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刑事打击“虐猫”谣言,不是小题大做

2023-02-15 17:1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还记得《当家主母》剧组所谓“虐猫”的事吗?

2021年11月,该剧正在热播,自称是该剧剧务的刘某言之凿凿地称,剧组假戏真做,故意毒死了“白猫演员”。之后拥有400多万粉丝的某大V发布了这一“报料”,引发1万多名网友转发。事件很快发酵,该剧豆瓣评分陡然跌至2.8分,引发广告商撤资,连带该影视公司其他作品审查进度受损,“给公司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之后,浙江东阳警方立案侦查,调取拍摄花絮后发现,剧中猫的“死前挣扎”行为是剧组用鱼线拉扯的结果,东阳检察院也证实白猫还活着。在充分落实证据之后,2022年3月,东阳市检察院以刘某涉嫌寻衅滋事罪提起公诉,同年5月,法院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现判决已生效。

这起案件向网络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信号:造谣违法,造虐猫的谣言一样违法,导致严重后果的,就构成了刑事犯罪。

刑法亮剑虐猫谣言,不是小题大做。在目前口碑流量时代里,对待谣言不可能还是“清者自清”的态度。谣言会对文艺产品造成严重的现实损害,远远超出了正常文艺批评、舆论监督的范围,必要时应该被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造谣一部片子的剧组虐猫,和造谣一家食品厂加工病猪肉一样,都是严重损害商誉的行为,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在“虐猫”传言发酵之后,网民纷纷到豆瓣给该剧打低分,该片口碑直线下降,遭遇各种举报、抵制,导致广告商撤资,造成了上亿的损失,谣言造成的危害不啻于毁掉工厂的一条生产线。从社会危害性来说,制造虐猫谣言已经满足了犯罪的构成要件。

当下,舆论场对于反对虐待、虐杀动物,善待伴侣动物形成了共识,对“动物演员”权利的关注体现了社会文明水准的提升,也是网络的文明公约数。另一方面,由于虐待动物议题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强大的网络动员能力,容易异化成为大型网暴、传谣的“人性修罗场”。很多时候,基本事实都没能弄清楚,就已变成对当事人、当事企业的疯狂网暴、举报、抵制,等到真相大白,伤害已经无法挽回。

个别人利用公众的朴素感情,故意制造虐猫、虐狗话题赚取流量,博取眼球,制造对立,严重毒化了网络生态环境,这也对正常的文艺创作、企业经营活动构成严重威胁。这次东阳司法机关以刑事手段打击虐猫谣言,具有标杆意义:不能听任此类谣言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不能放任个别自媒体故意碰瓷。

 既要保护动物,更要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名誉权,这本是常识。不能把自己对动物的爱心,建立在愤怒和谣言的基础之上,更要警惕有人利用动物权利话题恶意刺激公众,挑唆对立。

    责任编辑:沈彬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