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靠高考、黄晓明,哈尼梯田出圈了,但红火另有大招

2023-02-25 17: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书乐每周一篇“乐深度”,这是第7篇,让你看到更好玩有趣的真相!

文末有之前的乐深度哟!

冬日的哈尼梯田,一日不同景:早晨,云雾飘渺;午后,蓝天倒影映入田间;傍晚,夕阳为细密的田埂镀上金边。

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抚育下,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脉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永远是那么抢眼。

这样一个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却没有因为地理交通、经济条件和其他种种因素,和其他众多文化遗产那般,“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何?

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开了头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

对于很多文化遗产来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即意味着登峰造极。

但对于哈尼梯田,却只是起飞的助跑而已。

哈尼梯田的申遗,可以回溯到21世纪初。

2000年10月,当地政府决定哈尼梯田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并开展相关工作。这是一场在沉重压力下的申遗“奔跑”。

彼时,早有梯田进入到世界遗产名录。

而就在2001年,刚刚进入世界遗产名录6年的菲律宾伊富高梯田,就因梯田面积缩减等原因,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

有遗产也要守得住遗产,成为了申遗的必答题。

当时哈尼梯田的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方龙潭水出现断流,导致部分梯田无水灌溉、农作物改种现象。

同时,当地的年轻人很少种植梯田,传统的梯田耕作管理模式如赶沟人、守林人、木刻分水制、水力冲肥法等体制逐步改变或消失,甚至农耕技术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1300多年来一直运行良好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哈尼梯田申遗的最关键核心价值,和伊富高梯田一样,面临着架构崩塌的生态危机。

怎么办?

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林业局将其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省出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红河州修订完善了《哈尼梯田保护办法》……

一系列的硬措施,让哈尼梯田不再“水土流失”,世界遗产的桂冠在十年奋斗之后,成功落地。

但对于哈尼梯田而言,这一切仅仅是刚刚开始。

让哈尼梯田活起来,应该怎么做

遗产有两种:

一种是死的,放进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如已经无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形还在、魂已经死去。

一种是活的,随着时代不断的融入到生活之中。

哈尼梯田属于后者,尽管表面上看梯田作为一种耕作技术,已经落后于时代。

活态保护,成为了哈尼梯田活起来的关键词。

简单来说就是让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良好的运行起来。但具体如何操作,却没有模板可以参照。

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哈尼梯田当祖宗一样供起来,花钱来保持千年的生态系统继续转动下去。

这一套方法,简单易行。

在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往往就用这样的方法,供养起一些手艺人,让他们已经脱离市场的传承,不用参与市场竞争,也能作为“活化石”留存下去。

方法没有对错,对于哈尼梯田来也并非不适用。

但有识之士则选择了另一条艰难之路——真正让遗产活在当下。

阿者科村,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良好的哈尼族古村落,也是哈尼梯田村寨元素的典范。在此前,这个村寨差点“死去”。

此处的死亡,是村寨还在,但属于哈尼族的元素消失。

更具象的表述是,代表哈尼族建筑特色的蘑菇房,没了。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曾在1990年代在哈尼族梯田做过考察。

当时82个古村寨都是蘑菇房。

“后来间隔着时间去考察时蘑菇房越来越少,在2013年评上世界遗产时,核心村寨只选择了5个,这5个也已岌岌可危,唯独只有阿者科村蘑菇房保留得较完整,62户只有4户有些异化。”

为此,朱良文的选择是进驻村寨,留住蘑菇房。

但怎么留?

村民们想拆了蘑菇房盖新房,进入更舒适的现代生活,这无可厚非。如果留下蘑菇房变成文物,村民们怎么办?

朱良文团队向有关部门主动“请缨”为阿者科村做保护规划,前后自筹近15万元实验性改造1栋蘑菇房(由政府从村民手中租下来免费提供给朱良文团队)成工作室,用最少的钱去解决蘑菇房安全、防火、照明和空间等问题,变成一个当地村民可以参考的样板间。

最终阿者科村民不再拆蘑菇房,甚至有3户人家在朱良文团队帮助下改造了蘑菇房。

朱良文团队的蘑菇房改造还获得了2017年住建部园林建筑类一等奖。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没钱改造房屋,才是住在蘑菇房村民们最大的难题。

朱良文团队也解决不了,在2017年底撤离阿者科村,他们能给村民提供的是无偿提供方案并现场帮助改造而已……

最终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

2017年末2018年初,阿者科村获得一笔近600万元的传统村落危房改造经费。

最终在2018年底全村37栋蘑菇房成功按照文物标准改造,每栋房屋造价在18万至30万元不等。

但这种全靠输血的方式,让整个哈尼梯田的“四素同构”都活起来,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

