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推动落实中伊经贸合作,需要排除几个“场内外因素”干扰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赵锦浩
2023-02-19 13:3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月14日至16日,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正式邀请,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访问,伊朗总统可以说是专为推进及落实2021年中伊之间达成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而来。访华前,莱希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老朋友是未来合作的最好伙伴》的文章,他强调德黑兰决心推进与北京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伊朗总统办公室政治事务副主任穆罕默德·贾姆希迪宣布,此访旨在敲定中伊25年合作协议的实施。而陪同莱希访华的经济、交通、石油、农业、贸易等各部部长及伊朗中央银行行长,更加表明了这次访问在经济层面的重要性。莱希抵华后,两国官员签署了包括危机管理、旅游、通信和信息技术、环境、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农业、出口、医疗保健、媒体、体育和文化遗产等20余项合作谅解。

协议既定,贵在落实。考察此前中伊签订的各类协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协议普遍存在虽然落地却未生根的状况。究其原因,其中不仅有国际因素的制约,也有伊朗国内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这些制约因素也是今后中伊合作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难免影响未来两国的经贸合作。下面我们就逐一论述这些因素。

首先,美国等西方国家极限施压,对伊朗实施各类单边制裁、全面封堵,严重影响了中伊经贸往来的质量。伊核问题是伊朗面临西方制裁和封锁的症结所在。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恢复对伊朗的严厉经济制裁。由于中国在伊朗有重要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同时也受到美国制裁措施的波及与压力。其中的制裁不仅殃及中国的银行、公司与个人,而且中伊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受到直接影响,危及中国能源安全。尤其是伊朗被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排除在外,对伊朗的跨境支付结算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导致中伊之间的经贸往来直接受损。此次,伊朗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阿里·巴盖里·卡尼、伊朗中央银行行长和经济部长随同总统访华,便是期望中国推动伊核协议的达成,并设法应对制裁。

其次,伊朗与中东其他国家关系复杂,相互掣肘,成为中伊经贸合作不确定的“场外因素”。中东是世界上热点问题最集中、各种外交矛盾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伊朗常常处于矛盾交织的中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等国由于宗教意识形态、也门战争等方面的矛盾,使得彼此之间在大多数问题上处于对立面。二是由于伊朗与以色列的敌对关系,以色列打击叙利亚的伊朗武装,甚至渗透到伊朗国内进行破坏。三是伊朗与其他邻国之间的问题,如阿富汗难民、伊拉克什叶派与伊朗的矛盾、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矛盾等诸多问题皆成为扰乱伊朗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无疑使中伊合作推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次,伊朗国内存在一股强烈的“向西看”情绪,或许会成为影响中伊经贸往来的“场内因素”。从伊朗上层建筑来讲,伊朗的知识分子与政治精英,受西方的影响极深,他们内心有一种“向西看”的心理。2015年伊核协议签订后,伊朗的政客及企业首先跑到欧洲进行招商引资。从莱希上台至今一直图谋恢复伊核协议的政治方向来看,伊朗的主要政治潮流仍希望加强与西方的关系。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媒体不客观报道的影响,伊朗国内舆论场对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不免有些误解和偏见的声音。在中伊经贸合作过程中,民心相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不断累积信任,培育合作需求,消除各种误解,是中伊之间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中伊经贸合作实质面临许多早已存在,也无法回避的难题,这无疑会影响中国商人投资伊朗的积极性。此次莱希总统访华,与中方谈出了不小的成果,但上述影响中伊经贸合作的“场内外因素”仍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如此,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也能有效开展。

(赵锦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