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环境报刊文:太湖拆围会影响大闸蟹美食吗?

中国环境报
2018-06-04 16:00
绿政公署 >
字号

编者按

江苏省苏州市今年12月底前将拆除行政区域内太湖水域4.5万亩围网养殖,201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拆除任务。这对于保护太湖水环境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也有爱吃太湖大闸蟹的人为此担忧,怕以后再难吃到鲜美的太湖蟹。如何理性看待这一事件?水环境保护与水产美食之间如何兼得?中国环境报对此组织探讨,现予以刊发,以启发人们思考。

拆了围网 不等于没了螃蟹

◆朱玫

太湖很久以前就有野生大闸蟹,有着悠久的蟹文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野生蟹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太湖网围养殖。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人工养殖的太湖蟹逐渐蜚声海内外。

从太湖蟹大规模养殖开始,其对水质的污染就一直受到关注。早在2000年,江苏省政府就开始整治太湖网围养殖。“十五”期间,太湖围网整治也列入了国家太湖治理规划。2005年前后,围绕东太湖究竟养了多少亩螃蟹、究竟该拆到多少亩、围网养殖对水质影响究竟如何,尚不能形成定论,太湖围网整治也因此停滞。这种情况,一直到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才得以改变。

2008年国家太湖治理总体方案明确规定,到2012年东太湖围网养殖要从16万亩压缩到4.5万亩,到2020年基本取消太湖围网养殖。从2008年开始,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就痛下决心着手拆围,省、市、县三级政府还有广大养殖户均付出了巨大代价。到2010年,全太湖共拆除了20多万亩围网养殖,东太湖压减到4.5万亩,提前完成了国家任务。

10年不到,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拆围,可以想见这一轮工作将更加艰辛:太湖蟹品牌已经锻造成功,经历过上一轮拆围后的养殖户维权意识更高;仅存4.5万亩围网养殖对东太湖水质影响究竟有多大的定论更难下;这轮拆围将彻底结束太湖网围养殖历史,公众心态也会发生微妙变化。所以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创新力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太湖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人们也在质疑,没有鱼蟹的太湖还是太湖吗?一曲《太湖美》传唱至今,太湖美,不仅美在太湖水,还美在太湖里的虾兵蟹将、鱼翔浅底,所以省市政府不仅要做好围网拆除这个减法,还要做好生态养殖的加法和乘法,加快太湖流域养殖业实现凤凰涅槃。

其实,聪明的苏南人民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加法,重新合理规划太湖养殖区,升级转型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螃蟹从湖里转向岸上,更加科学防治养殖污染。当时就做到了围网养殖面积虽然压减,但是太湖蟹的品质和存活率却反而上升,太湖蟹的品牌效应这几年更是直追阳澄湖品牌。有了前面成功转型的经验,沿湖各市未雨绸缪,已经在着手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标准化生态养殖。去年年底,江苏省太湖流域就出台了国内最严格的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所以未来太湖大闸蟹的品质将更稳定,大闸蟹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将进一步减轻。

危机往往也蕴藏着机遇,我们不回避这轮拆围对太湖围网养殖的影响,但是更应唱响太湖生态养殖的赞歌。据说太湖蟹一生要经历18次脱壳才能成长成熟,希望太湖的养殖业也要经得起考验,凤凰涅槃,成功实现生态养殖转型,提供更多诸如太湖蟹品牌的优质生态水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舍一得自有轻重

◆千江月

苏州市限期拆除太湖围网养殖,确实是一项改善太湖水质的积极措施,是为了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头脑发热的“一刀切”。

从明年开始,太湖中就再没有围网养殖的大闸蟹了,笔者以为,这是保护太湖青山绿水的实际需要,是必须要走的一步路。

太湖一直是江苏省环保工作绕不过的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过几十年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沿太湖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环境风险。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成为我国环保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十多年来,江苏在太湖治理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但太湖脆弱的生态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江苏省进行督察后指出,2015年太湖流域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0条总氮、9条总磷未达到国务院“十二五”太湖流域污染防治水质目标要求,流域内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根据2017年度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与2016年相比,太湖蓝藻水华最大和平均发生面积分别增加48.3%和78.4%,总磷浓度上升26.6%。太湖蓝藻依然面临大面积暴发风险。

