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芒种时节,被《红楼梦》“发明”的民俗

邢静
2018-06-06 09:5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6月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75°时,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芒种”。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芒种”过后便是“夏至”,很快又将迎来端午节。比之后两者,“芒种”称得上是其名不彰,但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却让这一节气在《红楼梦》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芒种”很忙

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实际上,“芒种”二字,就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就是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己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芒种”也是谐音“忙(着)种”的意思。

从旧时各地流传的谚语来看,“芒种”的确是大家都很忙的节气。甘肃、宁夏一带流传“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有俗谚曰“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凡此种种,用一句(上海)崇明谚语总结就是,“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足见在芒种时节,神州大地从南到北都在忙种,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芒种“忙种”

这样一幅农忙的画面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耕耘”的寓意。早在民国年间(1935年3月),著名杂文家徐懋庸和散文家曹聚仁创立了《芒种》杂志,创刊号第一期的封面是一幅牛耕图,图中柳枝低垂,农夫赶牛犁田,即是取此立意。对于这本新期刊的定位,曹聚仁坦诚,“《芒种》能在这些高贵地方占点位置吗?拖着这样一双泥草鞋,敢于踏进那富丽明洁的客厅书斋吗?然而,也有人既没工夫坐在桌上打牌、睡在床上抽烟,也没这样雅兴坐在书斋里吟哦,又没机会背着书包上洋学堂念书。这样,《芒种》就准备塞在他们的袋里了,褶皱惹污都不要紧,反正不是什么仿宋精印的。”

《芒种》创刊号

徐懋庸更不讳言。按照他的说法,“至于‘芒种’这个名称……我们毕竟都是农民之子,农民的习性未除,所以,不问收获如何,在应该耕耘的季节,总是要耕耘的……动机如是之平凡,收获又未可逆料。这个小刊物,对于社会,当然不会有什么伟大的贡献,所以,它的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光辉的前途。但我们不管这些,只想和我们的朋友们老老实实地做到哪里就哪里罢了!”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芒种》创刊两个月后,便传出销路欠佳的噩耗,至1935年10月5日,《芒种》出版第十三期后最终停刊,一共只存在了7个月的时间。在上世纪30年代种类繁多的杂志里,称得上是昙花一现。

祭饯花神

毋庸讳言,在传统农业社会,农忙是头等大事。在如此群体性的紧张劳作里,大概也很难产生什么休闲活动,虽然南朝崔灵恩在《三礼义宗》“仲夏之月”条里确实说过,“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但蹊跷的是,从南朝直到清代之前漫长时间里却未见文献记载“芒种”节气时存在此种风俗。从这个角度而言,“芒种”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像“清明节”那样是一个正式的传统节日。

但话又要说回来,“芒种”这一节气出现在农历四月底或五月初,正是春去夏来的时节。此刻黄河流域大部分的春天开的花都要谢落了,硬要说这是花神退位也未必行不通。于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煞有介事地创造出了一个在芒种节“祭饯花神”的风俗。

《红楼梦》

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下午1点到3点)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顾名思义,既是祭祀和饯行,本可以写得伤感一些。然而大观园中诸女儿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不愿意,也不会去想到这其中伤悲所在;却将其看作一个玩耍的节日,一个与花争艳的节日;曹雪芹随后写道,“(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这里所说的“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观园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祭饯花神

在这表面上花枝招展而显得名不符实的饯花场景中,能够感悟到一股浓浓的悲意,真真正正是以祭饯的视角来看待百花谢位的大观园女儿只有林黛玉一人。所以《红楼梦》这一回的最后,在芒种节这天安排了堪称整部《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一个情节“黛玉葬花”。林妹妹“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出了千古绝唱《葬花吟》:“尔今死去侬(“侬”作“我”解,与今日吴语用法不同)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仿佛预见了日后的悲剧命运,正如甲戌本脂批所云“埋香家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黛玉葬花

移花接木

对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创造的芒种节祭饯花神风俗。一如庚辰本脂批所言“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甲戌本脂批也说“饯花辰不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古代文士摆出这样的淡定态度其实也很自然,因为早在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五中就说过:“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虽然“不必问其有无”,艺术毕竟来自生活,曹雪芹笔下的“芒种”风俗也不是凭空杜撰。当代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在其《红楼风俗谭》中就明确指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的花朝节、迎接花神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芒种节这一天。”

《红楼风俗谭》

这个“花朝节”,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苏州人顾禄在自己的《清嘉录》里有所记载,所谓“(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所谓“赏红”实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观赏花卉,二是指女子剪彩花粘在树枝上。每当花朝,人们或是“争先出郊,谓之探春。画舫轻舟,梯比鳞集”。

不惟江南如此,清代帝都亦有此风俗。花朝节古时又叫“扑蝶会”,清末民初的《清稗类钞》亦有“孝钦后宫中之花朝”一条。二月十二这一天,慈禧太后要到颐和园“观剪彩”。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孝钦自取红黄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园皆红绸飞扬,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蝴蝶……”这与《红楼梦》里芒种节祭饯花神的描述,实在是相差无几。

当代的花朝节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玩这一手将迎接花神变为祭饯花神的移花接木戏法呢?这大概也是因为古人在花朝节迎接花神的同时,同样在感慨春光短促和以花自怜。譬如傅辰三在《感春》里写道,“恰恰春分二月半,分春妙手爱东君。但愁过却花朝后,一日春容减一分。”南朝的梁元帝萧绎的《春别应令诗》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柳永词中有“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郑光祖《南吕•梧桐树南》同样写道,“月夕花朝,容易伤怀抱。恹恹病转深,未否他知道。要得重生,除是他医疗。他行自有灵丹药。”从这些诗句里也不难看出,“花朝”这一节日本身也具有生命绽放盛开后遭受凋零命运的无奈与哀怨。

再联想到花朝节所在的“(农历)二月十二”在《红楼梦》中也有其深意——这天正是林黛玉的生日!

宝玉拜寿

如此一来,曹雪芹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发明”出一个与现实存在的“花朝节”对应的“芒种节”。而花朝节在小说的叙述中则成为一个藏而不露的符号。作者虽然没有把这个节日明确地交代出来,但它与林黛玉的生日联系在一起,巧妙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在“芒种节”的“祭饯花神”活动里,黛玉不仅是“葬花”,同样还是在“葬己”了。

    责任编辑:彭珊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