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到中年:话越少,日子越好

2023-02-24 13: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听过这样一句话:

中年人最大的醒悟,是懂得了人生过得好不好,不在于你有多么能说,而在于你能忍住多少话不说。

年轻时,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是本事,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世间冷暖后才发现,学会话少,人生才会免去诸多烦恼。

看破不说破,遇事不责人,与人不解释,是中年人最好的修行。

看到过一句话:

与人相处时,看破不说破,彼此都好过;看穿不说穿,感情翻一番。

年轻时对此嗤之以鼻,中年后才明白这不是世俗,而是成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颇有感触。

疫情放开后,去参加同学聚餐。

期间,一位同学侃侃而谈,十分自豪地表示,疫情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全款买了最新款的轿车,而且是顶配。

紧接着又吹嘘起车子内饰如何豪华,动力多么强劲......

在大家投去羡慕的眼光时,岑岑却突然蹦出一句话:“你这车是辆二手车吧。”

现场顿时鸦雀无声,面面相觑。

岑岑赶紧补充说:“我的工作就是和各种汽车打交道,一听到动力参数和内饰我就知道,你买的车只有5年前的老款才有。”

老同学眼看自己被拆穿,异常尴尬,但为了面子,反过来说岑岑不懂装懂。

这时,老班长赶紧出来打圆场,才避免了一场矛盾的发生。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喜欢撕掉别人的“面具”,来炫耀自己的本事。

殊不知,当众拆穿别人,虽赢了一时之快,却很容易招来别人的记恨。

《弟子规》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私”,能看破,是本事;不说破,是修养。

与人相处,话少一点,和谐就多一点;显摆少一点,体面就多一点。

人到中年,予人脸面,就是予己体面。

樊登老师曾说:“一个人遇事,如果处处都要计较,事事都要责备,自己的生活也会一地鸡毛。”

人在年轻时总喜欢黑白分明,到了中年反而开始允许人性中“灰色地带”的存在。

因为,人年纪越大,越能明白这世上每个人都不容易。

愿意体谅他人难处,遇事不责人,处事不计较,是最大的善良。

朋友薇薇曾花了一年多精心栽培了一盆海棠花,十分喜爱。

一次搬家时,花开得正盛,却在电梯口被急冲冲的外卖小哥撞个满怀,泥土洒了一地,花还被拥挤的人群踩得稀碎。

看到这个狼藉的画面,薇薇瞬间怒气中烧。

但看到外卖小哥着焦急慌张道歉的同时,催单的电话不断响起。

一时间,薇薇又咽回了即将脱口而出的指责,笑着说:“快去送餐吧,别超时了。”

原来,小薇当时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种种遭遇。

比如项目时间紧迫,不小心出了差错,结果被领导痛批一顿,还要罚款;

接待客户时,无意中说错了话,不仅被投诉,还失去了奖金和升职的机会。

想到这些,小薇顿时怒气消散,体谅了对方的难处。

心理学上有个温情效应,说的是:

一个人能够体谅他人难处,给对方送去善意,自己也会体会快乐,感受温暖。

人到中年,走过了岁月的坎坷心酸,便越发能理解他人难处,体会他人痛处。

当你愿意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人时,心中本该弥漫的怨气自然消散殆尽。

遇事不责人,得理也饶人,生活自然倍感轻松。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这世上,无论你怎么活,总有人说三道四;无论你怎么做,总有人指手画脚。”

走过世事冷暖,再读这句话时,猛然醒悟:

生活永远只属于自己,不与人解释,才是最清醒的生活方式。

网友@雯雯曾分享过她的经历。

她很喜欢阅读,不管去哪里都会带着书,就这样的习惯,却总有人说三道四。

一次单位聚餐,有人看到雯雯手中的书,讽刺说:“看看雯雯,聚餐都要带书来看,这是要当大作家呀!”

雯雯感到被误解,便极力解释原因,可别人只是敷衍地回应了一下。

不被理解的雯雯深感委屈,后来,单位每次聚餐都会特意不带书去。

谁知又有人嘲讽说:“看吧,还说自己书不离手,我看就是在装摸做样。”

雯雯听后,又十分无奈。

带书有人说,不带书也有人说,极力解释根本没人信,雯雯深陷痛苦,不知所措。

直到有次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无需向任何人解释自己。”

雯雯这才豁然开朗,从此做回了自己。

人活一世,最愚蠢的,就是费尽心力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人生。

你能说会道,有人说你没有内涵;

你学会沉默,又有人说你故作深沉。

白岩松曾说:“在乎别人看法与想法的人,往往都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主见。”

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只会打乱你生活的节奏、影响你生活的质量。

中年人,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心智》一书中说:

“表达欲太强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信心,进而失去对人生的掌控。”

人到中年,话少不是认怂,不是清高,而是明白了:

人生在世,我们无法堵住别人的口,但起码可以管住自己的嘴,不给自己找烦恼;修好自己的心,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原标题:《人到中年:话越少,日子越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