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哲学联合书单2023年1月|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

哲学联合书单
2023-02-06 14:24
翻书党 >
字号

《家庭美德:儒家与西方关于儿童成长的观念》(Families of Virtue: Confucian and Western Views on Childhood Development

[美]柯爱莲 著,刘旭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1月

本书阐述了亲子关系在婴幼儿道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从古希腊和中国哲学家到当代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依恋理论和循证理论的工作基础上,作者柯爱莲教授提出了一种加强家庭和儿童性格的有效方法,并呈现了早期儒家思想家是如何认为,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发展起来的一般性的道德情感构成了几乎所有美德的基础,而亲子关系正是这种成长的主要背景。她将这些观点与有关幼儿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展示了西方心理学如何加强和更新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本书还展示了儒家哲人如何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特别是在带薪育儿假、母乳喂养倡议、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等领域的革新。

《艺术哲学》(Philosophie de l'art

[法]丹纳 著,傅雷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1月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对于读者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傅雷的译文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傅雷曾几次在“家书”中向傅聪推荐丹纳著的《艺术哲学》,并曾忍着腰酸背痛、眼花流泪,每天抄录一部分译文寄给傅聪。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

邓安庆 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在之道向伦理之义的转化,因而伦理存在就是道与义的契合。伦理学就是通过阐明存在机制的伦理性来回答哲学的存在意义之追问,通过实存中的伦理之家的安居阐明人类道义实存的历史。

本书为邓安庆教授主编的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导论卷”,以“道义实存论”打通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以正义、爱和自由的关系阐明西方道德哲学一以贯之的历史相通性原则,并因此对西方伦理学的类型关系做出了出自第一哲学之根据的最全面的解释。本书不仅为西方道德哲学通史提供一个系统的解释框架,而且为深处伦理危机中的人类如何走出不确定性的未来,在彷徨失措的世界上如何重建伦理的规范秩序,提供前沿性的思考。

《阐释学年鉴(2021年)》

陈开举 主编,周新 张伟 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

《阐释学年鉴(2021年)》主要集中了2021年我国的阐释学研究成果,分为文学阐释学、哲学阐释学、译介阐释学、法学阐释学及其他阐释学等五个板块,反映阐释学的热点话题,展现最新学术成果。此外,学术动态部分主要收录2021年度与阐释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著作出版部分主要收录2021年度出版的阐释学相关学术书籍信息。

《索伦·克尔凯郭尔:爱的物品,爱的作为》(Søren Kierkegaard: Objects of Love, Works of Love

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编,[丹]尤金姆·加尔夫 皮娅·索尔托夫特 著,田王晋健 杨杏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2月

全书以哥本哈根博物馆的一小批藏品为起点,将它们与克尔凯郭尔的生平联系起来。这些物品见证了克尔凯郭尔对许多个体的爱:对父亲迈克尔的爱;对母亲安妮的爱;对蕾琪娜·奥尔森的爱;对朋友埃米尔·博伊森的爱。

作者认为,爱作为一个根本元素在克尔凯郭尔的作品中是无处不在的,克尔凯郭尔描述过各种形式的爱:父爱、母爱、恋爱、友谊之爱、自爱、对邻舍的爱,以及对逝者的爱。通过审视克尔凯郭尔关于爱的观点,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认识这位丹麦思想家。

《推特机器: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The Twittering Machine

[英]理查德·西摩 著,王伯笛 译,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

当我们将精神分析学的视角拓展至社交媒体和“注意力经济”——一个写给你我这样的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恐怖故事,一则关于我们与社交媒体关系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一场社会生活的全面退化,一种技术乌托邦美好愿景的翻转。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荷马笔下的诸神与人类德行——奠定西方古典文明的根基》(Homer on the Gods and Human Virtue: Creating the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美]彼得•阿伦斯多夫 著,张娟 译,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1月

