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只有看遍风景才能获得安宁,只有在天地之间才能寻见容身之处。”

2023-02-27 14: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欧洲,或者说东欧,被世界抛弃了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曾掀起过东欧热潮,诗歌、电影、戏曲、歌剧,在一代人心中种下东欧情结之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东欧的复杂地缘也带来文化的影响和交融,另一方面更孕育出艺术的深刻。

在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东欧,读懂东欧,要去地图的空白之间,拨开历史与地理的迷雾。翻开《去往巴巴达格》,跟随波兰作家斯塔休克的笔触,我们将踏上一场中东欧深度精神之旅,聆听一曲对旧欧洲的哀切挽歌。

看见地图的空白

(《去往巴巴达格》中译本前言)

龚泠兮

我第一次读《去往巴巴达格》,是在二〇一二年时大学三年级的波兰文学翻译课上,在李怡楠老师的引领下尝试翻译这本书的开头段落。

又是黑夜降临,天地万物离我远去,消逝无迹,掩埋在了无边的黑色夜空里。孑然一身的我只得不断回忆,因为面对无尽,我只感到恐惧。一个在时空中消散的灵魂宛若落入茫茫大海里的一滴水。我如此胆怯,以致不敢去相信;我又如此苍老,以致无法承受失去。我相信,只有通过看遍风景才能获得安宁,只有在这天地之间我才能寻见容身之处。

这是十年前,我初读它的段落。它让我灵魂战栗,惊叹波兰语竟也可以如此美丽;让我为如何传递这种语言的美感而字句琢磨,苦苦思索;也让我在把它译为中文后第一次收获了文学翻译的由衷满足与喜悦;更让我默默许下了心愿,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把《去往巴巴达格》整本书都译成中文。

而十年以后的此时此刻,我终于在为《去往巴巴达格》作译者序。在此特别感谢Edyta师姐的引荐、高兴老师的鼓励,以及花城出版社编辑老师们的大力支持,让我能有机会翻译这本书,让我十年前的小小心愿真的实现。

《去往巴巴达格》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作者前往罗马尼亚巴巴达格小镇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也讲述了作者在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等国的旅途见闻。全书共有十四章,并非按时间和地点先后顺序排列,它更像是作者手中的旧地图,随意指向一处地点,便是一场远行。因此,这本书中出现了极多的地名,而这些地名虽然以不同语言书写,却始终有着两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大多位于当时属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地理上,更是政治意义上俗称的东欧区域;二是它们大多鲜为人知,更鲜有人至。

《起风了》中有一句歌词,“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无论是作者还是每一位旅人,在出发时大概都会怀有这样的心情。世界之大仿佛有一种无穷的魔力,引人向未知之地前赴后继。只是和作者不一样的是,在大多数人的世界之大中,并未把东欧区域包含在内——在广袤迷人的欧洲大陆上,西欧的国家和城市、山川与河流,哪怕小小的村落,往往都为游人所熟知,也多在地图软件上拥有了自己的中文译名。而东欧区域,就如作者笔下所述,在许多地图上往往是一片辽阔的空白,很少有人知晓那里的城市甚至首都的名字,更遑论隐没在山川河湖之间的小镇村庄。也少有人会逆着一路向西的人流去往那里,去了解那里自苏联解体后如今的模样,去探访当地居民现在的生活,去追寻那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

而我们的作者,一边坦然承认自己更青睐“边缘地区”,偏好“过去的、消亡和衰败的一切”;一边在这片游人寥寥的区域里也要执着地避开城市和高速公路,拐入地图上也未必存在的乡间小路,抵达更沉寂无闻的乡村原野。他的旅行发生在二〇〇四年这本书初次出版以前,彼时连如今发展较好的波兰、匈牙利等国都尚未加入欧盟,因此让作者印象深刻的海关与海关官员依然存在,他的伏特加罐子里收集的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硬币也还未变成欧元,他途经的所有国度尚且都拥有着后苏联时代相似的气质与底色,他写下的关于它们的文字还是一部关于失落东欧的游记。

