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举行,边缘国家获更多关注

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2018-06-13 14:4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6月7日,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图

“‘16+1合作’不仅仅有匈塞铁路和中塞传统友谊。”在第三次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贸易博览会期间,前来参加青年交流活动的斯洛伐克青年代表罗伯特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6月7日到12日,此次中国-中东欧经贸部长级会议和贸易博览会在浙江宁波举行,参加的官员、商人和学者数量超过往年。

在7日举行的“16+1”经贸部长级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倡议》,并宣布在宁波正式启动建立首个“16+1“经贸合作示范区。

“其实,我们十六个国家的内部差异很大,只关注几个‘代表国家’是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罗伯特正在考虑来上海的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在他看来,要深入了解中东欧十六国和“16+1合作”,除熟悉那些大型合作项目之外,还必须加强人文交流,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经济合作的执行者。”

保加利亚拉脱维亚提升“知名度”

去年开始动工的匈塞铁路从立项以来就一直引发关注。塞尔维亚也被看作“16+1合作”的热点国家。本月初,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学者伊沃娜介绍了匈塞铁路建设工作的最新进展,初步预计2024年可以完工。

此次宁波博览会期间,除了匈牙利和塞尔维亚这两个往年会议中的“明星国家”,一些中东欧“边缘”国家也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今年7月,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将主办今年的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保加利亚目前正是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峰会上个月刚刚在索菲亚落幕。作为2004年才加入欧盟的几个新成员国之一,保加利亚如何利用轮值主席国身份和欧盟首脑峰会主场优势来影响欧盟议程是一个令观察家们感兴趣的话题。

“在索菲亚,我们非常明白‘16+1’机制是一个地区性对话平台,”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保加利亚经济部长卡拉尼科洛夫表示,“我想强调的是,保加利亚目前是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我们想借此提醒欧洲更多地关注整个巴尔干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的加入对提升巴尔干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十分有利。上个月在索菲亚举行的欧盟首脑峰会,我们就讨论了巴尔干的互联互通和‘16+1合作’。”

已是欧盟成员国的保加利亚位于欧亚“十字路口”。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它可以充当进入欧洲大市场的门户。目前,中国企业在保加利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工程承包、农业、通讯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过去三年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次会见了保加利亚总理博里索夫,也和保加利亚总统普列夫内利埃夫进行了一次会晤。双边贸易额总量虽然仍较低,但保加利亚对中国出口额增幅十分可观,2017年相比上年增加了67%。

“保加利亚是全世界第二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卡拉尼科洛夫说,“中保之间有着良好的历史友谊,而我们的地理位置——它看上去在边缘,但实际上是欧亚的十字路口,也使得今后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不管对于中国还是欧盟,巴尔干地区的“存在感”都在增强。今年以来,中东欧尤其是巴尔干地区受到了欧盟方面的更高重视。欧盟委员会2月6日通过了针对西巴尔干地区的扩张战略,在这份新战略文件中,欧盟热烈欢迎西巴尔干国家未来加入欧盟,并表示将尽力促成已经开启入盟谈判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尽快加入欧盟。在这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还集中访问了多个巴尔干地区国家。

卡拉尼科洛夫表示,保加利亚的欧盟成员身份并不影响发展和中国的合作关系。在选择经济合作伙伴一事上,欧盟成员国能够完全独立自主。

除了保加利亚,远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今年也引起了参会媒体的注意。

拉脱维亚是今年中国-中东欧贸易博览会的主宾国。除了带来参展企业和商品,前来参会的拉脱维亚经济部国务秘书伊格里提斯还带来了其他好消息。

他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拉脱维亚目前很重视人文交流,希望能在中国提升波罗的海国家的知名度。为促进双方人员的直接互通,拉脱维亚将和中方协商开辟直航航线事宜,并简化中国公民赴拉的签证程序。

首部中东欧华人华侨报告出炉

随着中国-中东欧“16+1”合作的深入,双方的人文交流也日益密切,中东欧华侨华人群体也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6日,社科院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在宁波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华侨华人峰会上发布了国内首部中东欧华侨华人研究报告。这部报告在国内第一次将学术研究的视线聚焦于中东欧16国的华侨华人群体。

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官网上公开的研究数据,中东欧华侨华人的兴起,主要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高潮。中东欧国家的华人移民源于在中国与前苏联之间边境贸易的发达,在苏联解体和柏林墙倒塌后,又有一批中国新移民进入前苏联东欧地区从事商业活动。

“中东欧国家的华人华侨群体对‘16+1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有很高的热情,参与的意愿比西欧的华人华侨更强。”刘作奎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是因为这两个倡议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忽视。”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刚刚进入中东欧社会的华人华侨主要以经营餐馆、理发店和服装店为生,也被戏称为“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在“16+1合作”框架的推动下,不但中资逐渐进入当地,中东欧也兴起了旅游热,华人华侨的经营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据刘作奎介绍,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从事中医药推广、旅游中介和各种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地产、会计和法律等。

然而,由于华人华侨进入中东欧国家定居的历史仍然较短,与西欧国家的华人群体相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仍然显得有些滞后。

“华人华侨在当地除了经商,并没有什么政治诉求,既没有组织起来,也没有大规模通过媒体发出声音,”刘作奎表示,“华人华侨并没有广泛地融入当地社会。”

不过,阻隔华人华侨与住在国社会联系的障碍正随着“侨二代”、“侨三代”的成长而消除。例如今年在平昌冬奥会上获短道速滑接力冠军的匈牙利华裔刘少林和刘少昂兄弟。他们从小在匈牙利接受教育,与当地社会并没有文化差异,且随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交流的深入,他们中的很多人也积极了解中国,成了双方人文交流的最好诠释。

“走出国门的华侨华人既要学习西方文化,融入主流社会,也要把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刘作奎在报告中写道。

    责任编辑:茹存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