围网养殖因投放过量的饵料、药剂,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福建省进行督察时就指出,福建局部海域存在高密度养殖导致养殖区水质恶化的情况。太湖大闸蟹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了还有其他替代品,而生态环境则不一样,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作为一名喜欢大闸蟹的人,看到这个消息时虽觉有些遗憾,但要做出选择,还是会毫不犹豫舍弃大闸蟹,拥抱绿水青山。

为了保护像眼睛、像生命一样的生态环境,瓶瓶罐罐能舍得。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强化督查,关停取缔大量“散乱污”企业,换来了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云南大理开启洱海抢救模式,采取断然措施和超常规手段进行保护,舍弃的是用洱海污染换来的旅游收入。太湖已经没有多余的纳污容量,因为工业和生活排放已经挤占了绝大部分的排放总量。太湖围网养殖已然没有发展空间,为了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必须要有所舍弃。

由此可见,苏州市限期拆除太湖围网养殖,确实是一项改善太湖水质的积极措施,是为了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头脑发热的“一刀切”。

最后笔者建议,苏州市政府接下来要做好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拆除方案,既要保障养殖户的合法利益,又要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后续生活。同时,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减少谣言和炒作。笔者相信,有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必然能还太湖自然、和谐、美丽,美味的太湖大闸蟹迟早还会回到大家的面前。

拆除围网是向绿色农业转变的一个契机

◆田木

近日,苏州拆除太湖围网养殖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笔者以为,拆除太湖湖体围网养殖虽然在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保护太湖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算好这笔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账。

围网养殖可以给养殖户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但其导致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据笔者了解,每亩水面年平均投饵量约在500斤~2000斤,但是被鱼、虾、蟹等消耗的饵量不会超过50%,约有一半饵料沉积湖底。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对水质造成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底泥污染的缓慢释放,将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持续的破坏。

拆除太湖围网养殖,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笔者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以减轻由此带来的影响。

一是严格落实经济补偿。对于合法围网养殖的退出,应按照太湖围网拆除补偿方案,保证补偿资金及时到位,让养殖户得到合理的补偿。

二是做好转型升级工作。拆除围网养殖是从粗放型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转变的一个契机,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加大科技、资金扶持力度,发展绿色农业。笔者曾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农户通过稻、蟹混养或稻、鳖混养,取得不菲的经济收入。因为螃蟹、鳖等水产品的价值高,且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混养的稻田不能施放化肥、农药,同等面积的混养田产量要低于普通稻田,但是综合经济产出却远远超出。

三是做好水产品的供应保障。禁止太湖湖体围网养殖,并不是要将水产养殖业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积极引导湖区的水产养殖户上岸,通过发展池塘养殖,保障水产品的供应。当然对于池塘养殖来说,应大力推广池塘循环化改造,严控尾水、底泥的排放,形成收集处置体系,严禁泥、水直接入河、入湖。

四是加大对太湖蟹野生种群的保护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太湖大闸蟹是太湖的一张名片,在保护太湖水环境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太湖蟹野生种群的保护。一方面,不能为保障太湖蟹的供应而大肆捕捞;另一方面,应该保留部分有科研价值的养殖区域,为太湖蟹的繁育、改良留下空间。

五是进行积极宣传。对于拆除太湖围网养殖,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对于这种声音不应回避,而应该通过科学的分析、严谨的数据,让群众了解这项工作对保护太湖水环境的积极意义。同时要加强对太湖水产养殖户赔偿、安置情况的宣传,树立正面典型,让百姓看到发展绿色农业带来的新变化。

