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强信心·2023高质量发展在鼓楼③ | “鼓楼基因”如何重塑制造业新动力?

2023-02-16 2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座城市

无论我们有多熟悉

都一定会有被疏忽的地方

转身又有新风景

2月,春色渐浓的徐运新河畔,鼓楼半导体产业园内。环氧地坪、洁净车间,看不见一粒灰尘,听不到一丝噪声,江苏海康博瑞电子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生产。

80.8平方公里的鼓楼区,蕴藏着强大的工业基因——这里曾是徐州历史最悠久、工厂最密集的传统工业集聚区。高峰时,这里的产业工人多达2万人。

老工业基地如何转型,是所有在工业文明时代辉煌过的城市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鼓楼区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以都市型工业引领老工业区转型升级,以‘四敢’精神激发担当作为,推动制造业‘基因重组’,促进老工业区‘脱胎换骨’。”鼓楼区委书记罗德清充满信心。

一问

鼓楼“工业基因”有多强?

2022年夏天,随着徐州绿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迁址,鼓楼区完成了辖区内423家工业企业的搬迁关闭。

鼓楼区曾聚集了全市约80%的大中型化工企业。2010年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境损害、城市功能不强等问题凸显,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式微,腾笼换鸟势在必行。

2013年,徐州市启动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018年,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单位纳入国家重点工程,陆续腾出约10平方公里土地,让寸土寸金的老城区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面对遗留下的产业“真空”和传承多年的“工业基因”,鼓楼区的产业该往哪里走?

主体发展房地产一度成为主流声音。鼓楼区经过多地调研、反复研究,下定决心:不能只谋一时利好,应殚精竭虑做长远计。

在参照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鼓楼区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禀赋,探索鼓楼特色的都市型工业发展路径,明确三大主导方向: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封测、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高端医疗器械。

“比起房地产,工业有着更强的生命力,是新技术与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鼓楼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颢天表示。

若要“招龙引凤”,需先“筑巢固基”。鼓楼区充分利用搬迁后的企业旧厂房及腾退土地,打造11.4平方公里的高新区,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一区二十一园”发展格局,明确每个园区的主导方向,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专精特新的“产业共同体”。

老工业撤离,都市型工业兴起,产业转型需要“勇”,更需要“谋”。

鼓楼区2017年起连续6年承办中国(徐州)人工智能大会,2018年 “量身定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构建以人工智能产业链为突破点、以城市转型为目标点的都市新兴产业体系。

如今,“智改数转”正在助推鼓楼都市型制造业发展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海康博瑞,白天工人生产,夜间机器人搬货,分工合理无缝链接。

二问

鼓楼“工业基因”有多强?

2月10日傍晚,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台资企业禾洛半导体公司生产负责人郑春科走出洁净车间,脱下防护服,从鼓楼创芯谷出发,不到10分钟就来到中心商圈,逛逛吃吃,开启轻松的周末时光。

什么是都市型工业?

这位年轻人的答案很直接——坐落在市井之中的创芯谷,周边便是居民楼和商场,移步就能享受到都市生活。

陈颢天给出的解释则更专业:都市型工业是“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以产业园区、商务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

2021年10月,徐州首家都市型工业示范园——鼓楼创芯谷揭牌。

占地63亩的创芯谷,前身是建于70多年前的化工机械厂,按照多元混合“屋中屋”理念,建成具有实用功能的“徐州工业博物馆”,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设备制造和封装测试、电子精密仪器设备组装等领域开展招商。

记者走进海康博瑞、禾洛半导体、源和精密等几家都市型工业,发现比写字楼和商场都干净得多。海康博瑞主要生产各种射频芯片标签,车间是封闭式的,透着玻璃窗看过去,处处一尘不染,没有机器轰鸣。

“我们这里是洁净车间,使用专业的净化空调和新风系统。员工进入车间前需要经过风淋间,把身上灰尘全部除尽。车间进行了隔音处理,不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海康博瑞产品部副总经理鲁轶介绍。

整洁的工作环境、齐全的生活配套、良好的教育资源,“产城融合”给都市型工业带来了诸多便利,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高附加值”是都市型工业的竞争优势。占地面积仅2000多平方米的禾洛半导体,去年9月投产,到年底产值即达1500万元,今年准备上规入库。

政府和企业都尝到了甜头,“都市型工业”在鼓楼逐渐形成集聚效应。2022年,云创显示、人工金刚石等29个总投资51亿元的都市工业项目签约;占地850亩的台子河南都市产业片区规划落定,国内首支百亿规模S基金成功落户;鼓楼半导体产业园原本预计招商20家,现在已有14家企业将楼宇订满。

三问

“脱胎换骨”目标有多远?

都市工业企业主体、空间布局、资本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优势,为鼓楼加快转型跨越、实现“脱胎换骨”提供了无限可能。

去年5月,市委书记宋乐伟到鼓楼区调研时指出,鼓楼区作为中心城市重要支撑板块,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鼓楼实际、彰显转型特色的城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新路子。

“但总的来说,鼓楼区仍然处于老工业企业关闭搬迁改造的空巢阵痛期、重塑产业经济结构的爬坡过坎期、提升主城区功能品质的攻坚决战期,都市型工业带动力暂时不够足、支撑力也不够强。”陈颢天很客观。

产业重塑的难点不仅在于大量财政投入,项目投入后还需要周期孕育,难以短期见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近30家都市型产业落地鼓楼,现在共同面临高端人才紧缺、产业链条短的困境。

“一部分研发人才看到鼓楼的产业转型,愿意到徐州发展,但彻底解决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陈颢天说,他们一方面帮企业招揽人才,一方面打出“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打通“内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年初,鼓楼出台《淮海经济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都市型工业引领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实力之城”被列为“头条”。

如何提升都市型工业发展层级?

鼓楼计划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总揽,推动老工业区由“工业锈带”蝶变“产业秀带”,推动先进制造业回归升级和产业技术人群聚集,打造鼓楼创芯谷、鼓楼半导体产业园等5个“都市产业园区”平台,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提供鼓楼经验。

面对未来目标和现实挑战,鼓楼方向明晰:稳步发展都市型工业,逐步扩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提高工业经济占比,形成经济发展新支撑,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典型样板”。

路虽远,行则将至。

原标题:《强信心·2023高质量发展在鼓楼③ | “鼓楼基因”如何重塑制造业新动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