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字如面——170余封书信带你感悟家国情怀

2023-02-13 15: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70余位优秀共产党

170余件家书、日记、工作笔记

近200张相关历史照片

革命者、奉献者、建设者

一封封家书、一页页笔记

纸短情长、力透纸背

记录下一段段革命事迹

蕴含了一颗颗赤子初心

彰显家国情怀,汇聚信仰力量

党的二十大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进大会主题,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将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章。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激发强大奋进力量,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指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局和档案馆联合主办的“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近期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对外展出。

本次展览是继“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后,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再度联合展示红色档案资源。展览汇集了长三角地区70余家档案及文博部门珍藏的170余件家书、日记等手迹档案和近200张珍贵历史图片,分为“革命理想高于天”“敢教日月换新天”“干出一片新天地”“不忘初心为人民”四个部分。

展览以“见人见事见精神”的展示理念,选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烈,以及钱学森、吕其明、黄宝妹、于漪、王伟、邹碧华、王继才、钟扬等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代表,通过一封封家书、一帧帧照片、一页页日记……既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与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发图强的壮阔图景,又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将对家人的情感升华为对人民、国家的大爱担当,把家庭命运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的家国情怀。

捧读这些红色书信,可以触摸到先辈们笔下流露出的热血和激情,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更可以从中读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密码,更加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和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给长三角地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回信

据悉,展览展出的近80%的档案文献是首次在上海公开展示。该展在上海市档案馆首展后,还将适时在我市部分高校、科创园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巡展。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档案部门的布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张太雷

“母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冷少农

“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实际是几千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协同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自的创造……”

——钱学森

“维和任务很神圣,那是因为这是世界和平的梦想。”

——韦益毅

向下滑动查看

打开一封封家书

就是唤醒一段段历史

几纸旧笺,情深意长

字里行间流淌着的

希望、梦想、铁血、壮志

字字滚烫,令我们湿润双眼

在展览中

您还将看到——

革命理想高于天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一封封家书有的语言朴素,有的满怀激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1920年,青年毛泽东对苏维埃俄国心存向往,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他写道:“同住都有意往俄,我也决去,暂且自习,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即往。”

1921年,周恩来在赴欧洲求学两个多月后给表兄陈式周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中国只有“效法俄式之革命”才能走向胜利的思想。

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邓小平在《自传》之《来俄的志愿》中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了实现理想信念,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为人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瞿秋白和杨之华既是夫妻又是革命战友,瞿秋白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浓浓的爱意:“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

瞿秋白写给妻子杨之华的信(1929年7月15日)(江苏省常州市档案馆提供)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史砚芬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满含着一位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宣示着对党的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

史砚芬在狱中写给弟弟妹妹的信(1928年9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

从事地下工作的冷少农给母亲写了一封5000字的回信,向母亲解释自己不能尽孝的原因,“母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冷少农在南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写给母亲的信(1930年3月31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

张勇在牺牲前五天写给新婚妻子胡兴野的家书:“最终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

张勇在牺牲前五天写给新婚妻子胡兴野的家书(1949年5月9日)(上海市宝山区档案馆提供)

这一封封家书或书写在追求信仰的革命道路上,或诞生于革命先烈临刑的监狱里,或急就于战火纷飞的抗敌战场上,字简而情深,寄托了革命先辈对国家和亲人的深情大爱和家国情怀。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在火热的建设年代, 广大党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他们把火热的青春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50年2月,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数学家华罗庚响应号召从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途中,华罗庚写下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就出国深造问题写给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的信(1943年3月15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档案馆藏)

21岁的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者马季煌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新安江水电站建成以后要比江西上犹水电站要大好几倍,今后发的电可以送到杭州、上海,可能几年以后家里用的电就是我们这里发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建设中的新安江水电站大坝

为响应团中央发出的“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号召,自1956年至1960年,467名青年相继登岛垦荒,他们在日记中满怀激情地写下“愿你把自己美丽的青春毫不犹豫地献给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2月,垦荒队员在下大陈岛最高峰凤尾山顶宣誓。(浙江省台州市档案馆藏)

展厅中一面“两弹一星”精神展墙吸引了参观者驻足仔细观看。回望奋斗历程,“两弹一星”功勋们一致认为这是集体的功勋,而不是个人的成就。钱学森在给堂妹钱学敏的信中写道:“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实际是几千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协同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自的创造……”

钱学森写给堂妹钱学敏的信(1990年3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藏)

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继续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干出一片新天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上,改革大潮澎湃奔涌,千帆竞发。

叩响中国农村改革大门的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书、“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日记、“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下乡工作时记录的用餐情况账本;“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谢高华的日记……一件件档案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激情。

1980年,小岗村粮食喜获丰收,村民过上“瓦房粮食多牛羊 家家户户喜洋洋”的好日子。(安徽省档案馆藏)

沈浩工作日记(2006年度,节选)(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藏)

“人民教育家”于漪写给中国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 斯霞的工作手记……一件件档案见证了人民教育家用心做教育、用爱做人师的无私奉献。

于漪手迹(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水电维修工徐虎的工具包、“抓斗大王”的包起帆发明的抓斗模型……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平凡岗位上的优秀党员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25吨单索原木抓斗模型(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提供)

“我虽已年逾古稀,但是我没有迟暮之感。我争取要做一个共产党员,求得光荣的归宿。”这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严济慈80岁时写下的中共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严济慈80岁时写下的中共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浙江省金华东阳市严济慈陈列馆藏)

“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第二故乡。”坚持在牧区巡诊和防疫30年,被当地人民誉为“白衣圣人”的吴登云在给亲属的信中表达了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仍无怨无悔,这是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不变的担当。

吴登云写给亲属的信(江苏省扬州高邮市档案馆藏)

不忘初心为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科技攻关、疫情防控等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奋力谱写中国奋进向前的壮美宏图。长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被誉为“一生惠农兴农的大地活雷锋”——赵亚夫的工作小结;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植物种子,被誉为“种子先生”的钟扬带领西藏大学团队收集的种子标本;“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曾翙翔的日记;“中国‘小巷总理’之星”的俞复玲工作日记;带领 “红喇叭”小讲解员们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学习笔记;造福2000多万冠心病患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的工作日记;守岛英雄王继才夫妇记录的守岛日志……一页页日记记录并见证了新时代共产党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

“亲爱的陈校长:……感谢您对西部教育的扶持……皆由你,我的高中生活精彩一半,剩下半份需要我自己努力!……你不是台江民中支教校长,你是台江民中校长!你是我的傲气来源,我一定要成为你的骄傲。”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学生写给支教校长陈立群的信感激之情溢于笔尖。

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学生写给陈立群的信(2018年9月10日)(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提供)

“每一位平凡的中国人都拥有了通过努力奋斗来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零件堆里走出的技术达人吕义聪在给家人的信中表达了生逢伟大盛世的普通中国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

吕义聪写给家人的信(2022年6月1日)(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提供)

“维和任务很神圣,那是因为这是世界和平的梦想。”这是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的韦益毅在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出征前夕写给女儿的家书。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 不仅守护着祖国神圣国土,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

韦益毅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

展览尾厅,一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墙特别引人注目。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墙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薪火传承。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展览信息

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

地点: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浦东新区白杨路636号临)

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

个人参观:通过“档案春秋”微信号预约观展(新用户请先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后再进行预约操作)

团队预约:致电38429688转1101分机(20人以上)

扫描上方二维码预约观展

撰稿:方华

资料统筹:吕翔、张劲、胡劼

新媒体编辑:陈皓、陆闻天、龚紫珺

本公众号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标题:《见字如面——170余封书信带你感悟家国情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