是的,有人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失落东欧的游记。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游记。如评论家所言,称之为游记是对这本书的一种贬低。因为在其中,除却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趣闻逸事,作者还记录了自己发散的思考和无边的想象,涵盖历史与政治、文学和哲学,远远超出“游记”的体裁范畴。所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并不轻松,不仅有众多陌生的地名需要辨别,还有着更多的历史人物和典故、政治事件与背景、文学记载及哲学论点需要了解,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步伐,随他走完这一段不为人知也不同寻常的边缘欧洲之路。但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我很感激有翻译《去往巴巴达格》这本书的机会,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仔细看一看这片我亦忽视的土地——或许作者的视野因主观而被局限;或许东欧如今的模样与他多年前的记录相比较有所改变;或许他所踏足的地方我们并没有机会去印证,他所思考的我们也未必赞同认可……但总归,当东欧在波兰籍作者的讲述中徐徐呈现,在他融合了历史典故、文学哲思的娓娓道来下跃然纸上,我们所看见的它才更有血有肉、生动立体。

我想,这也是将这本书从波兰语译成中文的意义所在。“一带一路”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也该带大家看看我们鲜少前去、并不了解的它,当地人眼中、笔下的它,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

这些曾属于东欧的国家,它们都拥有过璀璨耀眼的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过去的人民也曾拥有过美好的生活。自剧变后,斗转星移,现今部分国家已成功转型加入欧盟,开始作为“中东欧”国家在欧洲为人所知,它们中有一些国家近十年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在传统强势的西欧国家面前也越来越有自信和底气。但也有一些国家则想要加入欧盟并融入欧洲,却始终达不到及格线;或者终于加入了欧盟,但目前仍是“差生”般的存在。它们曾经的荣耀都消逝在了历史的洪流中,曾经闻名过的城市沉寂破败、游人寥寥,曾经安居在此的人们背井离乡,一路向西。外面世界如火如荼的全球化竞争、热火朝天的新基建、日新月异的5G技术和数字化浪潮似乎都暂时与它们无关,只能眼睁睁看着葡萄园枯萎了,动物们在街道上游荡,海滩边堆放着西欧车辆的“尸体”……

但,无论是已踏步迈入新欧洲或还未,这些国家曾共同拥有过部分相似的往昔,如今仍然共同拥有着“东欧”这个名字或标签,亦总是被笼统而模糊的印象掩盖了自身的光彩或困顿。能被重新认识也好,通过作者的记录也罢,只有当跨越那些盛名在外、众人向往的精彩国度,终于抵达这片相对边缘、寂寂无闻的东欧区域,让它们各自真实的模样和故事、美好或失落、探求及思索被真的看见,它们才会从地图上空白的虚无变为真正的存在,被标记姓名,被具象化过去,并迎接属于自己也许不再一样、不再沉默的当下与未来。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去往巴巴达格》中的它们也许已有所改变,也许经年未变,但可以跨越山海距离还有偏见隔阂,首先被阅读、被看见。

图书简介

*2005年波兰尼刻文学奖获奖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19种语言。

*波兰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斯塔休克的迷人游记。

*英国《卫报》、美国《星际论坛报》盛情推荐,“充满了迷人的村庄和火车上遇到的有趣的陌生人”,“称之为游记是对这本书的贬低……它的范围很广,涵盖哲学和历史、文学和政治。”

*深入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捷克等11国400余地,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立体的现实欧洲。

作者简介

安杰伊•斯塔休克(Andrzej Stasiuk)是波兰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一九六〇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华沙,一九九二年处女作《希伯伦之墙》问世。一九九五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白色乌鸦》,这本畅销书也使他跻身波兰当代最成功的作家之列。到如今,斯塔休克已有二十余部作品问世,先后获得了波兰尼刻文学奖、波兰格丁尼亚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等十余座奖项,有数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他的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并在国际文坛饱受赞誉。

译者龚泠兮,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学士,波兰华沙大学硕士。译有波兰女诗人、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希姆博尔斯卡信札:写给文学爱好者的信》(合译);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与乔安娜·孔塞霍合作绘本《遗失的灵魂》;审有《中国梦》等多部波译本。

原标题:《“只有看遍风景才能获得安宁,只有在天地之间才能寻见容身之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