造血?一夜爆红后却有了新烦恼

投入从没间断,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之下。

据报道,截止2019年夏,元阳县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遗产区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植树造林1.7万余公顷,完成沼气池9959户、节能改灶1410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6000台,把遗产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以上,有效改善了遗产区生态环境。

同时,当地还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传统民居保护相融合,对村落民居、水井、祭祀房、寨神林等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景观进行保护和原生态修复。

哈尼小镇被列入国际水平特色小镇创建名录,箐口、阿者科、垭口、大鱼塘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确保了传统民居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但更大的机遇却来自于外部,一部电影。

2018年电影《无问西东》上映,黄晓明饰演的陈鹏的“家乡”就是阿者科村。

更多的人通过银幕知道了哈尼梯田,一个网红打卡点诞生了……

问题也来了。

在哈尼语里,阿者科意为“一个吉祥的地方”。

但在2019年以前,一直是深度贫困村。为增加家庭收入,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阿者科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且不说哈尼梯田的保护与活化,就是面对突然涌入的游客和随之而来的收入,当地人也给出了一个另类的答案。

每年到村里游玩的游客约在2万人左右,宁静的古村热闹了起来。

游客自由进出村寨却并未取门票,村民们也没有发展副业经济,旅游接待散漫无序,村内脏乱差现象时有发生。

一个见诸于报端的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2018年,游客们来到阿者科,很可能会尴尬地遭遇马芬等留守儿童要糖要钱甚至要请吃饭。

但情况很快就变化了。

2020年11月,从未离开过阿者科村的马芬站在杭州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上分享,“以前我和小伙伴会向来村里的游客要零花钱,后来哥哥姐姐们来了,说不可以再找游客要零花钱,因为我们已经收了门票,门票最后会分给每家每户。”

哥哥姐姐是谁?

上演大逆转的密码叫做阿者科计划。

藏在高考题中的秘密:不止文旅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题里一道占了10分的高考大题如是写道:

2018年某科研团队应当地政府邀请,经多方调研和探索,提出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

不租不售,不靠外来资本介入;通过智力援助和当地政府支持,组织村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自我经营和管理,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村集体公司分成30%,村民分红占70%。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执行。

这道题的背景,就是阿者科计划,一个来自中山大学团队从2018年开始执行的乡村振兴和文旅创新计划,其核心是让哈尼梯田从输血变成造血。

村民富了,新的问题也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道,当地某村民经营农家乐,一年毛利润七八万,比种田几千元的年收入高出太多,文旅刺激下的快速脱贫后,当地人还会种田吗?

如果不种田,哈尼梯田依然会名存实亡,活不下去。

当年的伊富高梯田不就是梯田面积大幅缩减,而从遗产变为濒危。

利益导向依然是个指挥部,让种田也能赚更多钱。

“群众是梯田保护的主体,这么大规模的活态遗产,耕作就是保护。”当地相关负责人有清醒的认知,“把农林水补贴打包发给老百姓,民居修缮政府也补贴一部分,州、县政府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也要积极推进。”

但这还不够,古法制作的红米成为了真正打开销路、成为爆款的方法。

结果,过去由于老式种植方法导致哈尼梯田红米这个特产,由于生长期长、产量低、卖相不好等特点而滞销的问题,反而成就了“网红品质”。

2021年春节红米酒、红米茶、红米饼干等深加工产品接连上市,进一步擦亮了梯田红米的金字招牌。

还有更多不止步于文旅的遗产活化方法。

如主打民宿的半山酒店诺玛阿美茶庄园本就脱胎于梯田茶厂,让游客体验从采茶、制茶的全套工艺流程,并能品尝购买茶食品和茶文创产品。

顺便让茶厂保持日常生产、快速增收,也就成了一个简单任务;电子商务变成了农业的真正臂膀。

仅在2018年,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线上交易额达到1922.72万元,日均快递出货量达2250件,主要网销产品为梯田红米、咸鸭蛋等元阳特色农特产品,而它只是当地6大电商企业之一。

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技艺传承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最后活化哈尼梯田的落点农耕技艺传承,也就由此开了个好头……

怎么正确的打造好一个哈尼梯田,没有样板可循,未来之路也充满了变数。

唯一不变的就是如何让一个古老的传承适应现代社会,并真正活下来。

目前而言,哈尼梯田活的越来越滋润了,就是正解。

刊载于《创意世界》杂志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