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典型案例】因矛盾纠纷被朋友恶意泄露个人信息,法院判了...

2023-02-21 16: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点/击/蓝/字/关/注/我/

鲁法案例【2023】071

裁判要旨

《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未征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利用网络等途径公开泄露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还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侵删)

1

基本案情

2022年,李某在微博连续发布两条信息,公开张某的姓名、出生日期、电话、住所地、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张某发现后报警,李某删除其发布的张某个人信息,但李某又持续在微博上发布针对张某的个人信息。李某的行为给张某生活和精神带来严重困扰,张某因此起诉。张某请求法院判令李某在微博平台向自己进行道歉并支付精神抚慰金若干元,此外,案件诉讼费用由李某负担。李某辩称,张某所诉的侵权行为多为不实,自己是曾发布过张某的信息,但是几分钟后就删除了。

2

法院审理

济宁市兖州区法院经审理认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该案中,李某曾在微博平台公开过张某的姓名、出生日期、电话、现居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事实清楚,该信息虽已删除,但可能会造成他人以截图、拍照等方式获得,泄露张某的个人信息,李某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张某主张因李某的侵权行为造成其精神抑郁,要求李某赔偿其精神损失费,李某不予认可,法院认为,张某提交的证据无法证明其身体不适与李某的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故对该请求法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李某曾经公开被告张某的个人信息,已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结合双方曾系朋友关系,因产生矛盾引发李某在微博平台公开张某个人信息,以及李某已将信息删除等情节,张某要求李某在微博平台进行赔礼道歉,法院予以支持,张某的其它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依法判决李某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在微博平台发布道歉函,对张某赔礼道歉,发布时间不少于十日(道歉函内容须经法院审核批准后发布);另驳回张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该判决现已发生法律效力。

3

案例解读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侵删)

个人信息权作为民事权益第一次正式被纳入民法规范体系是在《民法总则》,《民法典》更是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处理原则以及删除权等。需明确的是,个人信息侵权属于一般侵权的范畴。司法实践中,处理该类案件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件中,被侵权人一般享有两种损害赔偿请求权:一是人格请求权,这属于绝对权,不以过错和造成实际损害后果为必要,只要侵权行为确实存在,被侵权人即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但应当与侵权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具体到该案,只要李某未经张某同意在网络平台公开了张某的个人信息,其侵权行为即已完成,不受发布平台的类型、受众多少、点击数量、持续时间长短的限制,李某辩称其在发布张某个人信息后在几分钟内就删除了相关帖子,但可能会造成他人以截图、拍照等方式获得,泄露张某的个人信息,李某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张某有权要求李某赔礼道歉;二是损害赔偿请求权,适用填平损失的原则,被侵权人需举证证明其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法院以此为据确定赔偿数额。具体到该案,张某主张因李某的侵权行为,造成其精神抑郁,支出医疗费若干,但其提交的门诊病历不能证明其诉称的因果关系,且无正式医疗发票证明其实际支出,张某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法院对该诉求不予支持。关于精神抚慰金,《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即被侵权人需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其精神遭受的损害达到了“严重精神损害”的程度,否则其精神抚慰金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一条 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九百九十八条 认定行为人承担侵害除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外的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应当考虑行为人和受害人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以及行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

第一千条 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九十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转载于山东高法

原标题:《【典型案例】因矛盾纠纷被朋友恶意泄露个人信息,法院判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