本书旨在恢复荷马在政治和道德哲学史上应有的显著地位,借助对《伊利亚特》《奥德赛》新颖而发人深思的分析,探讨荷马对至善生活、神明本质和人类完美本质的思考。

在作者阿伦斯多夫看来,荷马教导人们,人类之伟大卓越超越神明;善于深思的慈悲的歌者比英雄战士更为高尚;最接近荷马本人人性智慧的英雄既非忠诚的赫克托尔,亦非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而是勇于质疑的阿基琉斯。

荷马为古希腊文明奠定了两个主要特性,对人类完美本质的大力颂扬和对神明的深刻质疑。前者在古希腊的竞技体育、雕塑艺术和裸体习俗中可见一斑,后者在古希腊哲学中得以体现。

《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

郭静云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月

作为一位俄国出生却倾心于中国上古文明的犹太裔学者,郭静云不仅对中国先秦的考古材料、传世文献极为熟谂,且极具想象力和思考力,尤为可贵的是,拥有一种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视角,并以此审视中国上古文明的形成历程。这使得郭静云的每一本著作都极具个人风格。

郭静云在《夏商周》一书中颠覆了中国考古学界的主流看法,提出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长江流域起源论,并讲述了从汤商到殷商的崭新的商代历史叙事。她的《天神与天地之道》则在细节上重构了商文明的信仰世界,证明了殷商文明实为中国历史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段:一方面,殷商文明是上古中国各个族群信仰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它又是后世各种思想观念的“出发点”,我们今天的不少观念实际上有着遥远的殷商源头。

本书系《天神与天地之道》的增订版,增补了大量内容,体现了郭静云近几年来对中国上古文明的最新思考。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美]迈克尔·桑德尔 著,朱东华 陈文娟 朱慧玲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2月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哲学》集结了桑德尔早年有关“公共哲学”的珍贵论述,主要探讨了政治生活、哲学思潮、共同体、道德等公共哲学的核心问题。全书分三部分,回顾了美国从托马斯·杰斐逊以来的政治传统和争论,论述了自由主义是怎样丧失其道德与公民言论的,探讨了州营彩票、名人隐私、平权行动、辅助自杀、堕胎、干细胞研究、排污权、总统撒谎等时事热点的道德与政治问题,评论了哈特曼、杜威、罗尔斯等思想家各种不同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乔治城大学教授迪欧尼曾说:“无论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只要你读过迈克尔·桑德尔这本《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哲学》,都会认它令人振奋、富有洞见且鼓舞人心。保守主义者会在这本书中发现一种他们从来不知晓的自由主义,它高度关注责任、共同体以及个体德性的重要性。对于自由主义者和民主党人来说,如果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阵营需要一种参与性的公共哲学,那么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他们正好需要的骨架、轮廓与基本原则。面对多半令人丧气、内容匮乏的政治辩论,桑德尔的作品无疑开了一帖众人亟需且高明的解药。”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哲学》既面向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有助于大众读者在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中理解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哲学基本概念,认识到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在获取政治哲学的主要议题和论证这些知识的同时,这本书展现了哲学理论在公共生活中的应用,也一定有助于读者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当代的公共生活。

《阿多尔诺基础文选续编》

[德]特奥多·阿多尔诺 著,夏凡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3年1月

本书从卷帙浩繁的《阿多尔诺全集》中精选22篇文章。收录了阿多尔诺讨论大众文化,研究音乐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有许多篇章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其中既有《晚期资本主义,还是工业社会?》等名篇,也有《没落之后的斯宾格勒》等较为少见的文章,更包含了《地上的星星:次级迷信研究》这样独树一帜、妙趣横生的作品。这本续编与《阿多尔诺基础读本》一道,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道路,让我们可以一窥阿多尔诺理论大厦的堂奥。

《未死之身: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The Undying

[美]安妮·博耶 著,李宜然 方歌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

四十一岁生日刚过完一周后,诗人安妮·博耶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乳腺癌中极凶险的一种。对于一位单亲妈妈来说,她一直以来都是照顾者而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但面对疾病,她必须接受脆弱,承受疼痛,开始战斗。这灾难性的疾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重新思考死亡及疾病的性别政治的崭新契机。