市场力量会补上水产品的短缺

◆睢晓康

苏州拆除太湖围网养殖,对爱好美食大闸蟹的人来说也许是个遗憾,但为了水清岸绿,加上政府公布的补偿政策,清网行动应该能按预期推进。

对于太湖清网行动,有人认为是“一刀切”,更有甚者提出有懒政嫌疑。但有句俗话叫革故鼎新,也就是说,要建立新的秩序,先要革除旧的惯例。

太湖围网养殖已有多年,虽然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但对水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我们常说,不能以污染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一般都是说工业企业,但当水产养殖危及环境安全的时候,也必须采取严格措施。整治太湖围网,需要一个大动作。

笔者所在的豫北安阳,有两个重要补给水源地——彰武水库和小南海水库,前些年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网箱养殖无序发展,在带来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水质环境持续恶化。当地政府一开始也是每年进行整治,相当于修修补补,后来发现对于水环境来说根本无济于事,而且水域环境恶化更甚,原来的两缸清水水质严重下降。后来政府就从源头上下手,制定补偿政策,明确拆除日期,对于水库网箱全部拆除,不留后患。

后来的效果表明,通过实施疏堵结合的政策,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周边鱼塘规范养鱼和全国市场调动,老百姓吃鱼问题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水质明显改善,还自然以清洁,并划出一定捕捞时期,生态河鲜反而更受欢迎。

安阳的例子也许能给太湖整治围网养殖提供可借鉴的一个小标本。对水域进行清网,清的是一部分养殖户的摇钱树,但却有利于整个太湖水环境的改善。至于人们担心吃不到太湖大闸蟹的问题,也不用杞人忧天,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必然会加快当地标准化养殖的步伐。供给的不平衡或许会出现暂时的短缺,但相信会有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新的商机,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如同安阳清理水库网箱时一样,水产供给短缺很快就在市场调节下自然治愈。

可以说,此次太湖整治围网养殖的大动作,触动了喜爱大闸蟹美食者的神经,但为了保护太湖水域的整体环境,暂时牺牲一点口腹之欲,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并且随着标准化养殖的推进和当地水产养殖的科学规划,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调节,这个坎或许本身就不是个坎。

鼎新必须革故,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当环境无法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理想效果的时候,就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必然催生健康的和谐状态。基于此,太湖清理围网养殖很有必要。

确保水产养殖行业健康发展

◆孔祥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网箱养殖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但以过度放养、过量投饲、大量施肥为特点的传统围网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绿色发展要求,围网清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但是简单拆除围网养殖也会带来一些影响。比如从业人员收入及安置问题,历史上许多地方政府鼓励沿湖(库) 群众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活动,广大渔民也往往办理了合法证件。现在对数量、规模庞大的网箱养殖进行清理,渔民的补偿费用诉求与生计安置,成为许多地方政府面临的新问题。此外对我国水产品供给也有一定影响。2016年,我国水产品的消费量达到6900多万吨,其中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已达74.5%,围网养殖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后续工作,在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同时,确保水产养殖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妥善安置围网清理后的养殖户。网箱养殖清退补偿涉及资金庞大,建议依据“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和“谁受益、谁付费”原则积极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做到合理分担、压力共减、互利共赢。

二是合理规划渔业养殖布局。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 对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确定水域养殖负荷。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 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及养殖废水排放等水质标准,推进渔业向生态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加强养殖执法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滥用渔药现象, 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充足的保障。

三是推行循环化生态养殖。采用自然生态学方法,为不同种类的水生动植物开发生存环境,强调原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来平衡其投入与产出。我国正在实现渔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水产养殖业也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抓住生产方式调整的机遇,向无公害养殖和海洋牧场发展,而投饲养殖除向陆基工业化、深蓝渔业发展外也别无选择。

四是进行生态修复。清除网箱养殖避免了污染物负荷的继续增加,但长期积累的未被吸收的鱼饵及鱼粪便等沉积污染物仍然存在,仍然会对水体带来持续污染。湖泊、水库等体量大,污染物总量较大,水体恢复需要一定过程,清除网箱后需利用生物如微生物、植物等多种动植物,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条件,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进一步提升水质。

(原题为《太湖拆围真的会影响闸蟹美食?》)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