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虫子》是属于我的《昆虫记》,也是中国孩子的蓬勃成长记

2023-02-17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庞余亮

“庞余亮的《小先生》,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是一座爱与美的纸上课堂和操场。”这是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给予《小先生》的授奖辞。

从15年乡村教师生涯到扬州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从一个疯狂喜欢阅读和写诗的“小先生”到荣获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庞余亮的文学人生,写满故事。

“写作就是要找到我们生命中被大雪覆盖的故事”,新黄河记者专访庞余亮,听“小先生”讲述他的阅读和写作,讲述他的“露珠和泪水。

一个爱读书爱写诗的“小先生”

记者:您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一颗令人心疼的童心最早是如何种下的文学种子?

庞余亮:我出生在江苏兴化千垛镇一座四面环水的村庄。父母是农民,也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小时候我问过我的父亲,为什么不读书?出生于1921年的父亲说不读书有两个原因,一是贫穷,二是我的爷爷有个非常出名的口头禅(这出名是在我们村庄):天下只有用半升子借米,没有用半升子借字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半升子”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竹或者木制的圆柱形的量具。我爷爷的意思是“读书无用”。我父亲也知道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但他无法改变自己是文盲的命运。况且,我们家又是一个多子女的家庭,我父母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我是他们的第十个孩子。等我来到这个家的时候,父亲48岁,母亲44岁,家里没有书也没有报纸,而我偏偏是个想读书的孩子。生存的压力,过多的家务,也没有令我读书的渴望降低。我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讨好大队会计,那是一个个子非常高大的大队会计,讨好他的原因是他们家有报纸,报纸的第四版是文艺副刊。我特别喜欢读那上面的文艺副刊。

小先生

作者:庞余亮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

读书的第二个途径是向回乡的知青借书。11岁那年,我见到本村有个哥哥有一本杨沫写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跟着他死磨硬缠了三天,他才答应我两个小时看书时间。偏偏这时候,我母亲让我去打猪草。年轻人可能不懂什么叫“打猪草”,“打猪草”就是去野外将猪能吃的野草给找寻回来。我当时就决定,违背一下母亲的决定,不打猪草了,即使挨打,也要把这本刚刚借过来的书看完。但天下的母亲都是出色的“侦探高手”,为了防止母亲找到我,我在打谷场上找了一个草垛,然后钻进去,扒开一个小洞,躲在里面,囫囵吞枣,连蒙带猜,把厚厚的《青春之歌》看完了。看完这本书的结果有三个:一是挨打;二是身上全都是被草垛里虫子咬的斑点;三是《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余永泽革命和爱情的故事让我战栗不已,书让我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人不再是我们村庄的人,而是一个远方的人。

记者:后来您是怎么真正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庞余亮:16岁那年夏天,糊里糊涂上了师范。两年的师范生活一晃而过,18岁那年毕业,还没懂得分别的伤感,就分配回到了兴化。上师范的收获,就是让我疯狂爱上了读书和写诗。我那时还不太懂分到乡村的意义,就觉得有拿工资的地方了。当时坐了很长时间的船,那里没有公路,四面环水。四小时的船程后,到达了工作的学校,一见面我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人都在看我,就像看西洋镜:这么小的小先生。但他们不知道我是一个爱写诗的小先生,后来我写诗的秘密是被学生发现的。从那时开始,我就不定期跟学生介绍我读到的好诗。我的诗歌处女作是发表在安徽《诗歌报》上的,题目叫《话说秋收》。这,就是我文学创作之路的开始。

小先生(青少版)

作者:庞余亮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

“晚饭花开的时候,地球的中心就在我们那所乡村学校”

记者:《小先生》那种恳切和真情,令人感慨万千中仿佛回到自己的乡村校园生活。您曾经说过这本书开始于您的备课本,《小先生》的缘起和写作过程是怎样的?在写作时您最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庞余亮:《小先生》的起点在煤油灯下,我记下了《一个生字》。那是学生们的第一个故事。那时的我,刚学会像老先生那样,一边在煤油灯下改作业,一边吊起一只铝饭盒,利用煤油灯罩上方的温度煮鸡蛋。我想起了白天犯下的错,有个学生问我:“小先生,小先生,你说说……这个字怎么读?”我真的不认识那个字。我的喉咙里仿佛就堵着一颗不好意思的鸡蛋,紧张,惶恐,心虚。我有个优点,知错就改,而且不想犯下第二次同样的错误。于是开始记录学生们的故事,慢慢素材就这样多了起来。

庞余亮

很多人说《小先生》怎么把我们学校写得那么美?这个美有没有存在?肯定存在。比如我写晚饭花。我觉得晚饭花开的时候,地球的中心就在我们那所乡村学校。不同人看待同一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视角,其实再简陋的日子里也有哈利波特的9¾站台。鲁迅和周作人都写过百草园。周作人看到的百草园由几棵树、几个粪坑与瓦砾堆砌组成,但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便是发现了那个通向魔法学校的9¾站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一切都是那么迷人。

优秀的作家、优秀的人看到的始终是光芒的部分。很多人看到的乡村教师的生活是简单的,但乡村学校的爱与成长是会发光的,我想通过《小先生》把这15年的光储存起来,就相当于把所有萤火虫放在一起,做一盏能够照亮乡村学校的灯。

半个父亲在疼(新版)

作者:庞余亮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0-09

记者: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给予《小先生》的授奖辞是:“庞余亮的《小先生》,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是一座爱与美的纸上课堂和操场。”在创作过程中,您是怎么表现“贤善”、“性灵”、“爱与美”的?

