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年卖爆的兔子玩偶背后,还有这样的暖心故事

2023-02-01 11: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兔”飞猛进、大展宏“兔”、前“兔”似锦……

这些与农历兔年相关的谐音梗,迅速成为祝福语届的新晋顶流;而生活中的“含兔量”也在悄然增长。

比如苗绣设计师王丹青创造的“披风兔子王”,凭借可爱搞怪的风格一上市就迅速售罄,连预售都排到了两个月以后。

这也流露出人们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追捧与喜爱之情,让她深感欣慰。

“披风兔子王”

十年前的王丹青或许想象不到,自己与苗绣的故事从青春期开始,就这样绵延至今。

黔东南的寨子,大多四面群山环抱。

人们行走在巷子里,总能遇见坐在家门口穿针引线的绣娘,神情专注地描绘图案。

蝴蝶、锦鲤、花朵、飞鸟……都能以图案的形式绣在苗族衣服上,承载着不同的日常记录和传说故事,精致细密、色彩绚丽。

对于她们来说,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使命。织、染、绣、缝等复杂步骤背后,都有前辈的悉心指导与自己的刻苦练习。

大学时期的采风照片

当湖南妹子王丹青在苗寨集市上初见苗绣时,才发现原来除了湘绣,还有这样美丽的存在。看着绣娘们花很长时间制作的衣服、鞋子,被随意地摆放在塑料布上售卖,她心生惋惜。

像是命中注定一般,她成了贵州民族大学的新生,经常下乡近距离接触绣娘与她们手中的针线和绣片,很快爱上了这门纯粹曼妙的技艺。

毕业之后,王丹青在大山里停留了一年多时间,手工技艺日渐娴熟。平淡宁静的生活里,她的不甘与失落感却日渐强烈:苗绣不能就如此藏于深山。

请教苗族刺绣大师

直到2013年,王丹青下定决心创立属于自己的手工品牌“王的手创”,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民间技艺的美丽。

在保留苗绣工艺、材料的基础上,她设计了项链、胸针、挂件、香囊等丰富品类,并加入时尚元素与独家巧思,既实用又能满足人们对多元化与创意的需求。

比如老虎、龙通常是威武严肃的形象,而很多人的审美更倾向于可爱治愈。她专门推出十二生肖系列产品,在配色与形态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让小动物们增添了憨态可掬的萌感。

虎符荷包

针对年轻人的喜好,王丹青还与《大鱼海棠》《你的名字》《雄狮少年》等动漫IP梦幻联动,将传统文化与二次元巧妙结合,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

- 处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充满了对《大鱼海棠》的解读和爱。

- 原来苗绣还可以这么有趣,为非遗文化传承做一份小小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王丹青认为苗绣这门来自民间的技艺,是人人可以学习与传承的。她打造了教程细致入微的DIY材料包,价格也比成品低很多,鼓励大家切实体验手工的快乐。

在苗寨,从童年衣物到出嫁的盛装,都由妈妈一针一线绣出,极具温度与感情。那么,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亲手缝制玩偶送给自己的小孩,或许没有那么完美,又何尝不是最真挚的祝福呢?

她在工作室制作虎头帽

“我是苗绣设计师王丹青。”

慢慢地,她习惯用这样一句话介绍自己,简单直接却饱含热爱。

随着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王丹青的焦虑也与日俱增。

手工缝制的苗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她与员工经常为了赶进度从早晨忙到深夜,却依然面对出不了货的困境。

有人建议她采用机器加工的方式扩大产能和收益,王丹青拒绝了。

在她眼里,死板的机绣与灵动的手绣,始终天差地别。而且她的初衷也是保持这项非遗技艺的纯粹性,让大家能接触到苗绣最自然本真的模样。

专注刺绣的模样

于是,王丹青回到苗寨,希望寻求当地绣娘的合作。

一开始,很多老人家与她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十分费劲,村里的绣娘也以为她是骗子,或者担心产品卖不出去而无法收到钱,游说过程并不顺利。

信任危机之外,绣娘还觉得王丹青的设计太小儿科,不如传统花纹那般繁复精致。

幸好,她遇到了一位大学生村官牵线搭桥。经过了大半年的磨合,这段横跨杭州与贵州之间的长途跋涉,逐渐步入正轨。

有些时候,她反倒成了绣娘的“老师”

尽管闹过绣娘把眯着一只眼的猫,随意“篡改”成卡姿兰大眼睛的乌龙;也遇到很多接个电话就从培训班“翘课”,回家牵牛或杀猪的突发状况,但她们的情谊在朝夕相处间变得深厚。

王丹青深知女性不易,对她们的管理也很自由,充分尊重苗族的日常习惯与豪爽奔放。

这七年间,她在云贵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刺绣工作站,大家相互推荐、携手而来,队伍慢慢扩大到了1300+位绣娘。

开朗热情的苗族绣娘

其中最让王丹青牵挂的,还是独臂梁大姐。

她只能用膝盖固定住绣布,拿嘴巴穿针引线,一只手绣出的图案却栩栩如生,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蝴蝶仙子”,经人介绍加入了王丹青的团队。

如今,梁大姐已经靠着自己的努力,将土毛坯房建成了全新的二层小楼。

蒙尘的苗绣技艺焕发了生机,生活条件同样因此丰裕起来,绣娘终于可以凭借祖传手艺获得经济收入,过上好日子。

这个过程中,她们还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留守妇女、宝妈到手艺人,家庭地位得到了提高,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认同非遗传承的价值。

“蝴蝶仙子”梁大姐

2020年,“王的手创”被国务院发文评为扶贫50佳案例。

但在王丹青眼中,这是件相互成就的事情。绣娘们收获了物质与精神回报,她在稳定品牌运转的同时,被苗族女性身上勤劳乐观的性格所感染,更懂得知足常乐。

每次来到苗寨,各家各户会为她带来自酿的米酒、摘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炖只鸡……吃上一顿百家饭,聊着天、唱起歌,整个人的心态都很松弛。

当热爱成为了工作,王丹青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对传统技艺的初心。

正如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所受的波折也与其历史长度成正比。

探访非遗传承人

这些年,王丹青背起行囊走访了全国数百个乡村,见识到许多隐没于尘烟之中的非遗文化,亟待新生。

为此,她的团队推出了探访“108种手艺”项目,寻找各种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作,包括乌铜走银、陶器、茶叶、木雕等。

就像恒河沙数里独寻历史的遗珠,王丹青在茫茫人海中发现有潜力的匠人,为他们的技艺提供设计与包装,向五湖四海的人群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民间技艺

比如前段时间,她设计了一盏盏曼妙的鱼灯,亮着温柔治愈的光,动势宛若跃龙门一般,寓意好运连连、年年有余,受到很多人喜爱。而鱼眼的刺绣,正是绣娘缝制而成。

“这或许是现代人对手工的一种情感寄托。”王丹青总结道。

目前,团队已经探访了46种民间手艺,剩下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非遗鱼灯与苗绣相结合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我很幸运,在二十岁的年纪就遇到了苗绣,成就了自己。”

谈及苗绣对她的意义时,王丹青唯有庆幸。

这是一扇通往民间艺术的窗户,满足了王丹青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而她也不断向古老非遗技艺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和灵魂,让传统文化被万千人看见。

更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苗绣时,这项事业还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一群留守女性的命运。

每一针,寄托千丝万缕的情愫;每一条线,将文化与故事融进这绵延不绝的纤韧里。

在王丹青的带领下,她们绣出自己的天地。

原标题:《新年卖爆的兔子玩偶背后,还有这样的暖心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