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邓尉探梅丨只有梅花情不改,一回相见一回妍

2023-02-16 1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梅花的喜爱是丝毫不吝笔墨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曾留有一首《忆梅》传世: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诗人既爱寒梅的清香孤傲,占尽早春,又恨寒梅早早凋谢,诗人还来不及尽情欣赏,因此寒梅也常常被称为“去年花”。若是李商隐此等爱梅人士偶然行至苏州境内,踏足邓尉山,饱览香雪海,定会流连忘返,并留有千古诗篇存世。寒梅无处寻,可至邓尉山,苏州邓尉山简直就是爱梅人士的天堂。

1 邓禹隐于此?

苏州多灵山秀水,清代的袁景澜说:“吴中诸山,崒屼郡西,冈叠层折,至邓尉而陆地诸山尽。非尽也,盖至是山皆伏陷入太湖矣”,此言甚确。苏州府城西边的名山绵延相连,彼此相望,虎丘、支硎、寒山和天平诸峰皆代有名声,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邓尉山大约位于苏州府城西南七十余里处,这儿已濒临太湖边上,穿过邓尉山诸地尽陷太湖,地卑多湿,也就再也寻不见诸如支硎、天平这样的山峰。

图中所标识的即为邓尉山,可见其位于苏州府西边诸山之最左处,下面的湖泊即为太湖。
图片来源王鏊《姑苏志》

邓尉山之名也颇值得考究一番。邓尉,即邓太尉之缩写,邓太尉不是指别人,正是指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邓禹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他随刘秀起兵,南征北战,奠定东汉基业,刘秀论功行赏时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可见其贡献之大。传说邓禹曾经在邓尉山隐居过,当地人为了纪念邓禹因此而将此山命名为“邓尉山”。邓尉山山下还有一座古庙,庙内有四棵以“清奇古怪”而著称的古柏,名曰司徒庙(古代太尉也称司徒),这庙亦是用来纪念邓禹的。可见在当地人的观念中,邓尉山是与邓禹紧紧相系的。

邓禹画像
清顾沅辑录 孔莲卿绘像《古圣贤像传略》

但是,查证诸多史料,邓禹并非是江南苏州人,尽管他早年跟随刘秀南征北战,但征战的马蹄并未踏至江南地区,东汉建国后,刘秀也未曾赏赐过江南的封地给邓禹。最重要的是,邓禹这般声名显赫的人物,一举一动都会受人关注,若是他真的有过隐居山林的举动,史书上不可能不会记载,毕竟隐居山林对于古人而言意义非凡。查邓禹曾隐居过邓尉山的说法,大多出自民间传说,渐渐进而影响到了文人的记载,清代的《百城烟水》中就说邓尉山:“去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隐此,故名”。但最早的传说出处已经无从考证,如今的司徒庙也是清末民初重建的,因此邓尉山与邓禹的关系颇值得怀疑。后人猜测,很有可能是东汉灭亡后邓禹的后人逃至此处避难,而当地人为了某些利益而攀附邓禹,乃命之为“邓尉山”,实际上“邓尉山”还有一名字为“光福山”,这两个名字间的关系亦值得好好探究一番。

邓尉山全貌 图片来源:《南巡盛典图录》

我们暂且放下邓尉山与邓禹的纠葛不提,在苏州诸峰中邓尉山是比较低调的一座,无论是景观还是文化底蕴较虎丘诸峰明显更逊一畴,但亦有可圈可点之处。邓尉山山势绵亘,重峦叠嶂,于此处眺望烟波浩渺的太湖,千帆竞过,山水一色,无怪于东晋青州刺史郁泰元有墓在此,也无怪乎唐天宝年间会有僧人于此修建报恩寺。元朝僧人时蔚来到此处后,见寺庙颓圮,遂重建报恩寺,并题诗曰:“元高向午面朝湖,三凤三龙天下无”。这些赞誉似乎比起虎丘诸峰而言还是太过于单薄了,但是,若单论邓尉山的梅花胜景,那么就算是虎丘等山也只能避其锋芒。