庞余亮:《小先生》出版之后,有评论家说我的散文继承了“贤善”和“性灵”散文的文心和传统,这是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从校园走出来的教师作家前辈的散文之路。“贤善”和“性灵”的起点应该在我备课的煤油灯下,那时我一边备课,一边记下了学生们的故事。可以这么说,我笔下的“贤善”和“性灵”不是我给予孩子们的,而是孩子们无意中赐予我的。记得那时我个子矮,目光多是平视与仰视。乡村学校的黑板前没有台阶,为了能看到教室后排,我一边讲课一边在教室里来回转,孩子们就如同向日葵般转向我的方向。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我。做了15年“小先生”,不仅是我教学生,更是我与学生们一起成长。

直到现在,学生们还会打电话跟我聊天,倾诉他们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他们把我当作兄长,这让我非常欣慰。与孩子们相处,有种无言的默契,相当于在一片森林里,风刮到我身上,也刮到了他们身上。这样的暖风里全是无形的“贤善”和“性灵”。

半个父亲在疼

作者:庞余亮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8-08

记者:关于《半个父亲在疼》的创作,记得您说过一段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话:“我父亲生活的所有一切基本都被时空带走了,被时光的大雪带走了。今天是大雪,大雪覆盖着我们,如果不及时记载下来,我们的泪水我们的露珠都会被大雪覆盖,被时光的大雪覆盖,那是很可惜的。我希望我们读者朋友们听众朋友们能够拿起自己的笔,挖掘自己的内心,不辜负自己的一生。”在您的理解里,那些“被大雪覆盖”的一切,重要性在哪里?

庞余亮:遗忘是我们的大雪,而记忆是大雪下面越冬的小麦。这小麦是我们人生的食粮。每个人写作的角度,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我心目中的,我看到的故事、我注意的故事、我记忆的故事,都是为了扒开记忆的大雪,找到我们生命中被大雪被灰尘覆盖的故事。在写《半个父亲在疼》时,我强调了这是我这个三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但并不等于我大哥心目中二哥心目中的父亲。我特别喜欢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尤金是《天使望故乡》里面的那个爸爸最小的儿子,他的爸爸也跟我的爸爸一样,反正那个美国的家庭跟我的家庭几乎是一样。《半个父亲在疼》就是我自己的《天使望故乡》,写下大雪和“大雪下的小麦”,我们和父亲就不会在茫茫人世中失散。这,就是写作的力量。

半个父亲在疼(台湾版)

作者:庞余亮 著

出版社:台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1

既然热爱文学,那就要全身心付出

记者:除了散文,您还写过众多诗歌和小说,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您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

庞余亮:我父母均是文盲,家里几乎没有一本藏书。我的乡村学校也没有藏书。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用于购买书籍。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这么多年的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自以为“非”,一是可以成为自己。第一个“非”,是界限。然后我就自我训练,15年,我完成了各种文体的自我训练。还有一点,既然热爱文学,那就要全身心付出,以及在青春时代最为寂寞的自我训练。10000小时定律永远是成立的。

丑孩

作者: 庞余亮 著

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8

记者:您曾经说过:“在读书过程当中我渐渐分析自己理解自己,我想告诉大家我爱写散文写文章,不是为了露珠不是为了泪,实际上是为了心安。”怎么来理解“写作是为了心安?您心目中追求的最好的文章是什么样的?

庞余亮:爱写散文的确不是为了露珠不是为了泪,实际上是为了心安。一个人在这个地球上活了一百年,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准确地、有力地表达出来,才无憾。这就是我的价值观、我的想法。我要把我的泪水表达出来,最后再回过来看这个文字,泪水和露珠实际上是同质的。在我的心目当中,泪水和露珠实际上也在浇灌我自己,我在写作过程中在向前走。比如写作《半个父亲在疼》,父亲不是个合格的父亲,他是半个父亲。但回过来想想,我这个儿子是完整的儿子吗?这就是写作对于成长的力量。我所认为的好散文首先要“准确”,永远要有作家的心跳和体温,还要向这个世界贡献出令人惊喜的“异质性”。

小不点的大象课

作者: 庞余亮 著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6

记者:眼下您的写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未来有什么创作计划?