本书是属于21世纪的《疾病的隐喻》,一部凄入肝脾的生存回忆录。诗人纵身跃入女性作家书写自身疾病与思考死亡的历史长河中,与奥德莱·洛德、凯西·阿克、苏珊·桑塔格和所有饱受身体之痛的女性共游。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传统与更新》

赵林 著,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3年1月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开?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虑,又经历了多少争执与变革?……这本书是一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讲述了大约4000多年以来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两种文化内部的若干源流传统,而且还以源流传统的演变与更新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启蒙历程和现代转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从神话时代出发,重走中西文化时至今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两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寻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维逻辑。

《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从左拉到维勒贝克》(La fin de l'intellectuel français ? De Zola à Houellebecq

[以色列]施罗默·桑德 著,樊艳梅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3年1月

法国知识分子曾被世人视为效仿的楷模,无数次体现了文人勇敢介入公共空间的责任担当。然而,从左拉时代的知识分子到当下的维勒贝克之流,历经了法西斯主义、反殖民主义、种族冲突等层层冲击后,著名以色列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看到的是法国知识分子的不断衰落和“伟大”的终结。

桑德从19世纪末左拉等人公开对抗“恐犹”氛围开始,细致梳理了“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其结构,揭秘文化领袖们鲜为人知的思想人格“幽暗面”,并借助伏尔泰、卢梭、托克维尔等代表人物剖析这一群体的本质。知识分子凭借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和社会介入行为累积声望资本,追求独立自治的同时,又难以摆脱“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的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断细分,信息碎片化、知识浅薄化、娱乐至上,知识分子与权力所有者关系已然改变的当代背景下,似乎再难产生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法国知识分子已死?知识分子精神已亡?”这是桑德面向现代社会的两大叩问。

《他异性的形象》(Figures de l'altérité

[法]让·鲍德里亚 马克·纪尧姆 著,鲍锡静 苏振源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2年11月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让·鲍德里亚与马克·纪尧姆的一部短篇对话集,始于格奥尔格·西美尔的一篇短文《闲话局外人》。“局外人”这一因阿尔贝·加缪而广泛传播的概念,在鲍德里亚和纪尧姆的讨论中变幻为“他异性”,即不属于共同体那一部分的社会功能。他异性可以存在于青少年的特立独行中,可以存在于心理医师与患者的匿名对话中,也可以存在于本国人和异乡人之间的交流中。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将引领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身份、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在本书中,鲍德里亚与纪尧姆围绕“他异性”与“他者”,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社会的深入讨论和批判性思考,能够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与马修·李普曼的对话——论儿童哲学与智慧教育》(Growing up Wise Questions and Answers

[加]乔治·贾诺塔基斯 著,高振宇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3年1月

本书是乔治教授与“儿童哲学奠基人”马修·李普曼教授关于儿童哲学和教育变革的对谈。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人文学科到自然学科,儿童哲学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书立足“儿童成长”,从多个角度,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儿童哲学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与意义,并从实操层面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对于广大的研究者、教育专家、家长和老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各类高阶思维工具的熟练应用,儿童将会获得有利于未来成长的核心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智慧生长”。

《试论诗神》

王炜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3年1月

本书是诗人王炜于2019—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系列讲座记录。

讲座以“试论诗神”为主题,共分15场。王炜从《小吉丁》《青铜骑士》《诗解释》《十二个》《诗论》《胜利》等不同时期的经典诗歌文本出发,深入解析了“何为主流”“交叉时刻”“风格问题”“诗与真”等正从历史切入当下的重要命题,兼具对世界文学与思想史的丰富认识。

“我们将在这一系列课程中直接去阅读诗和诗人,而不是目的性地绕到理论家那里,在他们的转述中“阅读”。我们将仅仅作为一个读者,而非自我理论化的事先评判者,去直接地读那些不仅是不可替代的美学事实,也是精神事件的诗作。”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 1890—1920

[德]沃尔夫冈·J.蒙森 著,阎克文 译,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

19世纪末的德国,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一战”后的德国,民族复兴的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的脆弱,发现一个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他们在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沃尔夫冈·J. 蒙森

    责任编辑:臧继贤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