2 梅花消息此山间

邓尉山梅花胜景很早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明清以降,天下赏梅圣地就已经有了“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的说法,而苏州邓尉山赏梅之风尤甚。邓尉山梅花之盛,清代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说:“环山村以百数,山中人以树艺为业,笆篱界畦,芳鲜澹一郡,尤多植梅。西为弹山,西北为西碛、铜坑,南为孫堰,东为马驾,梅遍植之”。邓尉山中人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多以植树为业,想必多植梅树也是因为当地的气候等条件较为适宜的缘故。只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荫,山中人在植树以为生计的同时亦创造了邓尉山的一处胜景,漫山梅树,开花时节万花团簇,芳香益远,蔚为壮观,清人袁景澜对此有着生动的描写:花时,红葩绿蕊,相间万重,孕馡糁霙,乡气蓊葧,攒枝布跗,玲珑璀璨,合匝缤纷,弥望不绝。

如今的苏州香雪海 图片来源:网络

梅花集中种植的地方较为僻静,原本并无名字,康熙年间宋牧仲巡抚苏州来此地游玩,刻“香雪海”三字于摩崖之上,此地因此得名。如此胜景必然会引起好游的苏州人的注意,每年二月中旬,乘舟者、骑马者、步行者、提壶担食者,相望于路,不绝于途,时人称之为“邓尉探梅”。但凡领略过苏州邓尉山梅花胜景者,无不流连忘返,清代诗人吴彦芳曾与友人结伴游览邓尉山,原因即是二十余年前他偶然邂逅过一次,仅此一次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年后依然兴趣盎然,并在得以饱览邓尉山梅花胜景后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娱:

结伴寻春邓尉山,梅花消息此山间。

亦知花与人同瘦,谁信春来客总闲?

松径微风翻粉蝶,湖心斜日点烟鬟。

廿年前一登临遍,今老依稀兴未删。

乾隆时期的常熟人孙原湘打小便仰慕邓尉山梅花胜景,但一直等到十七岁他才得以饱览此地风光,事后他作诗道:“积想十年才满愿,关心百事总前缘”,心心念念了十年依然热忱不减,此后孙原湘依然保持热爱,每遇闲暇便会欣然至邓尉山赏景,在《雨中自邓尉至谭山下看梅》一诗中孙原湘可谓是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扶筇折屐自年年,旧侣同各沓然。只有梅花情不改,一回相见一回妍。”每年陪诗人来此看花的伴侣虽然不尽相同,但诗人对梅花的情谊坚定难移,且每次见面都可感悟到梅花不同的妍丽。孙原湘对邓尉梅花,可谓赤诚,然而孙原湘也只不过是众多邓尉梅花胜景粉丝中的一个罢了。

邓尉探梅的路线有许多种,可以取道费家湖、马家山、蟠螭山、铜坑、石壁、弹山等地,虽然路途艰辛,但幸好终点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吴郡岁华纪丽》中这般描写抵达后观梅的愉悦:而邓尉山前,香花桥上,坐石欄徙倚,日暖风来,粉鲜玉皎,穰芳遥袭,熏袂染衣。时有微云弄白,岚风萦青。左澄湖镜,右障岩屏,水天浩溔,苍翠互错,资清欲治,蒸成香国,真脱然尘埃矣。

香雪海全貌 图片来源:《南巡盛典图录》

然而若是只关注于终点,而忽略了沿途或者其他景色,亦是得不偿失之事。因此,所谓的“邓尉探梅”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说只欣赏梅花,而是游览邓尉山全景的一个代称,清人袁景澜曾在《吴郡岁华纪丽》中详细记载了一条邓尉山探梅路径,我们不妨跟随着他的脚步来一探邓尉山的美景。

