清时期绘画作品为收藏大宗。宋代范宽、赵孟坚、明代沈周、朱耷等的作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现天津博物馆馆藏《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元·边鲁起居平安图》等都是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在注重传统文物收集的同时,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征集了一百余件天津地方民间艺术品。“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伊德元”剪纸等这些过去博物馆认为无艺术价值、不收藏的民间艺术藏品成为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特别之处。

天津市文化局关于成立“天津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文件

陈列方法上,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建馆没有沿用垂直的、按历代顺序组织陈列的方法,而是采用横向断代,以专题、专室方法进行陈列。这种陈列方法曾在国内公认是独特的,至今也仍在沿用。而专室、专题陈列、地方性、时代性构成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又一独特风格。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为天津博物馆(馆址位于河西区友谊路31号),2012年5月,天津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与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和天津自然博物馆等毗邻,构成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馆也是天津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

2018,天津博物馆的百年,她展示的是历史,而她​本身也是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与时代的变化与国运的兴衰息息相关。

范宽《雪景寒林图》领衔精品陈列

为迎接天博百年华诞,“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调整了部分展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范宽《雪景寒林图》真迹时隔6年再次展出(仅展至6月10日)。

《雪景寒林图轴》,宋,范宽 

宋代画家范宽所作《雪景寒林图》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该图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全画布置严整,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皴擦、渲染并用,尽显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被公认为范宽的杰作。与台北故宫《溪山行旅图》相似,《雪景寒林图》的署款也需要一番找寻,在画面前景的树干中,隐约可见“臣范宽制”四字,《宣和画谱》中记《雪景寒林图》曾收于宫廷御府,这很可能是范宽专为宫廷所作(也有专家认为《溪山行旅图》最符合范宽的风格,而《雪景寒林图》上的签名为后人添加,可能是与范宽年代相近的北派其他画家的作品)。

《雪景寒林图轴(局部)》,宋,范宽 

历经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收入内府,存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流落民间,后被工部右侍郎张翼购得,从此由张翼、张叔诚父子两代收藏。经过近千年的流转,《雪景寒林图》是现存于大陆唯一的范宽作品,张翼、张叔诚父子更是对其倍加真爱,连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有幸能目睹其精彩的人更是寥寥可数。在张氏父子的悉心保管下,《雪景寒林图》保存完好,除画绢自然变色外,几乎没有破损残缺。1981年,张叔诚先生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将其捐献国家,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收藏家张叔诚先生第三次向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捐献文物​​​​

自唐“安史之乱”后,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把人从现实领域的绝望(行到水穷处),带到了山水世界的领悟(坐看云起时),“山水”成为了中国文人寻找生命本质和价值的一种方式。五代十国因政体分立,加之地理环境各异,孕育出不同绘画面貌,而山水画也与此多元发展,其中尤以“荆关董巨”为代表。

到了北宋,军事孱弱,但文化活动兴盛,赵匡胤在建国之初就设置临时性画院,宋太宗则于984年正式设立“翰林图画院”,吸收西蜀(黄荃父子)、南唐(董源、巨然)等地优秀的宫廷画家,并寻访民间画艺精湛的画师。在山水画方面,延续五代荆浩(10世纪前半叶)、关仝(约907-960年)华北画风的李成(916-967年)、范宽(约950年-1032年后)成为多数画院画家遵循的典范。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初学荆浩、李成,后自成一家。范宽的“宽”和“中立”,并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向往。范宽的山水画,初学李成,又师荆浩,后有所领悟,感叹道:“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是他的心得体会,也是中国山水创作的重要论点。

展览现场

相比台北故宫所藏的《溪山行旅图》205.5x103厘米的尺寸,天博的《雪景寒林图》193.5 x 160.3厘米,宽度上略胜一筹,站在这幅宋代的雪景面前,瞬间忘了天津的高温,像是一头扎进北宋的雪天。白雪皑皑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麓水际边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发现,《雪景寒林图》的展出暂无需排队观看,看观众似乎都有备而来,面对这难得一见、仅展10余天的《雪景寒林图》,不少观众趴着玻璃希望能看得更清晰,被配有各种工具辅助观看。讨论北宋山水的笔法,寻找树干上的范宽款识。一轮轮的讨论和观看玻璃指印模糊,观众拿出纸巾擦拭之后,再继续品读。

与《雪景寒林图》一起入驻“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共有15件书画作品,其中包括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南宋·苏汉臣《婴戏图》(此两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兴瑞应图》、南宋·赵孟坚《水仙图》(此两幅展至6月24日),元代·钱选《花鸟图》、元代·边鲁《起居平安图》等。

《金明池争标图》,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成为当下领略北宋东京汴梁顺天门外三月时节龙舟争标,郊游赏玩繁华胜境的最直观方法。画中描绘的景物、活动与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记载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宋,张择端

北朝至唐的经卷,宋代范宽、张择端、苏汉臣、赵孟坚,元代赵孟頫、吴镇,明代沈周,直至同期在博物馆五楼展出的“清代中期绘画作品特展”,勾勒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而在天博的众多珍品文物中,西周太保鼎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了,作为天津博物馆的馆标的设计参照。百年之际也在“精品馆”展出。

据传,此鼎为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器型端庄厚重,纹饰华丽繁缛。自出土之日,便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历经李宗岱、丁麐(麟)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太保鼎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徐世昌, 1917年冬,经柯劭忞介绍,徐世昌将太保鼎同太师鼎、小克鼎及克钟共四件重器一并收入自己的弢斋中,同时还请柯劭忞的儿子柯昌泗对这几件青铜器考释著录,更进一步了解到了它们非凡的历史价值。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将此鼎与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同捐献国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展览现场的西周太保鼎

西周太保鼎(局部)

从创始人严智怡、到张叔诚等捐赠人,一个个人物勾勒出天津博物馆的百年,也勾勒出天津的历史。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在新一个百年伊始,天津博物馆还在馆区部署多个无线网络接入点,为观众搭建迅速、优质的无线网络环境,并设置了智能语音导览机,为观众提供有别于以往的全新体验,也借此开启互联网➕的时代。

耀世奇珍 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览现场

此外,天津博物馆百年庆典的同时,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召开,今年的主题是“传承与发展”。来自全国120家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博界知名专家学者150名代表,通过讲座报告、分组研讨,就当今中国博物馆发展走势、博物馆发展理念及实践、博物馆人才需求及建设、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及未来等阐述观点、发表意见。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