庞余亮:我目前还在江边的一座叫靖江的小城生活和写作。还有4年,我就退休了。但写作是不可能退休的,现在我正在奋力写作长篇散文《小虫子》,这是我10多年来一直想写的长篇散文,也是《小先生》的童年前传,写的是小时候我与蜻蜓、天牛、屎壳郎、蚂蚱、蚂蟥等小虫子们为友为敌的故事。在与乡村虫子们的拉锯战中,渐渐长大的我体验到了世界的奥秘和生活的百味。这是属于我的《昆虫记》,也是中国孩子的蓬勃成长记,期待得到读者们的喜爱。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小虫子

作者: 庞余亮 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2

庞余亮,出生于1967年3月,江苏兴化人。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做过教师和记者。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小说集《顽童驯师记》,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小先生》等。曾获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第五届汉语双年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等。散文《半个父亲在疼》入选中国文学作品排行榜。2022年3月,荣获第十三届“万松浦文学奖”。2022年8月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原题为《大家 | 庞余亮:找到生命中被大雪覆盖的故事》,转载自:济南时报,2023年1月14日副刊)

# 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著名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 长亭与短亭:词学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这是孙康宜先生汉学研究论集。收录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广涉孙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对中西经典文学及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心得和洞见、边缘论题、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中国古典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从中可以窥见孙康宜先生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

# 千年家国何处是:从庾信到陈子龙

[美] 孙康宜 著

孙康宜先生对六朝诗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成果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对六朝诗歌的分析精准到位,赏析兼具,比学术圆润,比散文严谨,属别具一格的古典文论著作。通过对陈子龙与柳如是诗词情缘的关系和明清诗词中诗与面具的互利关系独到的诗词研究,在国内外古典诗词研究中独一无二,令人信服。孙康宜教授深受中西文学的熏陶,所做研究,属集中西方文化大成之作,每每将个人心得与史学价值融会贯通,使读者深受教益。

# 作女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作女》《情爱画廊》《隐形伴侣》《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乌镇的倒影》《牡丹的拒绝》《赤彤丹朱》《何以解忧》《仰望星空》10本。张抗抗的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塑造具有个性化特点,语言泼辣净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描写了青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历程。《作女》是张抗抗长篇代表作,通过对卓尔等一群对生活充满激情、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形象塑造,对一直处于男性中心的社会,提出极具冲击力的挑战和思考。

# 乌镇的倒影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从2000-2022年的散文代表作,包括《白色大鸟》《苏醒中的母亲》《西拉沐伦河漂流》《乌镇的倒影》等。作者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在对外部世界与国内南北方的自然景观、人文现象的细腻描述中,抒发了对于人间万象独特的参悟与阐释。她的散文与其小说作品形成“互文”文本,笔致飘逸,淡远雅致,呈现出哲思深邃、意味隽永的艺术特色。

# 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

邱振中 著

中央美院教授、书法理论家、书法家邱振中先生阐释唐代书法“人书俱老”最高艺术境界,以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为基础,结合王羲之等书家名帖,解读个体精神、书法文本和艺术传承的关系。在中国书法界,邱振中是少数既对传统书法有精深把握,又对当代艺术文化有所涉足的艺术家。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有着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广阔视野。本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论著,这是一部充满现代思想和个人观点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之作。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郝建,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斯]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 边缘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磅完美收官之作: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边缘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文笔洋溢浓郁的诗意,闪耀一个哲学家的深邃思考。埃德蒙·雅贝斯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犹太人。“二战”后法国最著名的文学人物之一,对德里达、布朗肖、布努尔等法国思想家产生过深刻影响。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其作品的四位法语作家之一(另三位是萨特、加缪和列维-斯特劳斯)。1987年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等。

# 世界的重量

[葡] 努诺·朱迪斯 著 姚风 译

世界著名诗人努诺•朱迪斯,根植于深远文化背景和谱系,不仅擅长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捕捉诗性的零光片羽,更长以智性的目光审视和思索人类生活的境况。2022年度“1573国际诗歌奖”获奖作品。诗人既有浪漫主义情怀,也惯于穿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边界,记忆、时间、语言、历史、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童年、艺术等,诗歌和散文两种语言风格互为交织,弱化抒情和叙事之间的边界,让文本获得更为自由的生长空间,形成一种宽广的互文性语境。

# 慎重:庞德——父亲和师长

[意] 玛丽·德·拉赫维尔茨 著 [英] 凯岚 译

这是一本珍贵的心灵之书、精神之书、情感之书。透过庞德女儿的挚爱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庞德。同时,也是一部穿越历史和岁月的心灵与生命之书。玛丽·拉赫维尔茨是现代诗歌巨匠埃兹拉•庞德的女儿。她在书中,用优雅、独特和动人的散文笔法,记述了从童年开始和养父母一起在大自然环境中长大,以及后来与庞德和生母一起生活的经历,也讲述了战后庞德在美国精神病院被监禁13年的艰难痛苦。

● END ●

原标题:《庞余亮:《小虫子》是属于我的《昆虫记》,也是中国孩子的蓬勃成长记 | 纯粹访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