探梅首日,从费家湖处进入邓尉山,行至鸟山头,再至铜坑寻吟香阁遗址。吟香阁乃是宋代高士顾仪凤所建,至清代已颓圮,但此地亦多有梅花,袁景澜认为此地乃是梅花林最深处。从此地再出发,过巉山头、金鱼涧,登上官山岭,可至元墓山,元墓即是前已论及的东晋青州刺史郁泰元的坟墓,所葬之处也因此得名为元墓山。缅怀完郁泰元后,可经蔡家坞、柴庄岭抵达姚家河头,当晚便在此留宿。

次日,从姚家河头出发经凤鸣冈,登上峙崦岭,由此可抵达司徒庙,入庙参观“清奇古怪”四古柏。出庙后即可进入香雪海,观数十里梅花,但欣赏梅花并不是此番旅途的终点,我们还可以登上石楼俯瞰太湖,转而抵达天井,此处亦能欣赏红梅绿蕊,继而寻访和丰庵、六浮阁、五侯公墓等古迹。旅途到了此处,已至尾声,沿着蟠螭山一线重回柴庄岭,在这里登舟踏上归途。至此,邓尉山两日游到此结束,想必此条路线乃是袁景澜亲身探寻的结果,不然也不会在最后自信的发出“若误趋他途,则不能遍览其胜也”的感叹。在饱览邓尉山梅花胜景后,袁景澜则留有一首《探梅》存世:

游船遍历十三桥,邓尉梅探二月朝。

有客推敲驴背句,满山香雪入诗瓢。

吾家山接铜坑路,处处梅花闇古村。

最爱矮窗开霁雪,酒簾挑出竹篱门。

由诗词可知,袁景澜的居所距离邓尉山并不遥远,反而十分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袁景澜可能是邓尉山的常客之一,不然也不能如此详细的描绘出自己的游览路线。“有客推敲驴背句,满山香雪入诗瓢”一句颇为精巧,古代诗人常常骑驴行走并于驴背上推敲诗词,既有风雅之意,亦有苦思冥想的意蕴,但是当看见满山梅花酷似香雪时,遍山香雪尽可入诗,何愁没有灵感呢?

(明) 徐渭 《驴背吟诗图》 故宫博物院藏

汪婉和王粲英都留有相同诗名的《探梅》传世,前者中有一联写道:“卷簾渐觉香风入,一路梅花到庵西”,可见邓尉山的梅花香气弥远,规模壮观,以至于让王粲英发出了“羡煞山居何太好,门开日日见梅花”的感慨。

3 万般胜景,齐收腕袖矣

关于邓尉山的图卷并不多见,最为著名的一幅乃是清人孙均于1826年所作,孙均乃是清道光同治年间的画家,别称月底修萧馆主人,工诗词,善书画,精音律,旁及篆刻、陶埴之事。1826年,孙均与张井等人游览邓尉山,受张井等人所托,孙均才作此画卷,这在其题跋中有详细的介绍:“芥航先生(张井)脱略簪组,耽癖泉石,负谢傅之硕望,衷许椽之胜情,寰内名山皆将登历,以銁吴人属此图缋,萧贲尺幅,虽惭范模,宗炳卧游,庶佐探览”。

画卷整体用色清新淡雅,但也因此略去了红梅,近处主要细笔勾勒山林古建,远处则以留白的形式表现烟波浩渺的太湖,太湖上千帆竞过,令人顿生天地辽阔之意思。孙均笔下的邓尉山,正如他在自跋中所描写的那般:吴郡迤西行七十里,冈峦缭亘丛椒黝邃,有山曰邓尉,其西南六里为元墓,晋刺史郁泰元残碣在焉,居人植梅为业,盖逾千顷,方春景妍,林袤缟白,冷香晴雪,散被塍野,禽声篁籁,岩翠波光,明秀幽深,自然胜妙,荀举竹杖,穷入升眺,可以悦神忘归。

