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城市志|《武汉共识》十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做大朋友圈

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2023-02-25 12: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座省会城市,再次牵手。

日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九届会商会以视频形式召开。会上,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一码通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法律服务异地协作框架协议》等文件。

多个省会城市连续多年联合举办会商会,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这一不同凡响的举动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图片来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合肥,左右逢源?

四座省会城市的首次“牵手”,还要追溯到2013年。

2013年2月23日,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同签署《武汉共识》,到今年刚好是十周年,四座城市的会商会也已举办到了第九届,足见交流、合作的诚意与密切程度。

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细节值得注意。虽然四座省会城市的会商会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名义下进行,但实际上,在顶层设计中,合肥只能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编外”成员。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也即过去常说的“中三角”。很明显,这里面所囊括的省会城市仅有武汉、长沙、南昌。

而在另一边,合肥则被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底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合肥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被明确写入。

因此,这次有分析说,合肥加入会商会,意味着长三角城市群正式“扩容”,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其一,合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已是延续多年的惯例,并非新动态;其二,在规划层面,合肥只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并未改变。

合肥到底属于长三角城市群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近年来经常在坊间引发讨论的话题。对此问题,其实完全可以有一个开放的答案。

事实上,在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会商会期间,合肥方面就明确表示,“合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同时也是‘长三角’成员”;“合肥要做到‘左顾右盼’‘左右逢源’,一方面要紧盯东部,一方面还要融入中部”。

可见,综合区位因素和经济联系等多个维度来看,合肥在规划上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与其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并不矛盾。

超越城市群的观察视角,置于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来看,合肥“既要紧盯东部,也要融入中部”,就更显顺理成章了。

作为中部六大省会城市之一,合肥的“双重身份”,不仅有助于为自身发展汇聚尽量多的资源,也能够更好承担起“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联系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角色,这对于中部崛起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率先打破公积金贷款管理城市壁垒

实际上,相比规划上的泾渭分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人文交流合作等要复杂得多。即便是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合肥与武汉、南昌、长沙等中部城市的合作,也是不断深入的。

在今年的会商会之前,四座省会城市已共同签署了包括《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近期合作重点事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合作协议。

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四市在全国率先打破公积金贷款管理的城市壁垒,开展省际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及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带动长江中游共26个城市工商联创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商会”合作机制,推进形成民间商会区域一体化新模式;四市还共建“长江链”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服务平台,不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合作……有统计显示,四市的经济总量,已由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2万亿元,增长了2.4倍。

今年会商会上所签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一码通域”合作框架协议》,还就进一步促进区域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一体化发展,共同探索“同城待遇”,作出了新的安排。

比如,聚焦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民生高频领域,分级分类分批编制公布通办事项清单,推进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

这些行动和部署,对于促进四座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招商引资、资源互补、产业协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放在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对战略大趋势的顺应。

事实上,四市之前一度提出要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背后指向的其实是一个如何通过抱团发展,合力谋求更高能级和战略地位的问题。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是,一个区域所能够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与它的发展能级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今年会商会明确的跨省合作事项中,就包括将共同争取将武汉至南昌、武汉至贵阳、武汉至安庆至池州、长沙至安庆至南京、安庆至景德镇等铁路项目,纳入国家新一轮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及近期建设计划。显然,这类政策争取,建立在多市通力合作的基础之上,“胜算”就大得多。

缺少“领头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更需要团结协作

从现实考量,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乃至推进中部崛起,也确实需要更好提升主力城市的团结协作水平。

与其他头部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它缺乏绝对的中心城市,也可以说是“领头羊”。由此如何形成发展的向心力,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比如,四座省会城市中,武汉虽然经济总量和人口都是最多的,但长沙和合肥的经济总量也均超过万亿,人口也超过或接近千万,彼此并没有拉开绝对的差距。

再比如,武汉虽然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但长沙、合肥、南昌也都明确提出将培育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在政策层面,长株潭率先获批了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合肥则是国家批复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南昌目前的经济体量虽然在四市里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受益于江西省的强省会战略,发展势头不可小视。

此外,在交通枢纽地位、龙头产业等方面,四市也都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一些呈现出明显发展梯度,拥有具有突出带动、辐射力能力的中心城市的头部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区域间要形成合力,减少发展内耗,提升产业协作联动水平,就势必要更依赖于作为各区域龙头的省会城市的引领示范。

当然,就区域间的协作机制来看,考虑到四大省会城市的会商会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建立了不错的基础,未来若能进一步升级,建立和完善更高层级的协调机制,对于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相信将会产生更大的助推作用。

实际上,近几年四市会商会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那就是有了更多观察员城市的加入。

今年的会商会上,四省会城市就与12个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3年重点合作事项》,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合作行动”到“协同发展”,从“各管一分地”到“共下一盘棋”。

这12个观察员城市是:黄石、岳阳、安庆、九江、黄冈、株洲、铜陵、抚州、咸宁、湘潭、六安、宜春。

它们多数都属于四大省会城市所领衔的都市圈,或是在空间上相邻的城市。这反映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正在逐步扩展为都市圈会商会,给更多城市带去协作发展的新机遇,参与面、影响面,都在明显增大。

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主要都市圈,将形成更密切的合作。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也意味着中部崛起,将拥有更多的动能和引擎。

海报设计:郁斐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