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丨将“定位”变成“地位”,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发布
2023-02-13 12:41
澎湃江苏 >
字号

1月15日下午,南京,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在热烈地举行。江苏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徐州市代表团,与大家一起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谈到徐州的未来发展时,信长星指出,徐州历史悠久、区位优越,是江苏的重要增长极、苏北发展的领头羊,是国家规划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更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殷殷期望。

1月30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在讲话中指出,全市上下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最新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总定位总要求,激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在“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上逐浪潮头、干出精彩、拼出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淮海经济区4省10市团结奋进,各出实招,高质量协同发展呈现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徐州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以“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建设为抓手,在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道路上一马当先。

洼地崛起担重任。一幕促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大剧,正在淮海大地上精彩上演。

擘画蓝图

推动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

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南接长三角城市群、北临环渤海经济圈———这里,是淮海经济区。

春风浩荡,大河奔流。

俯瞰这17.8万平方公里土地,一条条铁路刻下刚劲线条,一处处桥梁串联散落“遗珠”,一个个企业洽谈合作、投资兴业……协同发展的浪潮澎湃迭起,为这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汇聚起磅礴力量。

淮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今连云港市)一带的地区。这里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这也为淮海经济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彼时,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20市组成;

2010年5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徐州召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

2017年,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了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4省10个市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 

2022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中,2022年主要任务明确提出“推进淮海合作区协同发展”———这是国家《计划报告》首次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一项项政策高瞻远瞩、把脉定向,从国家层面擘画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清晰蓝图。

经济协同、产业趋同、文化认同,在和煦的春风中,淮海经济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区域。

谋篇布局

扛起中心城市责任担当

在淮海经济区10座城市里,徐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上也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58亿元,其他9座城市的这一数据都在6000亿元以下。

徐州还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名片。地铁、高铁、高架、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完备,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去年以来,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极地海洋世界、野生动物园等“硬核”功能性项目建成运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汉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城市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徐州科教资源丰富、医疗技术发达,彭城广场商圈是江苏省第二大商圈,仅次于南京新街口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淮海经济区首位,每年来徐州购物、消费、旅游、看病、上学的周边城市居民络绎不绝。

在此基础上,如何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将“定位”变“地位”?如何实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三角”?在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进程中,如何下好“先手棋”,扛起“中心”担当?

2018年,在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明确不久,江苏省便制定了《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70项重点任务,支持并帮助徐州发展。

2021年,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22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被列入2023年重点工作。《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也在稳步有序地推进之中。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徐州进一步明晰“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发展定位,完善产业支撑、创新引领、枢纽联通、品质生活等功能,主动加强与各城市交流合作,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将以更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担负起中心城市责任,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

推进区域战略合作共赢

2018年12月8日至9日,来自淮海经济区的10座兄弟城市党政代表齐聚徐州,举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并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发布《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

《宣言》中表示,将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建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机构,推动交通、产业、社会事业、环保等“四项合作”,突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

从那时起,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发展就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点”“线”共振:徐州与各市一起,共同奔赴目标,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跨省买房公积金异地贷款解烦忧;项目“飞地”让产业集聚更容易;跨域交通让各地往来更密切……这些区域协同发展红利已然从梦想变成现实。

下好“区域一盘棋”,各市进一步落实区域卫生健康、交通条线联动协调机制,做到跨区域信息互通,公路、客货运、水运、复工复产等多方面措施联动,协力协同,交通、产业、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工作稳步推进。

鲁南高铁全线贯通,淮北开通到连云港等海铁联运班列、商丘市中欧班列开行,徐枣、徐萧等多条城际县际公交路线陆续开通……

徐州、淮北签订《结对合作帮扶协议》,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

徐州与淮北、济宁等市土地二级市场对接,打造淮海区域统一的大市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跨域流转土地资源;

菏泽市着力建设中原技术交易市场,助力淮海经济区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地;

淮北组建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招商引资组……

各地特色优势在不断交流和激荡中放大,共同打响这场协同发展之“战”。

联合建立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

全面推进淮海经济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十市发出《关于做好秸秆禁烧联防联控的倡议》,携手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联合签订“司法行政合作共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工作方案”等协议,合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

在十市协同发展的大“棋盘”上,各地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协同发力,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促进要素流动、融合,在优化“点、线、面”协同布局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前有一马当先,后有万马奔腾。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不断完善产业支撑、创新引领、枢纽联通、品质生活等功能,主动加强交流合作,以更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担负起中心城市责任,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把国家的规划“定位”变成徐州的发展“地位”。

原标题:《深读 | 徐州如何当好头马?》

    责任编辑:宋昕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