清 孙均 《邓尉探梅图卷》

关于此画所描绘内容的范围,孙均也作了一番解释:“肇自光福,讫于穹窿,南带青芝,右襟铜井,前阻笠泽,远映包山,七十二峯,一镜罗目”,从画卷的内容来看,画卷的最右边的下方画有一塔一桥,此即邓尉山较为著名的光福塔,桥旁边的桥即为虎山桥,袁景澜说的“二月中旬,郡人舣舟虎山桥,襥被遨游”即是指这座桥,苏州人来邓尉山游览大多会于此处上岸,岸边上的众多屋舍即是光福镇,想必香雪海如此有名这些百姓也出了不少力气。经光福塔而上即是邓尉山,在画卷光福塔的上方我们可以看见山涧内充盈着雪白的梅花,想必就是香雪海。

(清)孙均 《邓尉探梅图卷》局部

越过邓尉山山脊,画卷中即可看见一处隐于古柏白梅中的红色建筑,根据位置和周围的植物推测,这里应当就是邓尉山脚下的司徒庙。对于该画的描绘,孙均也颇为自信,在题跋的结尾他略带豪气的说道:“将使猿鹤无心,棲游烟墨,湖山有灵,奔赴素缣,绀碧云中,樯帆天际,日霞华雾,齐收腕袖矣”,但观此图卷也可知此言不虚矣。

(清)孙均 《邓尉山探梅图卷》局部

清末余兆熊用漳绒编织而成的《邓尉图卷》是另外一幅关于邓尉山的著名图卷,与孙均的《邓尉探梅图卷》不同的是,该画卷乃是用漳州的花漳绒编织而成,图中的山水桥梁、庙宇殿阁、钟楼古塔等则是将绒圈按物象的线条割开而制,割开后的绒毛光亮,与未割绒的地子形成反差。画面又以墨笔渲染,进而达到水墨画的效果。整幅画卷依次展现虎山河、虎山、虎山桥、光福山和太湖等景物,宏阔壮观,气势磅礴,但与孙均的画卷比起来却失之精细,余兆熊似乎无意展现邓尉山中的梅花胜景,因此也就略逊孙均的画卷一畴。

(清)余兆熊《邓尉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从右到左依次为虎山桥、光福镇、光福塔和光福山

到了现代,亦有画家对邓尉山进行过一番描绘。在沈迈士1959年所作的《邓尉山即景》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熟悉的光福塔和太湖上千帆竞过的场景,而沈迈士的用色较孙均更为大胆奔放,孙均可能是为了凸显清新淡雅之意而将红梅等元素略去,但是沈迈士却在画中重现了这一元素,因此整幅画卷色彩较为热烈奔放,但也最为贴近现实中的邓尉山和香雪海。值得一提的是,沈迈士创作的年代已经是现代,因此在画中我们亦可以瞧见电线杠、小客车等具有现代性的元素,将这些与孙均、余兆熊的画放在一起欣赏时,不由地会心生今非昔比之感。身居现代的人们可乘小客车登上邓尉山,尽管方便,可途中亦会错过不少风景,袁景澜为我们勾勒的路线尽管比较费腿,但亦多天人之趣。

现代 沈迈士 《邓尉山即景》

4 结语

历史总是在层累中继承前进,昔日邓尉梅花胜景在当代依然受人喜爱,二月至邓尉探梅已然成为了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其中蕴含着的当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观光游览之意而已,更多的是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自然因人而更有意义,人置身于自然中则得到了升华,这期间的互动又多生妙趣,众多的诗词画卷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今的邓尉探梅已经成为了苏州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存,这也是今人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深刻铭记。

参考文献:

1.(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3. 杨旭辉:《“结伴寻春邓尉山,梅花消息此山间”——长盛不衰的“香雪海”赏梅风气》,《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

4. 程杰:《苏州邓尉“香雪海”研究——中国古代梅花名胜丛考之一》,《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